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原型意象探析

2017-03-07 19:04郭海玲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原型

郭海玲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瓦尔登湖》的原型意象探析

郭海玲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运用了许多原型意象。研究这些原型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的深层主题内涵。本文意图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该书中三大原型意象——“水”、“森林”、“太阳”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发掘出作品蕴含的净化与新生、自由与生命力、启蒙与希望等深层意蕴,并探索作品对现代人进行精神洗礼的价值与意义。

《瓦尔登湖》;原型意象;深层意蕴;精神洗礼

亨利·梭罗是19世纪美国文学界的重要文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瓦尔登湖》以静谧而且优美的笔触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森林中长达两年多的独居生活经历和所见所思,至今仍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但是学界对于《瓦尔登湖》的研究却多停留在自然文学与生态环境批评等外部研究上,而以原型意象为切入点的探讨则比较少。本论文意图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瓦尔登湖》中三大原型意象——“水”、“森林”、“太阳”及其包含的深层意蕴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探索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对现代人进行精神洗礼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能够为该作品的研究另辟一条蹊径。

一、“水”原型意象——净化与新生的象征

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所有文明,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也都是根源于水的文明。在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水”逐渐成为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原型意象。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多次提及“水”这个原型意象。他极力称赞湖水的深邃、清澈与纯洁:“这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1]“水是这样的透明,25至30英尺下面的水底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2]如果说以上这两段只是对湖水的透明纯净的物理特性所作的描写,那么下面这段话里,梭罗笔下的湖水则明显具有了净化这一深层含义:“民族来了,去了,都不能玷污它。……没有风暴,没有尘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无光;——这一面镜子,如果有任何不洁落在它面上,马上就沉淀,太阳的雾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这是光的试尘布,——呵气在上,也留不下形迹……”[3]在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湖水不仅本身纯洁透明,任何民族都无法“玷污”它,而且它还可以使落入其中的“风暴”、“尘垢”等“任何不洁”得到沉淀和净化而不留下丝毫的痕迹,瓦尔登湖因此被梭罗视为“十全十美的明镜”。梭罗盛赞瓦尔登湖长久地保持着纯洁本性与净化功能,更旗帜鲜明地指出它可以作为内心纯洁、品格高尚的人的代名词,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难道它不会在人类心灵上反映出来吗?我感激的是这一个湖,深而纯洁,可以作为一个象征。”[4]显而易见,这里的瓦尔登湖已经远远超越了湖水的物理属性的所指含义,而成为负载着深层意蕴的原型意象,象征着一种高尚、纯洁的人格精神(包括自我高洁和净化他人两个方面)。另外,在“经济篇”中,梭罗还倡导我们去学一学一些民族的净化典礼,不仅如此,他更躬亲力行地做出类似于宗教净化仪式的行为。在叙述湖中洗澡的一段话中,他这样写道:“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5]这句话点明了梭罗将湖中洗澡视为具有宗教意味的净化仪式,承认了湖水所具有的净化身心的功能。以上论述可以说明《瓦尔登湖》中“水”这一原型意象具有净化灵魂、使心灵澄澈的深层含义。

美国文学理论家P·E·威尔赖特曾说:“水既是洁净的媒介,又是生命的维持者。因而水既象征着纯净,又象征着新生命。在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中这两种观念结合在一起了:洗礼用水一方面象征着洗去原罪的污浊,另一方面又象征着即将开始的精神上的新生。”[6]《圣经》中的基督耶稣就是通过在约旦河的洗礼而从水中和精神上得以复活和再生的。结合梭罗的生平,他因为受母亲的影响,在八岁时便能背诵《圣经》的诸多篇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教徒,再将梭罗在湖中洗澡与耶稣在约旦河洗礼两相对照,因此,我大胆推测,梭罗关于湖中洗澡的叙述是有意为之,他巧妙地运用了“水”这个原型意象所暗含的净化与再生的象征意义:当人类背离生命的本源,不断的受到物质的侵蚀和摧残的时候,人类应该重返生命的本源去审视现在的生存状态。梭罗从物欲横流的工业社会中抽离出来,经过湖中沐浴,洗涤掉物质社会的俗气,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洗礼,进而在精神和灵魂上得到净化和新生。湖水不仅能够荡涤尘世的污垢,更起到了澡雪精神的作用,梭罗也因此坚守住了一片澄明而纯洁的精神家园。

二、“森林”原型意象——自由与生命力的代表

森林是远古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恩格斯曾这样说:“这是人类的童年,人还住在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即住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他们至少是部分地居住,只有这样才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们在大猛兽中间还能生存。”[7]可见森林对原始人是起着一种天然的保护作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远古人类逐渐对赖以生存的森林产生出一种神话崇拜的情结,认为是森林赋予了他们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因此“森林”作为象征生命力的意象也开始出现在许多古代文化典籍中。

关于《瓦尔登湖》中的“森林”意象,我们从书名“Walden,Or Life In The Woods”就可以看出“Woods”在本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梭罗曾深受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而这股思潮的内容之一是崇尚独立和自由。梭罗就是在这股思潮的牵引下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的实践——林中生活。梭罗于1845年7月4日(正好是美国独立日)这天住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在湖畔的森林中,梭罗清心寡欲,生活极为简朴,物质极度匮乏,但是他的思维却相当活跃,精神世界极度自由和富足,他观察大自然的方方面面,思索人生的真谛,寻觅超越生存的更高的规律,安于静寂地独居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切都证明了他要在森林中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回归人类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从这里可以看出,梭罗力倡简朴生活,强调自由独立和精神世界的富足。这是因为梭罗生活的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末期,当时社会中充斥着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恶风,很多人因为痴迷于追逐更多的物质和金钱而拼命的忙碌着,被金钱奴役,身心戴上了无形的枷锁,成为毫无思想的工作机器,从而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可是我要告诉我的伙伴们,只说这一次,以后永远不再说了: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著才好。”[8]总之,他把“森林”作为一个与充满束缚、奴役的工业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世界,这个世界里面不但有着纯粹的自由,可以任由人们依着天性过一种野性的生活,尽情遨游在思想的天空,而且也有着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强大和坚韧。“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9]森林这样不屈不挠,倔强地生长,是对顽强的生命力的最好诠释。总之,在梭罗眼中,“森林”是自由与生命力的代表,他正是运用“森林”这个原型意象来表现他对自由与生命力的呼唤和颂扬。

三、“太阳”原型意象——启蒙与希望的呼唤

“太阳”原型意象可以被置换变形为“光”、“火”等意象,“在所有的原型性象征中,也许没有一个会比作为某些心理和精神品质象征的‘光’更为普及,更易为人所理解的了。”[10]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的长河中,“太阳”原型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可以象征温暖、智慧、权力、父亲本原,还可以隐喻着照亮、希望、启蒙等,正如P·E·威尔赖特所说:“这一点又象征性地同人类心灵的特征联系起来,即心灵能够经过迅速的传授用它的光和热——智慧和热情去点燃别的心灵”,[11]在这里,P·E·威尔赖特所指的就是“太阳”原型暗含的唤醒、启蒙的象征意义,这也是《瓦尔登湖》中“太阳”原型的深层意蕴。

作品的第一章“经济篇”可谓现代生活的启示录:梭罗为被物欲蒙蔽了心智的人们诊断精神上的痼疾,这些人整日从事着惊人的苦役,被生活的重压压得弯腰驼背,喘不过气来,像是整日背负着沉重的外壳的蜗牛——他们俨然已成为卡夫卡笔下那个被生存和物欲压迫而变形为甲壳虫的主人公的真实写照。所以,梭罗不无痛苦地写道:“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12]那么怎样医治这种精神的痼疾呢?梭罗接着在作品主体部分给出了药方,而“太阳”就是这一药方里最重要的一味药引。在《瓦尔登湖》中,“太阳”作为一种原型意象主要出现在开篇和结尾中。梭罗在开篇叙述人类被物质奴役、摧残却不自知的绝望生活后,颇带劝导意味地写道:“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阳终古常新。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13]这句话可谓微言大义,既批评了那些整日如机器般生活的人们不清醒、不健康,更劝诫人们不要屈服于惯性、惰性而麻木地囿于眼前的生活,而应该要像太阳那样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自己一直秉持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勇敢地反抗枯燥无味的旧生活,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从绝望的机械的生活中突围出来,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太阳普照大地,到处都有异彩纷呈的生机一样。在这里,作者力图通过“太阳”这一原型意象给迷失在物质欲望中的人们带来崭新的希望,进而达到唤醒麻木的人心、为迷路的世人指点迷津的目的。在作品的结尾,梭罗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被困在古老的木桌桌板中长达六十几年的虫卵受到热气的熏蒸,最终孵化成为一只强壮而美丽的爬虫。这里所谓的“热气”显然是“太阳”原型意象的变体,因为地球上所有的光、火、热量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太阳。而虫卵被困于枯木中数年后终于重获新生则隐喻着人们完全可以从枯燥、僵化的生活里突围而出,破茧成蝶,成就一个强壮而崭新的生命,只要人们心中有一颗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太阳”。正如梭罗所言:“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之后,谁能不感到增强了复活的信心与不朽的信心呢?”[14]一个被困在绝境中的小小虫卵尚且可以经过坚持努力而突出重围,获得美丽的新生命,更何况是身为万物的灵长的人呢?!通过这段话,梭罗再次鼓舞人们:只要人们有足够坚定的信心和勇气,内心充满希望并为之坚持不懈、不断努力,就一定能蜕变成为完美的新生命。在作品的最后一段中,梭罗意味深长地写道:“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15]在这里,“太阳”原型意象再次出现,象征着永恒的希望以及对蒙昧麻木的灵魂的启迪与最终的唤醒。至此,“太阳”原型在《瓦尔登湖》中圆满完成了它的使命。

四、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瓦尔登湖》中的出现三大原型意象——“水”、“森林”、“太阳”,它们虽然互相独立,但是仔细分析之后,会发现它们与作品的结构具有密切的关联,从而更有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作品的深层主题。作品用“水”原型象征梭罗从工业社会抽离出来后在精神上上获得净化与新生,用“森林”原型意象赋予梭罗可贵的精神自由和顽强的生命力,最后由“太阳”原型象征启蒙与希望,力图唤醒被物欲麻痹了的人类,给尚在麻木生活中挣扎的人们以永恒的希望。通过这三大原型意象,梭罗为当时的人,也为迷茫的现代人指明了出路:不要沉溺于对物质的追逐,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充实精神世界;不要拘囿于惯常的生活模式,而应该尽力找寻生命的本真,努力创造自己想往的新生活。这也是《瓦尔登湖》时至今日仍然具有的社会现实意义。

[1][2][3][4][5][8][9][12][13][14][15][美]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66,168,178,268,82,78,182,33,7,311,311.

[10]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21.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6][11][美]P·E·威尔赖特.隐喻和真实[M].转引自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28,223.

郭海玲(1985-),女,河南社旗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原型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包裹的一切
卷土重来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