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

2017-03-07 09:42孙民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现代性异化资本主义

孙民

(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信阳 464000)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

孙民

(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河南信阳 464000)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其实质是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体现在: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脉,资本是社会关系,同时资本也是社会权力。“资本作为主体”具有历史性、辩证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现代社会的本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释学;理解马克思;绝对主义;主观主义;客观主义

在马克思的哲学中,马克思很少提到“主体”这一概念,但是这绝不是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缺乏对主体问题的研究。恰恰相反,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存在着丰富的主体性思想。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1](p123)思想的提出,意味着资本问题成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资本主体论思想。马克思资本主体论思想的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与社会基础。马克思是对笛卡尔“我思”主体论,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主体论的批判中,以及经济哲学的确立和发展中,逐渐生成“资本作为主体”思想的;这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发展与壮大以及抽象的独立人格和道德实践主体的生成。

资本主体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批判的理论支点。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以及现代社会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作为主体”思想的涵义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的传统中,尤其是从笛卡尔之后,哲学家把对认识论的研究推崇到了极高的地位。相对于主体论的研究,也只是从认识论的视角去解释主体论,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言,许多人已经形成了从认识论的思维视角去解释主体性概念,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被遮蔽了。[2]马克思在经历了哲学思维的变革之后,对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存在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辩证地分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作为主体性概念而存在的现实性依据,从而丰富了资本主体论的内涵。

首先,资本是现代社会的命脉。长期以来,理性主义被人们推崇为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中,理性的认识作用不可或缺,但理性背后现实物质利益的推动是源动力。毋庸置疑,从传统农业文明形态转向工业文明形态,资产阶级借助资本的力量,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统治。正是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3](p36)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将资本作为一种源动力,破除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从而“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p36)

在每一个社会都有普照的光,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照的光。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不过是人格化的资本而已,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最终是由资本的力量推动。不可否认的是,资本不仅破除了传统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而且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p36)作为物化存在的资本,只要能够促进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资本将超越民族的界限和偏见,超越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一切传统因素的摧毁,使得资本的革命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克思接着指出:“资本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力量,以便使财富的创造不取决于(相对地)耗费在这种创造上的劳动时间。”[1](p219)这足以说明,资本是掌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杆。

应当指出,资本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命脉,也预示着资本是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力量。不难发现,资本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可以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反之则会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积蓄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利润是依靠减少有酬劳动而获取。“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4](p871)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资本不仅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命脉,同样资本在追求自身增殖的过程中,不惜铤而走险,搅乱社会的正常秩序。总之,资本能够左右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衰,为资本主义的灭亡不断积蓄力量。

其次,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阐释了资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物的外观是资本的最主要的表现。马克思批判了所谓的经济学家把资本仅仅理解为单纯的物,把资本的自行增殖理解为物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依据马克思的理解,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存在,构成人的内在本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属性。”[5](p290)这就表明,资本在其现实性上,并不是表现为纯粹物的外在形态,而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马克思对资本的本质所作的深刻洞察,其实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性的把握。不难发现,马克思并不是抽象地理解资本的本质,而是从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入手,揭示了资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马克思曾说过:“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6](p723)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并不能以单独的物而存在,而是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本身就是不断革命的,不断地推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丰富着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存在。不难发现,工人被奴役和剥削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其实就是为了使得资本所有的职能都是服务于资本家,资本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资本家谋福利。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具有了拜物教的性质之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开始表现为对资本的占有。资本拜物教是在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人们对资本的崇尚,导致了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把资本作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终参照物,资本拜物教加深的过程,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断异化的过程。随着资本拜物教的确立,工人的人身关系表现为一种资本的关系,正是由于资本关系的存在,工人才能够为了维持生存而进行资本的生产。正是在这样异化的生产关系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7](p940)资本关系已经制约着整个社会关系的变革,唯有扬弃这种资本异化的存在状态,才能使得社会关系正常化。

再次,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而存在。作为非理性主义者的代表,尼采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将权力意志视为一个本体论而存在的范畴,用权力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与尼采相反,马克思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更注重从经济权力来观察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经济权力更表现为一种资本的经济权力。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拥有对劳动和资本的支配权,这在心理和生理并没有直接的表现特征,资本家只不过是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符号而已。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所强调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最基本的,这表现为人生命意志的方面,这和叔本华和尼采在对世界的认识中具有相似性的地方。只不过,马克思深刻洞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从更深层次上指出了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权力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

更进一步说,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力。”[6](p30)这就启示我们,对于资本持有者的资本家而言,资本的这种支配权力表面上是作为主体的资本家对劳动和产品的支配,其实质上资本却恰恰相反作为主体性而存在,从而支配着周围的一切。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掩盖了剥削工人的真相,在所谓平等的雇佣关系中,反而利用资本权力加深了对工人的进一步压榨。进而,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权力,在不合理的资本私人占有关系中,资本充当了资本家捞取更多剩余价值的帮凶。

应当指出的是,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权力所带来的弊端,同时马克思又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肯定了资本权力对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3](p35)资产阶级之所以热衷于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就在于资本家可以行使资本的经济权力,满足自身对资本增殖的追求。正是在世界各地逐渐地联系紧密,原有落后地区和民族被所谓的资产阶级文明所代替,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3](p35)这表明,资本作为一种普照的光,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资本不仅支配着掌控资本的主体资本家,而且还在推动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资本具有独立性,而人却没有独立性。在马克思的哲学中,马克思始终把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永恒的主题。然而,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之下,人的异化程度日益加深,异化劳动把有意识的人类活动降低为了动物式活动,从而使得人失去了自由活动和自主活动。不难发现,此时的人已经失去了独立性,人只不过是资本的附属物而已,“人是消费和生产的机器;人的生命就是资本;经济规律盲目地支配着世界。”[6](p139)人变成了资本的一部分,只要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只要任凭资本的自然趋向,人只不过是资本为其开辟道路的助推器而已。这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在这种占有下,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3](p46)不言而喻,工人的独立性已经完全丧失,工人独立性的程度取决于资本独立性的程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之所以具有独立性,就在于资本根植于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在这种私有制中,资本家对雇佣工人所创造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断地壮大资本的独立性。马克思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3](p46)所以,资本所谓的独立性掩盖了其真正的来源,马克思对资本独立性的批判,就在于让我们清楚:“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3](p46)但是现实的社会条件中,“活劳动被物化的劳动所占有,——创造价值的力量或活动被自为存在的价值所占有,——这种包含在资本概念中的事情,在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中,也从生产的物质要素和生产的物质运动上被确立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性质。”[1](p208)不难发现,活的劳动是由死的劳动所支配的,工人是受固定资本的支配,只因为工人是机器的附属物。

所有的这些都表明,资本的独立性愈强的时候,人的独立性就会降低。这也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的客观条件对活劳动具有越来越巨大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就通过这些客观条件而表现出来)”。[1](p360)这其实也就是说,工人和资本的原本的主客关系被颠倒了,在异化劳动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中,作为客体的资本成为了主体性的存在,从而对工人进行非人的折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深刻总结了这种现状,“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6](p46)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类生活,人的自由个性和自主活动才能实现。

二、“资本作为主体”思想的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本问题的探讨更多地是从批判的思维视角切入的,从而忽视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资本的真实特征。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资本主体论思想是根植于资本主义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并不是在人们头脑中抽象思辨的产物,对资本主体论的理解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入手,这样才能真实地还原马克思对资本问题的认识。这就启示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资本的发展过程。

第一,资本主体论的历史性。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主体性而存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资本的闪亮登场,也是基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被人们所熟识的。马克思曾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p222)正是由于大工业的到来,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而世界市场逐渐得以确立。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这个过程中,资产阶级增加自己资本的利用,把中世纪封建落后的东西都排除出去了。“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3](p33)资本作为资产阶级的化身,它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真正的代理人,同样是从资本主义的土壤中产生出来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性前提,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工人为了维持生存,从而不得不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即是说,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时候,资本才会逐渐产生。毫无疑问,劳动力不仅能够生产既定的商品,而且还能够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才是资本作为历史性范畴而存在的前提。在经过商品市场的不断完善,商品拜物教逐渐发展到货币拜物教,最终会完成向资本拜物教的过渡。对资本的崇拜,才真正使得资本作为主体性因素在社会上取得了统治地位。“为了能够从这些‘事实’前进到真正意义上的事实,必须了解它们本来的历史制约性,并且抛弃那些直接生产出来的观点:它们本身必定要受历史和辩证的考察。”[9](p55)因此,对资本主体具有历史性的考察要深入到历史的范畴之中。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曾指出:“政治经济学家们没有把资本看作一种关系。他们不可能这样看待资本,因为他们没有同时把资本看作是历史上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产形式。”[10](p301)不难发现,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资本作为生产关系的一种发展形式,也是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而得到发展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体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历史的暂时的、相对的性质。正如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如同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一样,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不断推进才诞生的。总而言之,对资本主体的深入思考,不应把它当作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从历史发展的环节中对资本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第二,资本主体论的辩证性。对资本主体的认识,马克思坚持了辩证法的原则。就像卢卡奇所说:“如果摒弃或者抹杀辩证法,历史就变得无法了解。”[9](p60)确确实实如此,如果不能用辩证的法则来认识资本,那么资本自身的发展历史也就了解不清楚。毋庸置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其实就是对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1](p829)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征服、掠夺和充满杀戮的过程。资本的神圣性地位的存在,就是在世界历史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得以确立的。这种非正常手段的使用,使得资本产生在源头上就具有了作为主体性而存在的倾向。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事实证明,资本的贪婪性和破坏性,加深了资本对人和社会的控制,社会的全面异化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进而认为,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的猖狂,人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道:“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6](p160)这就足以说明,对资本追逐,早已破坏了世间道德的存在关系,原本属于人的基本的机能,却被资本的魔法而降低为动物本能的存在。马克思接着又指出:“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p34)整个社会关系已经被异化为金钱和利益的关系,病态和异化的社会关系造就了病态人的事实存在。不能不反思,资本主体地位越巩固,社会的全面异化就会越加深。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资本逻辑批判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资本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指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人们才能够摆脱异化的状态。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抽象思维的表达,它真正的到来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所以资本的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可以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为人类向更高级别的社会形态转变奠定物质基础。资本对于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深世界历史的交往程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启示我们,以物为依赖阶段的发展形态,可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态奠定基础作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以“资本”作为物而存在,资本主体性的程度越高,我们离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就越近。总之,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兴盛的缘由,同样也是埋葬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

第三,资本主体论的实践性。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具有优先性和创造性。马克思对于实践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更多是强调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主体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既需要从理论层面入手,也需要从实践的视角剖析。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501)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都能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也就是说,资本的产生、发展以及异化的出现,都是在资本主义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资本主体作为异化的人的主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发挥着实践的功能。本真的社会关系变成了异化的社会关系,落后的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变革,其实就是资本主体实践性的最好证明。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异化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但追根究底是一个深层次的实践问题。马克思曾经批判了传统哲学家忽视实践的态度,进而深刻地指出:“我们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决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因为哲学仅仅把这看作理论的任务。”[12](p127)对资本异化的扬弃靠理论是不能解决的,只有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的力量,才能克服资本的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6](p182)即是说,资本的异化同对资本异化的扬弃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扬弃资本主体需要变革异化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在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中发挥好资本的作用。

如上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体性的实践性理解,并不是资本主体边缘化的特征,而是对资本主体基础性特征的阐释。试想一下,如果不从马克思哲学实践的思想考察资本的运动,那么资本主体仅仅被视作思想理论的存在物,扬弃资本主体的道路将在何方?这就启发我们,立足于资本主义感性的现实社会生活,在不断被资本主体所创生的社会关系中考察资本,只有这样,扬弃资本主体才会有出路,进而才会为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资本作为主体”思想的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资本社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体的批判,批判并不是最终目的,马克思的真正目的在于唤醒广大的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而努力。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体的阐释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意蕴和价值立场,充满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真实面目的批判,也充满了对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深切关怀。总而言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体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我们理解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本质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首先,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现代性不断展开的过程,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就在于对资本主体逻辑的批判。张汝伦教授认为,现代性在哲学层面表现为普遍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取向,在现实生活中,现代性是人们行事的价值原则。[13]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的内涵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资本主体至上的逻各斯,对现代性的批判,就是要打破资本主体逻辑对人们精神思想的侵害,从而让人们回归到正常的思维秩序。哈贝马斯也指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也就是说现代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还占统治地位,资本作为客体主体化的形态依旧存在。由此可见,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在当今仍具有研究的价值,是人类走出资本主体社会的价值指导原则。

随着现代性过程的逐渐加深,整个世界的融合程度也必将增强。在当今中国,不能忽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渗透和文化渗透,应坚决抵制西方借助现代性的扩张的欲望,从而警惕其扩张势力范围。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它能够渗透到世界的边远地区,而当初产生这种经济的国家自身则完全不可能将其政治触角延伸得如此遥远。”[14](p61)与其说是经济秩序的渗入,倒不如说是资本势力的延伸。正如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一样,要扬弃资本逻辑这种内在的思维模式,中国的发展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现代性的价值观念,并非是异化到骨子里的逻各斯立场。

马克思对资本主体的剖析,就是让我们对现代性能够从总体上进行看待,从而服务于人的真正解放。通过西方哲学史可知,对于现代性的研究一直都在进行,卢梭是第一个公开批判现代性的哲学家,他认为科技让人的理性丧失了,要求恢复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尼采则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信仰没有了,只是追求欲望自身的满足,从而才有了“上帝之死”的至理名言。然而,只有马克思能够看清现代性社会的实质,不仅批判资本主体逻辑,还提出要积极扬弃资本主体,从而服务社会发展。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说:“在现代性话语中,反对者提出了指责,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和海德格尔,从巴塔耶、拉康到福柯和德里达,这种指责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都是针对以主体性原则为基础的理性。”[15](p64)所以,哈贝马斯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实质的分析。

其次,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现代社会有着丰蕴的内涵,但主要是指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马克思现代社会的研究,应该从社会与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与社会主体的关系进行思考,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中把握马克思现代社会的本质。[16]的确如此,只有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才能深刻理解现代社会奥秘。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不同于黑格尔抽象的社会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概念,只不过这个现代社会被资本主体所掌控而已。马克思并没有被资本主义社会虚假的繁荣景象所迷惑,而是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状态,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则是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否定之否定。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社会的秩序才会回归正常,资本的主体地位才会让位于人的主体地位的存在。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其言外之意在于,人的主体性被颠倒成了资本主体性,原本属于真正的现实的人的社会被作为物的资本代替了。吉登斯曾指出:“但是,究竟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呢?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按照其主要的制度性线索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话,这个问题就无法回答。因为,由于它所具有的扩张性,资本主义的经济生活只在很少几个方面是局限于特殊的社会系统边界内的。”[14]p50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其实就是资本主体的扩张性,如果没有资本主体性存在的社会,那就不是资本主义现代社会了。马克思正是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实质内涵,所以在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批判中,致力于建构人作为真正主体解放的社会。

纵观中国现代社会,正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深入探讨,对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指导。正如俞吾金教授所说,当代中国社会在整体上是认同现代性的价值体系的,并不表示中国要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是要走现代社会中合理性存在的价值体系。[17](p410)马克思反复强调,在现代社会中隐藏着的真正的主体是资本,人作为独立的主体需要回归正常。当今中国社会,就是要避免资本主体对社会生活的侵害,从而造成社会生活的殖民化。在经济发展层面,需要利用资本的地方就应该大胆利用,对于诸如文化领域的发展,就应该科学地对待资本,防止资本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从而陷入西方发达国家被资本主体所控制的现代社会。

最后,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从广义上讲,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这样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p591)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现实的社会生活,并控制着人们社会意识的存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主体为核心而展开的,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满足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性质。马克思进而认为,资本造成的人的异化,其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异化社会关系的存在应该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答案。所以,对马克思资本主体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夯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对资本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在前面笔者提到,资本作为社会主体要素的存在,并不是历史偶然的巧合,而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资本主体促进了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传统农业文明形态转向现代工业文明形态,进而充实现实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物质生产生活决定人们精神意识活动,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进一步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深化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这也启示我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自我意识”和“宇宙精神”的某种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感性的现实的社会生活才是源泉所在。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本主体论思想的维度,而对资本主体性的研究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我们必须从马克思具体的哲学语境出发,系统研究马克思“资本作为主体”思想,使马克思资本学说中有价值的东西指导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服务,进而充分体现马克思思想的时代特色和理论内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俞吾金.资本诠释学:马克思考察、批判现代社会的独特的途径[J].哲学研究,2007,(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3]张汝伦.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J].学术月刊,2016,(7).

[1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6]孙民.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概念[J].哲学研究,2014,(6).

[17]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张晓予

A81

A

1003-8477(2017)03-0005-07

孙民(1969—),男,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哲学博士。

猜你喜欢
现代性异化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