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军工集团优势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2017-03-07 08:46王世忠赵子骏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军工军民要素

张 丹 王世忠 赵子骏

2017年3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创建是一个由要素到单元、由单元到体系不断聚合的过程,对现有的国防军工发展模式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军工集团作为武器装备建设的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必须以新的思路和新的眼光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作为、勇于担当,在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组成结构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领域和创新环境四个单元构成(如图1所示),每个单元中又包含多个要素,各要素间、各单元间不断相互作用、有机融合。

创新主体是军民融合创新的核心。各项创新活动均由创新主体完成,单元中包含政府机构、军工集团、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等要素,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其中军工集团是创新主体单元中的关键要素,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创新资源是实现军民融合创新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军民技术、军民市场、军民人才和资金/资本等要素,军民融合创新就是要通过各类资源的共享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全要素、一体化的融合发展格局。

创新领域是军民融合创新的展现形式。军民融合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目标是实现多领域军民深入融合发展,尤其在太空、海洋、网络等关系国家安全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要优先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

创新环境是军民融合创新的重要保障。在法规约束、政策引导、评估效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保障体系,解决发展中的机制问题,突破军民融合的瓶颈和壁垒,创造良好的融合环境。

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结构图

军工集团在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各军工集团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推进军民融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推动国家相关战略的落地实施。目前,我国军工集团总体产业结构为军品产值占1/3,军工高技术产值占1/3,其他民品产值占1/3,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8家军工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凸显了国内军工集团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军工集团也大力开展技术研发,用技术优势占据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在汇聚创新主体方面,各军工集团都积极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等合作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孵化器、产业基地等,推动“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跨界协同。中核集团与四川省共同打造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航空工业集团与140多家民口企业创新军民产品“自制+采购”模式,兵器装备集团与6所高校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领域协同创新联盟,中国电科与贵州省共建国家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兵器工业集团与陕西省共建西安兵器基地。

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军工集团凭借自身的技术、装备、市场等实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带动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整合。中国电科的“熠星”大赛,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对接平台,推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换;航天科工集团建设我国首个“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航天云网,现有注册企业用户50多万,有效推动了航天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航空工业集团创建中航联创平台——爱创客,集聚了航空创新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在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方面,军工集团主导开展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太空、海洋、网络空间三大军民融合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兵器工业集团的北斗高精度位置云服务平台“千寻云踪”应用广泛,用户量突破1000万、日调用服务次数超过3亿次;中核集团推出“华龙一号”“玲龙一号”双龙出海工程,标志我国正式迈入世界先进核电技术国家阵营;中国电科自主投入的“天地一体化先导示范”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进入演示验证阶段。

在优化创新环境方面,军工集团充分落实利用好国家和各地区军民融合政策,同时自行出台政策规定,优化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环境。中航工业集团制定《关于加快军民融合发展的决定》,启动一批军品市场化试点项目。航天科技集团启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工程”,明确提出民标采用、军标转化、整合修订、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41个项目,设立首批302亿元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军工集团应结合形势的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构建

军工集团在推进军民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不够广泛深入、创新资源的共享整合不到位、军民融合创新的成效不明显等一些问题,制约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在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下,军工集团需要采取多种举措,以更好地引领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一是以军地协同为抓手,加快整合军民融合创新主体。军工集团带头引领构建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机制,包括沟通联系机制、分工合作机制、需求对接机制、开放共享机制等,实现各创新主体在理念、方法、模式和发展路径上的协调统一。

二是以共享共用为原则,优化配置军民融合创新资源。军工集团加大投入,打造军民优势资源的共享共用平台,创新机制解决军民技术成果难以相互转化的问题;与民营企业共同拓展市场,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托地方高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培养引进高端军民融合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撬动军民融合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是以三大空间为重点,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创新领域。军工集团从落实国家战略、展现大国实力的角度,优先拓展潜力巨大的太空、海洋、网络三大应用领域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技术创新、自主可控和产业发展。

四是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着力营造军民融合创新环境。军工集团充分抓住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历史机遇,制定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进一步优化军民融合创新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军工军民要素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