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2017-03-07 00:42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美学教师

李 世 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29)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李 世 涛

(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029)

在中国当代(尤其是新时期)美学史上,全国高等院校美学进修班发挥了巨大的、独特的作用。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在新时期拨乱反正、知识荒芜、青黄不接的特殊历史时期, 全国高等院校美学进修班在传承美学知识、培训高校美学教师、提高美学教师知识水平与修养、提升美学研究者的素质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当代美学史;全国高等院校美学进修班;美学

新中国成立后,美学还不是显学,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后,美学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之后,随着全国高等院校系的调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成立了美学教研室,开设美学课,中宣部、高教部也开始组织编写国家级的美学教材。美学的研究、教育和普及逐渐恢复。但是,随着“文革”的爆发,这种局面发生了逆转。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大学教育、学术研究走上正轨,高校美学课的开设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开设美学课程急需大量的美学教师,但是“文革”导致了整个美学学科的荒芜,更不必说高校美学教师的培养了。为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只有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大规模的培训,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原有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加速培养新教师。而且80年代知识传播的速度和渠道也远没有现在这样快捷、丰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等院校美学进修班应运而生。事实证明,这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确实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当时高校对美学教师的需求,缓解了美学教师的“饥荒”,满足了美学界对新知识的渴求、促进了美学的普及。后来,这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随着“美学热”的到来,为了满足社会对美学、审美的需要,新的进修班又出现了。就全国性的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不包括类似于“美育”这样的具体领域的进修班)而言,共举行过四次,下面分而述之。

一、第一期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在1980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美学会议上,参加会议的学者建议,为了满足当时兴起的“美学热”,高校应该尽快开设美学课,希望教育部出面举办一个全国性美学教师的进修班。后来,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全国高校美学教师进修班。在北师大哲学系的支持下,1980年10月,进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开班。第一届美学进修班的正式学员(30人)大都是国家省市重点大学的老师、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单位的工作者,他们来自全国29所高等院校和文化艺术单位,常住北师大学习,还有些北京市、河北省等高校的走读生、旁听生,所有学员加起来有100多名。班主任是全国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李范和北京舞蹈学院朱立人是副班主任,他们协助马奇做进修班的教务行政工作,管理学员们的学习和生活。马奇负责进修班的管理、组织工作,还主讲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的问题。第一届全国美学教师进修班从1980年10月开始,持续了4个月,到1981年1月结业。学员结业后,返回各自的学校继续从事美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进修班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学员们授课。授课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等。具体的讲课题目分别为:朱光潜(北京大学教授)的《怎样学美学》;李泽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美学的对象》、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谈谈美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蔡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马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美学问题》;陆梅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初探》;杨辛、甘霖(北京大学教授)的《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索》;克地(北京大学教授)的《美感》;赵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想象与艺术形象》;敏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几个问题》;葛路(北京大学教授)的《魏晋南北朝的艺术美》;朱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现代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刘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苏联美学现状简介》;王朝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程代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的《论现实主义的源流》;周荫昌(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的《音乐形象的美学特征》;钱绍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雕塑和美》;许淑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美的规律初探》;贾作光(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的《论舞蹈艺术》;郑雪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电影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此外,北京大学的宗白华、北京电影学院的黄式宪等老师也受邀讲课,只是后来出版的《美学讲演集》没有收录他们的讲稿。

三十多年后,当年的进修班学员楼昔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为我们还原了当时授课的大致情况。据他回忆,北京大学哲学系朱光潜讲了进修班的第一堂课,题目是《怎样学美学》,主要内容有:要懂点文艺,学好马列主义,多学习些历史、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的知识,重视外语学习、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蔡仪讲了第二次课,主要内容是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些问题的看法、对实践观点和相关问题的看法、对自然美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朝闻主要讲了艺术的创造、创作和欣赏。北京大学哲学系宗白华在中国音乐学院(现在的恭王府)以座谈会的方式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从比较的角度看中国美学的特点;重视研究中国人美感的发展史;艺术创作应该自由地实践、探索。北京大学哲学系杨辛、甘霖讲课的题目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赵璧如讲了《想象与艺术形象》,北京大学哲学系葛路讲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美》,北京大学哲学系克地讲了美感问题。一些中年学者也受邀讲课。中国社会科学院汝信在讲课中特别强调,当前的美学研究必须加强对历史问题和对人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泽厚讲课的题目是《美学的对象问题》,但他并没有按讲稿讲,而是与学员们随意交谈,他高度评价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谈了审美理解问题,尤为强调情感之于审美理解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朱狄讲了《现代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北京师范大学刘宁讲课的题目是《苏联当代美学中的几个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郑雪莱讲课的题目是《电影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有的授课老师专门从事艺术实践,他们帮助学员们体验、感受现代艺术。例如,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为学员们讲授西方电影中的意识流问题,讲课时,学员们观摩了一部意大利影片《8?》,黄老师亲自为学员们讲解。解放军艺术学院周荫昌讲了“音乐形象的作用和意义”“音乐形象的美学特征”等问题,她还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开头为例,启发学员体会音乐形象。有的老师属于艺术理论与创作、表演相结合的类型,中央美术学院钱绍武结合雕塑实践,讲了雕塑语言的问题。有的老师是艺术理论与创作、表演相结合的专家型学者,中央美术学院钱绍武结合雕塑实践,讲了雕塑语言的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的贾作光重点讲解了舞蹈节奏的美,他把舞蹈节奏概总结为“轻、稳、准、洁、敏、柔、键、韵、美、情”,并结合其表演细致地分析这些特点,其代表作《鹰舞》很令人震撼。北京舞蹈学院许淑瑛主要讲了民族舞与现代舞、外国舞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族舞与民族地区、民俗特点的关联,她把讲课与表演结合起来,使学员们获得感性的体验。此外,陆梅林、敏泽、程代熙等老师并没能亲自为学员讲课,但他们都提供了讲稿,陆梅林的讲稿的题目是《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敏泽的讲稿题目是《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几个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程代熙的讲稿题目是《论现实主义的源流》。后来,这些讲稿也被编入了《美学讲演集》出版[1]。

这些专家的美学课或讲稿为学员们提供了新鲜的美学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维,学员都大有收获。此外,进修班还组织学员参观了故宫等京城的建筑艺术,欣赏了中外名曲、名画,观看了戏剧、舞蹈和电影,并与老师们进行座谈、交流。据美学进修班班主任李范回忆,为了学员们以后教学的方便,把所有授课内容制成了录像带,也把这些内容作了一套教学幻灯片(250张)和一套音乐欣赏磁带(10盘)。进修班结束后,整理、出版了讲稿《美学讲演集》(全国高等院校美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0月版)。这些资料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的研究、教学、普及。

朱光潜在讲课时曾说:“(美学研究)要摆脱落后状况,主要靠你们在座的一批中年人。你们将来再带动一批,这样,美学一定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事实上,学员们没有辜负朱先生的期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新时期的美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时,进修班提供机会,让学员们编写了两部教材。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学员编撰的《美学基本原理》,作者大都是中文系教师,最初是作为华东地区的美学教材构思、写作的。该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后,深受欢迎,随即被指定为“高校文科教材”,30年来,印过10多次,印数达到65万册。辽宁大学的杨恩寰、上海复旦大学的樊莘森、北京师范大学的李范、南开大学的童坦、河北大学的梅宝树、山西大学的郑开湘合作编写了《美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作者主要是大学哲学系教师,教材出版后也很受欢迎,再版多次。后来该书传播到了中国台湾,台湾美学界、出版界也很重视该书,1992年5月,台北晓园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繁体修订版。

当时,美学学科百废待兴,美学教材急缺,这些教材及时地弥补了教材的紧缺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美学进修班结束后,学员们回到各自的学校,很快开设了美学课,许多学员都成为单位的科研、教学骨干,有的学员还招收了硕士生和博士生,极大地普及了美学。这期进修班学员作为中国美学界承上启下的“第二梯队”,被誉为“美学界的黄埔一期”,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美学乃至于全国美学的发展。

二、第二期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为了普及高校教师的美学知识、加快高校的美学建设,在教育部和中华全国美学会的委托下,1981年7—9月,上海市美学研究会和上海戏剧学院联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第二期进修班。班委会成员有蒋冰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林同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陈恭敏(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楼昔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等。进修班邀请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哲学界、美学界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以学术报告或讲课的方式讲授了美学和艺术知识。美学进修班的学员有陈望衡(现任教于武汉大学)、王臻中(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同向荣(西北大学)、郑开湘(山西大学哲学系)、周长鼎(山西师范大学)等。

讲课的内容基本上分为三类:“(一)美学的哲学问题,包括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和美感问题、真善美的关系问题等;(二)中国与西方美学史,包括中国美学特征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黑格尔的美学原理、当代美国美学流派等;(三)部门艺术中的美学问题,包括艺术的形式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中国绘画、雕塑、戏剧和戏曲的审美、表演的心理分析以及建筑、园林中的美学问题。”[2]讲演的具体题目有:《论真、善、美》(冯契);《从真善美谈到有关道德学的几个问题》(周原冰);《美感的二重性与形象思维》(李泽厚);《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刘纲纪);《从美的形态到美的本质》(林同华);《关于美学的对象问题》(蒋冰海);《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几个问题》(李泽厚);《西方美学史上“美”的概念的发展》(汝信);《关于黑格尔的美学原理》(姜丕之);《当代美国美学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简介》(朱狄);《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胡寄南);《艺术的形式美》(伍蠡甫);《论艺术美的延续性》(余秋雨);《论音乐内容和形式》(钱仁康);《漫谈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廖乃雄);《试论悲剧美》(陈恭敏);《中国戏剧美学浅探》(夏写时);《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章力挥);《表演心理分析》(陈明正);《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技巧特点》(邵洛羊);《雕塑的审美》(张充仁);《漫谈中国的工艺美术》(卢栋华);《西方建筑史漫谈》(罗小未);《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陈从周)。

进修班结束后,美学进修班全体学员们整理了演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成果《美学与艺术讲演录》(上海市美学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编,1983年8月版)。

三、第三期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随着“美学热”的到来和全国高校美学课程的开设,为了提高全国高校美学教师的业务水平,1985年7—9月,中华全国美学会、中央电化教育馆、上海市美学研究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第三期进修班。美学进修班的班委会成员有蒋冰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林同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等。进修班邀请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哲学界、美学界和艺术界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以学术报告的方式讲了授美学、艺术知识。

讲课的内容以美学专题和部门美学问题为主,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尤其是中外美学、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讲演的具体题目分别为:《中西艺术与中西美学》(蒋孔阳);《中西绘画美学的“画中诗”理论》(伍蠡甫);《美学系统导论》(林同华);《美学对象探源》(朱狄);《审美功能初探》(齐一);《审美教育探讨》(蒋冰海);《尼采的美学思想》(汝信);《论中国古典的和谐美和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周来祥);《中国近代美学关于意境理论的探讨》(冯契);《简论中国文论的民族特色》(徐中玉);《从封闭走向开放——文艺理论趋势谈》(王纪人);《生活丑在艺术中的审美价值》(楼昔勇);《论“文人画”与“南北宗”》(谢稚柳);《生活、艺术、生活》(程十发);《作为信息的音乐》(叶纯之);《戏剧美学与戏剧批评》(陈恭敏);《戏曲改革与美学》(章力挥);运用系统论研究影视美学(张瑶均);《现代派舞蹈家的审美观》(朱立人);《中国建筑的审美价值与功能要素》(王世仁);《技术美学的对象与功能》(张帆);《设计、风格与美学》(陈麦);《服装与服装美》(苏石风)。

美学进修班结束后,出版了这次进修班的讲稿《美学与艺术讲演录续编》(蒋冰海、林同华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四、第四期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

为了提高全国高校美学教师的学术视野、知识水平和教学效果,1985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高校美学研究会和山西教育学院在山西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第四期全国美学教师进修班,全国68所高等院校的78位学员参加了进修班。

进修班的主要负责人是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马奇,为学员们讲课的老师有:马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杨辛(北京大学哲学系)、阎国忠(北京大学哲学系)、丁子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杨恩寰(辽宁大学哲学系)、李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郑开湘(山西大学哲学系)。讲课内容包括:美学研究的对象、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美感、喜剧和悲剧、审美教育、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灵感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等。进修班还组织了艺术观摩活动,放映了书法、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电影、自然风光等录像,引导学员们进行艺术欣赏。此外,课余还参观了刘胡兰烈士墓和晋祠、五台山等名胜古迹。

综上所述,全国高等院校美学教师进修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些进修班依托于中华全国美学会,得到了朱光潜、王朝闻、蔡仪、宗白华、冯契、马奇、杨辛、汝信、李泽厚等美学家和贾作光等艺术家的支持。在知识饥荒的年代,学员们学习了国内最新、最前沿的美学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和艺术修养,学员们还编写美学教材服务于教学。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美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一定程度地缓解了高校教师、教材、美学知识的匮乏,促进了高校的美学教学、美学知识的普及、美学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教学、美学和教育的发展,也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一种独特的现象,美学进修班因其特殊的作用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长河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也理应得到中国美学界的关注、研究。

[1] 楼昔勇.难忘美学班的师友[J].美与时代,2012,(8).

[2] 上海市美学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美学与艺术讲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编者说明.

[责任编辑:修 磊]

2016-12-20

中国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当代美学口述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中华文艺思想通史·当代卷”

李世涛(1969—),男,河南渑池人,研究员,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

I0

A

1007-4937(2017)02-0112-04

猜你喜欢
美学教师
盘中的意式美学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
教师赞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