秭归县气象为农服务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2017-03-06 04:32何满蒋鑫淼秦懂雷刘持菊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做法三农经验

何满 蒋鑫淼 秦懂雷 刘持菊

摘要 秭归县承担2012年、2014年、2015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并且建立了长效机制,为粮食安全、农业减灾、农民增收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三农”专项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了“两个体系”建设。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了对乡镇的考核,完善了气象为农服务机制,扩大了气象服务覆盖面。主要总结了近几年秭归县气象为农服务主要做法与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两个体系”;“三农”;气象灾害防御;做法;经验;湖北秭归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17-02

秭归县地处川鄂咽喉,三峡坝首,长江西陵峡两岸,地跨东经110°18′41″~111°0′4″,北纬30°38′14″~31°11′31″,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分布在江南和江北的各4条河流注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骨干的横“非”字型的南北向中流的水系网。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高低悬殊,气候复杂,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秭归县气候分低山河谷温热区、半高山温暖区、江南南部温湿区、江北东部温凉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初春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倒春寒现象;盛夏常有强对流天气出现,夏末常有伏秋连旱出现;秋季冷暖气团活动频繁,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冬季少雷雨。影响秭归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雷电、大风、冰雹、冰冻、大雾等。

借以“两个体系”项目建设,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鄂政办发〔2010〕106号)精神,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结合秭归县农业、农村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健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全面提高农村趋利避害水平,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1-2]。

1 气象为农服务主要做法

1.1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建设具有地方编制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中心。2013年7月24日,中共秭归县委编办就已发文(秭机编办〔2013〕29号)确定了秭归县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但没有核定人员编制。二是促进县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气象服务工作。三是2012年和2013年政府分别出台了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专门文件;2014年及2015年抓落实[3-4]。四是政府将气象工作纳入年终对乡镇政府的年度目标综合考核。五是政府承诺按照年初比例配套建设资金,每年配套对应资金。六是政府将专项建设的运行、维持经费列入了年度基本支出预算。七是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综合规划中。八是气象局与县农业局、林业局、烟草局、国土局等单位建立了专家联盟,确立不定时会商制度,并多次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会商和联合调查,针对实际生产需要制作了相应气象服务产品。九是建立信息反馈和效益评估机制:①建立完善了县级灾情上报、灾害隐患排查和重大气象灾害现场调查制度。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灾情直报系统上报。进一步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实现了短信、电话、电子显示屏和网站信息综合发布网络,及时更新预报预警信息,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100%。②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在前些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柑橘、茶叶、烟叶等作物种植区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全县干旱、冰雹、暴雨、冰冻等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并根据气候区划开展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为全县把气象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做出了较大贡献。十是成立县级气象服务工作领导机构,每年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1.2 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二是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手册和气象灾害防御指南。三是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四是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工作。五是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县气象、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責人,定期召开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会议。六是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硬件及软件建设,通过电子显示屏和预警大喇叭、气象信息站建立,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效益不断提高。

1.3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1.3.1 农业气象服务总体做法。一是为以后的气象为农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培育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探索农业气象服务社会化,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就农业气象服务、服务产品和手段、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在田头、农技站、镇政府分别与农民、农技员和政府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交流,为后期“三农”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二是安装并应用县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三是制订服务方案、建立指标体系:制定了脐橙、烤烟、茶叶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进度和服务对象实际需求,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了脐橙、烤烟、茶叶等主要农作物农业气象指标集,农业专家知识库满足服务需要。四是配合省信息保障中心完成了秭归县脐橙和田间土壤湿度历史观测资料信息化工作。五是将秭归县露珠茶叶专业合作社纳入了“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之中,该社位于茅坪镇花果园村,现已有社员288人,高效茶园200 hm2,年生产、销售高中低档绿茶50 t,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六是针对柑橘大实蝇防治、柑橘生产管理及销售、烟叶生产及管理销售、茶叶生产管理及销售等关键农事期进行了气象保障服务,共累计发布专题气象服务产品近500期,田间调查20次。七是另外结合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编制了《柑橘标准化栽培技术》《秭归县优质烟叶生产技术》《无公害生态茶园新建和老茶园改造技术》等为农气象服务技术手册近2万册,分发至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服务对象,在全县进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1.7万hm2,服务效果良好。2015年根据方案制作了《茶叶防冻手册》得到了茶业合作社及茶农的一致好评。八是由全县1 36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确定了100个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分门别类录入气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库,覆盖率100%以上。

1.3.2 “三农”专项服务做法。一是农业气象业务系统、向基层延伸的服务体系、与涉农部门的合作体系得到明显加强。二是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分析评估的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三是气象服务为粮食安全、农业减灾、农民增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四是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加强了对乡镇的考核,完善了“三农”气象服务机制,扩大了气象服务覆盖面。五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积极依托社会力量,培育农业气象服务社会组织,探索农业气象服务社会化,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六是积极推进了气象信息进网格。七是通过项目建设培养了一支强有力的公共气象服务队伍,建立了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全网发布通道,使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传递和应急响应更加顺畅,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更加显著。八是筛选了1 36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确定了100个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分类录入了气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库,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短信平台进行了服务。九是与露珠茶叶、芝兰柑橘、后山脐橙、兴叶烟叶、翰墨香椿等5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双向合作服务框架协议》,并按协议要求进行了服务和考核。签订了协议的合作社均将全体社员纳入了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范围,主动及时地收集了社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信息,并上报给气象局;并将合作社所辖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汇总后向气象局报告;将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迅速告知了全体社员,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十是大力落实气象信息网格化管理工作,并派专人通过与综治办积极沟通协作,努力将气象信息服务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中。

1.3.3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一是于2014年7月筛选了1 36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确定了100个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服务对象,分类录入了气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数据库,并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短信平台进行了服务;与露珠茶叶、芝兰柑橘、后山脐橙、兴叶烟叶、翰墨香椿等5个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双向合作服务框架协议》,并按协议要求进行了服务和考核。签订了协议的合作社均将全体社员纳入了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范围,主动及时地收集社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信息,并上报给气象局;并将合作社所辖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汇总后向气象局报告;将气象局发布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迅速告知了全体社员,并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二是2015年大力落实气象信息网格化管理工作,并派专人通过与综治办积极沟通协作,努力将气象信息服务融入到网格化管理的新模式中。目前,综治办的网格系统已初步完成,气象信息板块已经纳入秭归县网格管理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并建设完成。待正式投入使用后将实现网格管理员基本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气象局负责以手机短信方式免费向网格员发送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综治办负责将网格员采集的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发送到县气象局。

1.3.4 建立完善有效的部门合作机制。一是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二是开展示范田建设;三是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制定了秭归县农业气象服务流程,与涉农部门沟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级农业气象数据库、指标库,谭虎城常年专职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何满、杨艳丽、汪雪峰、杨白玉等同志协助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四是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工作;五是召开了“三农”专家座谈暨培训会议,会议确定了关键农事农用产品制作流程以及全县发布渠道;六是联合综治办开展网格管理员培训,明确了网格管理员作为气象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考核要求,并具体讲解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危害,防御工作开展和气象灾情收集等知识,有效强化了气象和综治办的长效合作机制。

2 典型案例

2.1 2014年9月2日沙镇溪滑坡服务

2014年9月2日沙镇溪镇三星店村杉树槽发生了大滑坡,沙镇溪镇农技中心滑坡前后均认真收集和发布了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为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大灾害中无人伤亡的成绩,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农技中心主任熊雄同志也被评为“全省优秀气象信息员”。

2.2 2016年1月低温雨雪冰冻服务

2016年1月中旬制作了标题为“2016年1月下旬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情况”的专题,此次专题分析了天气实况,统计历史同期天气情况及服务情况,并提出了针对秭归县特色农业(柑橘、茶叶等)的有效防范措施,成功地将秭归县遭受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值。为此,秭归县分管副县长亲笔题字表示肯定。

3 主要经验总结

3.1 主要做法与经验

秭归县气象局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充分调查当地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认真地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根据种植品种、时空分布的不同,科学调整《农业气象周年服务大纲》,努力提高服务产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日常服务工作中,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制作和发布不同的服务产品,服务用户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在全县引起了较大反响。2014年,露珠茶叶、芝兰柑橘、后山脐橙、兴叶烟叶、翰墨香椿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纷纷找到单位,递交《申请书》,要求将其纳入气象灾害防御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中,对服務内容和时段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对气象设备维护、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及信息的上传下达等工作均做出了相应承诺。根据其申请再签订《双向合作服务框架协议》,按协议要求进行服务和考核。

这样做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把“我要服务”变成了“要我服务”,服务和应用则成为了一种交互行为,双方取位妥贴;二是双方在协议基础上行事,权责明晰,有利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三是有利促进需方对服务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又能促进服务产品质量的提升;四是可以使服务用户尊重和科学应用气象服务产品。

3.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落于表面形式,各部门组织成立的专家联盟因为职责不同,开展实质性的服务工作不多;二是基层台站工作任务繁杂,人力、物力上不能满足服务工作的开展需求;三是服务体系总体指导思想与实际工作的开展还不能完全吻合;四是为农气象服务气象观测能力仍显不足;五是为农服务专业人才技能偏低。

3.3 后期服务建议

一是强化气象科技支撑。围绕“精品农业大县”的战略目标,以特色农业为服务重点,建设一批气象农业监测设施,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强化为农气象服务队伍建设。以专家联盟为基础,培养一批既懂气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专家,提高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示范带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遴选一批主动性强、有实力的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进行培训,指导利用气象信息开展科学农业生产。以实际效益证实气象信息效益,以点带面,发挥农民关心天气、利用天气的主体作用,形成科学种田的氛围。

4 结语

随着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气象知识的兴趣越来越浓,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业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大,气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总而言之,必须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智慧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良好的“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全面安排部署新农村气象服务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新农村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实现农村奔小康做出重大贡献。

5 参考文献

[1] 邓见英,曾海鹏,胡国强,等.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924-7926.

[2] 郭瑞鸽,刘文英,杨爱萍,等.基于定量评分模型的江西省气象为农服务满意度评价[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52-56.

[3]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5):1-3.

[4] 王晓丽.“百县千乡”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灾害防御体系的网络构建[J].农业灾害研究,2013(6):35-37.

猜你喜欢
做法三农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赞分盐镇裕牛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