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心理描写

2017-03-07 15:29
关键词:赵高李斯司马迁

宋 冠 军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论《史记·李斯列传》中的心理描写

宋 冠 军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人文学,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典型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史记》一书中被运用得相当纯熟,而在诸多描写人物心理的篇章中,《李斯列传》堪称典范之作。通过感叹、自白与对话等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李斯列传》成功地刻画出李斯、赵高以及胡亥等人的内心世界,这不仅体现了司马迁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技巧的继承,还有其对人物幽微心灵的探寻体味。

《史记·李斯列传》;叹息;自白;对话

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4 13:09

心理描写作为刻画人物心灵最直接的手法,在《史记》一书中被运用得相当纯熟,如《吴王濞列传》《淮南衡山王列传》《项羽本纪》与《魏其武安侯列传》等篇章中皆不乏精彩的心理描写。因此,学者们对《史记》中的心理描写赞誉倍加。如李长之所言:“司马迁的历史,已经能够探求到人类的心灵。所以,他的历史不唯超过了政治史,而且超过了文化史,乃是一种精神史、文化史。”[1]204可永雪则进一步指出:“《史记》是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心灵史”,“把笔触指向了人的灵魂”。[2]2-3而在诸多描写人物心理的篇章中,《李斯列传》堪称其中的经典。它的心理描写不仅手法多样,而且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心理描写的诸种手法

关于《李斯列传》中心理描写的具体手法有以下几种:

(一)在叙述中以心理词汇提示

在胡亥初登宝座时,欲纵情享乐,故赵高献上一段谏辞:“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所置也。今陛下初立,此其属意怏怏皆不服,恐为变。且蒙恬已死,蒙毅将兵居外,臣战战栗栗,唯恐不终。”[3]2552短短一席话却用了“疑”“恐”(两次)与“意”3个心理动词和“怏怏”与“战战栗栗”两个形容词来揭示或推测人物的所思所想,如此密集的心理描写将赵高在沙丘之谋后的不安情绪和危险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秦二世听信赵高建议推行严刑峻法并杀了大臣蒙毅及公子公主数人后,公子高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请死。”[3]2552-2553作者在此将公子高在巨大压力面前的心理表现展露无遗。自此,“群臣人人自危,欲叛者众”。“危”和“欲叛”则形象地反映了众人自全与反抗的心态,同时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二)用“叹息”手法直剖人物的心灵

《李斯列传》中共有6次叹息,其中5次是关于李斯的,由此可以窥探出他的心理变化历程。第一次是李斯看到厕中鼠与仓中鼠的不同境遇后发出的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2539李斯对“鼠”所处环境的重视反映了他不甘贫贱与渴望荣华的心理;第二次是李斯极贵极富之时,“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3]2547。李斯感叹富贵不常与物极则衰,产生了对未来担忧的心理;第三次是在拥立继嗣之主的过程中,在赵高的步步紧逼之下,李斯被迫接受拥立胡亥为帝的建议而感觉愧对先帝遗命,没有尽到为臣职责的自责心理:“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3]2550该处表现出李斯在面对臣节与利禄时不得已放弃为臣忠节的无奈心理;第四次是李斯被赵高谄害,幽于囹圄之中仰天而叹,既有将死之悲,又有国运之忧,而自谓为忠臣,言语中充满了对秦二世暴政的怨怼;最后一次是李斯腰斩咸阳前:“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3]2562这是李斯临死前的愿望,夹杂着无限悔恨,也反映出他对平凡生活的追求与对生的渴望。感叹是人思想或情感的直接表露,从这些叹息中可以看出李斯的思想追求和性格特征。这些叹息除表达人物思想外,也预示着人物的行为与命运走向。正如清人吴见思所评:“李斯凡五叹,而盛衰贵贱,俱于叹中关合照应,以为文情,令人为之低回。”[4]46

(三)用“自白”的方法抒发内心的委曲

在李斯西游入秦以及辞别老师荀卿时有一段剖露内心的自白:“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3]2539-2540这段自白虽寥寥数语,却将李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极尽描摹:当遇到恰当的时机,人应顺时而出成就一番事业,但长久处于卑贱地位与困苦境遇对于士人而言是一件可耻且可悲的事情。除用口头语言自白外,李斯的自白还表现在他的3道上书中。第一道《谏逐客书》。就此书本身来看,谏止“一切逐客”[3]2541是正确的,其说法也较为公允,但所逐之客中既有李斯,则此次上书的公正性就自然会受到怀疑。第二道《论督责书》。此书与上书相比,其阿谀奉承之意立见,而上书之原由亦不过是“重爵禄”与“欲求容”[3]2554,其自私自利置国家人民于不顾的性格特点被展露无遗。第三道狱中上书。李斯历数自己执政30余年来的7条罪状,条条清楚,件件明白,却皆是自己从政以来的种种功劳。钱钟书称之为“反言”[5]536,是因为其目的也不过是“上书自陈,幸二世之悟而赦之”[3]2561,是为求生。从这些自白中可以看出,李斯的求富与自私心理。

(四)用对话的方式完成一个心理历程

用对话的方式揭示人物的心理在《李斯列传》中有多处表现,如赵高劝胡亥称帝、秦二世召赵高谋事以及秦二世责问李斯等节,而《李斯列传》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却是赵高胁迫李斯拥立胡亥为帝的一段心理刻画。这段心理描写清晰完整地刻画出李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一步步放弃自己的坚守,逐步向赵高妥协投降的整个过程:当赵高道出“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的问询后,李斯当即回绝“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3]2549;在李斯的坚决回击之下,赵高却不退反进,咄咄逼人地连用5个反问句质问他与蒙恬相比如何。李斯自然作答:“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3]2549这一回合中,赵高巧妙地将“定太子”之事转移到李斯与蒙恬的关系上,不仅削弱了李斯对他的敌意,而且引诱李斯按他设计的思路走下去,可谓老奸巨猾。面对李斯的疑问,赵高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以亲身经历说明罢相而亡的严重后果。然后道出如果长子即位,便会用蒙恬为丞相,而“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3]2549。接下来又说胡亥“慈仁笃厚,轻才重士”[3]2549,可以定为太子。李斯回答:“君其反位!”这一回合中,赵高虽仍要立胡亥为太子,但此次他的立场发生了变化,完全站在李斯能否保住相位这一角度进行立论。因此,李斯的语言开始变得柔和,但并未屈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3]2549针对李斯虽作镇定但态度已变的形势,赵高用境遇的安危来进一步动摇李斯的决心。李斯虽怕丢掉丞相的地位,但他也感念始皇的知遇之恩,对始皇有一定的忠心,因而在利禄与忠节之间徘徊,故他对赵高近于祈求地说:“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3]2550赵高为瓦解李斯的忠节观,进一步讲述因变的道理,认为“圣人”应审势度时,并要求李斯顺从胡亥欲称帝的愿望。而李斯却从人基本的道义出发拒绝道:“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3]2550赵高疾言厉色,又拿出安危祸福相要挟,使得李斯最终投降。从开始的坚决抵制到最后的妥协投降,李斯心理转变的整个过程得到完美展现。

二、心理描写手法成功运用的原因

心理描写手法在《史记》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就屡屡被运用,且不乏名篇。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里作者对郑庄公阴险心理的刻画[6]59-63,《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对赵太后由“盛气”到“笑”[7]768-769这一心理转变的精妙描写等。司马迁对《史记》中人物心理的成功描写无疑继承了前代优秀作品的写作技巧,且在刻画人物时自觉地把心理描写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只有技巧的继承却不去深入所写人物的内心,写出来的心理真实度既不会动人心弦,也不会感人心魄。钱钟书在探讨《左传》时分析史家的写作:“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5]272-273换言之,史家要想把“真人真事”写得“入情合理”,就要用心琢磨、体会人情以及把握事实,既要使之符合历史的真实,又要符合艺术与情感的真实。此点可永雪阐述得更明白:“心理描写造诣的深浅,艺术水平的高低,主要的并不是看作者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而是看他对人物内心世界揭示的深度,看它对人的精神生活当中那些深微隐秘之处能够感应和传达到什么程度。”[2]176可见,成功的心理描写不是仅执着于技巧手法的运用,还要深入人物的心灵,去感受并传达人物内心的“深微隐秘”。具体到《李斯列传》中,对李斯心理描写得如此成功主要在于司马迁对李斯内心“深微隐秘”之处的深刻认识和独到感应。这些认识与感应愈是深刻与真实,其所反映的生活实践基础愈是相似。在此,司马迁对李斯境遇感同身受的表现有两点:

(一)对贫富地位的认知体验

李斯有自己的求富欲望。他认为人应该“得时无怠”并积极进取,顺应时代并成就一份功业,而不是选择贫困或甘于卑贱。这点司马迁颇为赞同,如在《太史公自序》里说:“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3]3319在《货殖列传》里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3]3271此两处皆阐明了人追求功名富贵是合理的观点。此外,李斯对贫困的无奈也是司马迁感同身受的。李斯在辞别老师西游于秦时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此处表明了他对卑贱地位和穷困境地的耻辱感与悲哀感,这种不甘与反抗的心理促使他发奋求学并扬名立功。而于司马迁,促使他发愤著书并努力成一家之言的动力之一便是其对宫刑的耻辱感;对自己在接受宫刑之时,因为“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而“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8]2730所产生的绝望感,这些耻辱与绝望都将司马迁与现实人间隔离开,使他将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倾注于著述立说,成为他晚年写史的巨大动力。虽然在奋斗目标和奋斗方式等方面李斯与司马迁截然不同,但在由于势位贫富导致共同为目标奋斗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且有相似的心理基础。

(二)对君臣不和的深刻感知

《李斯列传》写李斯和秦始皇的关系很少,写其与秦二世的笔墨较多。李斯与秦二世的关系主要以他们之间的误解和不和为主。如二世登基后,为巩固统治,在赵高建议下推行严刑峻法,激起民变。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而二世责问李斯……”[3]2553。再如在赵高的设计下,在二世纵情享乐的时候让李斯进谏,结果是“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3]2558。后来,李斯又言赵高之短不成,居囹圄中上书自辩又不成,而二世听信谗言竟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3]2561这种臣主不和的关系也同样发生在司马迁和汉武帝之间,他在《报任安书》里写到“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怆惮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8]2729-2730。除这次典型的事例外,司马迁在接受宫刑之后,又与汉武帝共处了8年[9]27-29。期间,汉武帝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为武帝掌管文书与起草诏令。可见,武帝对司马迁还是信任的。但司马迁在经过宫刑之后,对社会人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武帝残暴的本性也已看透。因此,武帝与司马迁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和解。这是司马迁与李斯具有相似的心理基础的又一体现。当然,司马迁能写好心理描写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他深厚的家学渊源、少年时的壮游阅历以及强烈的好奇心等,但感同身受的心理基础无疑是最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心理描写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得到了极为成功的运用,表现方式多样且具有层次感,清晰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这在史传文学中是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史传文学在心理描写方面达到的最高成就。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有司马迁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技巧的继承,还有其对人物幽微心灵的探寻体味。而对李斯心理刻画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迁与李斯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因而写活了李斯,使李斯的形象在《史记》巨大的人物画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载之后仍令人难以忘却,为之感叹,为之低回。

[1]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 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吴见思,李景星.史记论文:史记评议[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 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韩兆琦,俞樟华,吴龙辉,等.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张盛男)

OnthePsychologicalDescriptionin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heBiographyofLisi

SONG Guan-ju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nan University,Kaifeng,Henan 475001,China)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ortraying characters,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s skillfully used in texts in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especially inTheBiographyofLisi.The inner world of Lisi,Zhaogao and Huhai is portrayed successfully with such means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as exclamation,monolog and dialog,which not only shows Sima Qian’s carrying forward of the art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of the previous literary works,but his feeling about the characters’ subtle changes of mind as well.

RecordsoftheGrandHistorian:theBiographyofLisi;exclamation;monolog;dialog

宋冠军(1989-),男,河南杞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I 206.2

:A

:2095-462X(2017)04-0008-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714.1309.014.html

猜你喜欢
赵高李斯司马迁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指鹿为马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指鹿为马
赵高的阴谋
李斯自食苦果
只爱黑白红
儿时的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