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2017-03-07 09:00王策正李红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3期
关键词:乳头状免疫组化病理

车 梓,崔 伟,王策正,李红伟*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山东 255020)

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车 梓,崔 伟,王策正,李红伟*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山东 255020)

目的探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进行肾集合管癌住院治疗的患者12例,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选取的12例肾集合管癌患者均采取相应手术治疗,来院就诊主要原因为血尿、腰部及腹部出现疼痛症状或体检时发现肾占位现象。通过CT检查发现肿瘤髓质来源、不均匀强化、少血供及浸润性生长等现象。病理诊断发现肿瘤多为囊状或者是结节状,血管存在较少,且纤维间质比较丰富,肿瘤细胞则呈现不规则乳头状、巢状、管状及条索状排列方式,细胞核形态异常,大小不一。免疫组化显示CK19、EMA、CK、CK-L、CK8、CK-H、CK7及Vimentin,呈现阳性表达,而CD10及CK20基本上不表达。随访发现5例因为肿瘤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6例体内无肿瘤存在,1例随访失败,随访平均时间为一年。结论 肾集合管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肾细胞癌病症,病情变化较为迅速,病程较短,治疗比较困难,预后效果较差。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一定特征,而病理诊断才是肾集合管癌确诊的重要标准,肾集合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

肾集合管癌;肾肿瘤;临床诊治;预后分析

肾集合管癌起源于集合管,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病症,肾集合管癌在肾细胞癌疾病中占比约为2%,在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特征表现,也不存在特异性诊断及治疗手段,而且诊断比较困难,病情变化较为迅速,病程较短[1]。本文对我院肾集合管癌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进行探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进行肾集合管癌住院治疗的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2~79岁,平均(56.4±3.5)岁,左肾集合管癌患者7例,右肾集合管癌患者5例。出现血尿患者2例,腰部及腹部出现疼痛症状患者7例,体检时发现肾占位现象患者3例。选取全部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经腹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患者4例,采用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4例,采用经腹根治性左肾切除术2例,采用腹腔镜下左肾癌根治性切除术1例,采用腹腔镜下左肾部分切除术1例。对比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操作之前采用血生化检查,进行腹部及泌尿系统的CT检查。病理诊断分期采用2002年AJCC的临床分期及TNM分期。免疫组化操作过程中选择ABC法实现花生凝集素(PNA)亲和组织化学染色及SP法实现高分子量CK免疫组化染色,从而做出明确诊断[2]。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及靶向药物及化疗方式等辅助治疗手段。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CT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结果、免疫组化显示结果及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情况。

2 结 果

2.1 影像学表现

患者在进行手术操作之前血生化检查的结果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进行腹部及泌尿系统的CT检查发现肾脏占位平扫出现等密度或低密度的软组织块状阴影,边界不是特别清晰,同时存在不均匀强化、少血供及浸润性生长等现象。

2.2 病理诊断结果

病理诊断发现肿瘤多为囊状或者是结节状,其中囊状患者8例,结节状患者4例。血管存在较少,且纤维间质比较丰富,肿瘤细胞则呈现不规则乳头状、巢状、管状及条索状排列方式,细胞核形态异常,大小不一。

2.3 免疫组化显示结果及随访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CK19(4/5)、EMA(4/4)、CK(13/13)、CK-L(4/4)、CK8(10/10)、CK-H(6/6)、CK7(4/4)及Vimentin(10/11),呈现阳性表达,而CD10(1/9)及CK20基本上不表达。随访发现5例因为肿瘤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肿瘤远处转移时间分别为3、8、12、14、15个月;6例体内无肿瘤存在,肿瘤消失时间分别为2、5、9、10、13、19个月;1例随访失败,随访平均时间为一年。

3 讨 论

肾集合管癌比较罕见,首先是在1955年被Masson等人提及,用于对一种囊性肾细胞管癌进行描述,该病症具有乳头状突起,且囊壁被覆上皮,与Bellini上皮瘤或集合管类似[3]。接着Flemig和Lewis在1986年提出肾集合管癌的相应诊断标准,并且将肾集合管癌归属于肾细胞管癌分类中,但是又因为其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与一般情况下的肾细胞癌不一致,所以在新的WHO 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中又将其单独分为一类[4]。

肾集合管癌发病人群多为青壮年,发病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主要原因为血尿、腰部及腹部出现疼痛症状或体检时发现肾占位现象,来院就诊的患者中出现癌细胞转移情况约占半数以上。肾集合管癌具备以下病理特征:肿瘤发生于肾髓质,然后逐渐向肾盂及肾皮质方向发展,肿瘤颜色呈现淡黄色或者是灰白色,比较透明,韧性较好,细胞外膜界限不够明确,可能会出现侵袭生长现象。镜检结果为不规则乳头状、巢状、管状及条索状排列方式,细胞呈现透明状或者颗粒状嗜碱性,细胞核形态异常,大小不一。肿瘤存在一定的间质反应,分泌大量胶原蛋白或者间质较为紧密,肿瘤细胞会表现出花生凝集素及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不过分化较差的肿瘤不存在这一特征[5]。通过以上病理特征,可以将肾集合管癌与其他肾细胞癌区别开来,有利于肾集合管癌诊断。

本次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肾集合管癌住院治疗的患者15例,收集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发现患者来院就诊主要原因为血尿、腰部及腹部出现疼痛症状或体检时发现肾占位现象。通过CT检查发现肿瘤髓质来源、不均匀强化、少血供及浸润性生长等现象。病理诊断发现肿瘤多为囊状或者是结节状,血管存在较少,且纤维间质比较丰富,肿瘤细胞则呈现不规则乳头状、巢状、管状及条索状排列方式,细胞核形态异常,大小不一。免疫组化显示CK19、EMA、CK、CK-L、CK8、CK-H、CK7及Vimentin,呈现阳性表达,而CD10及CK20基本上不表达。随访发现7例因为肿瘤出现远处转移而导致死亡,7例体内无肿瘤存在,1例随访失败,随访平均时间为一年。

综上所述,肾集合管癌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肾细胞癌病症,病情变化较为迅速,病程较短,治疗比较困难。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一定特征,而病理诊断才是肾集合管癌确诊的重要标准,肾集合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同时可以采用靶向药物及化疗方式等辅助治疗手段,辅助治疗对于肾集合管癌患者的治疗及恢复具有积极作用。肿瘤出现恶化的可能性较高,恶化程度也比较严重,预后效果较差,所以在患病早期对患者进行诊断并采取综合治疗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吴福霖,卢晶晶,韦康来,等.肾集合管癌9例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2):305-307.

[2]高 明,杨力军,杨晓剑,等.临床罕见肾集合管癌误诊为肾盂肾炎[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7):50-51.

[3]王 超,李 刚,魏万顷,等.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1):90-92.

[4]郎兆会,沈风奇,王 琪,等.35例肾癌的CT诊断[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6):458.

[5]朱晓东.肾嗜酸细胞腺瘤7例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4,31(1):102-103.

R736.6

B

ISSN.2095-8242.2017.053.10327.02

李红伟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乳头状免疫组化病理
病理诊断是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定海神针”
开展临床病理“一对一”教学培养独立行医的病理医生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不一致性淋巴瘤1例及病理分析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黄芪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病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