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问题探讨
——基于两所师范院校的比较研究

2017-03-08 12:57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师范学院通识

李 剑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设置问题探讨
——基于两所师范院校的比较研究

李 剑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不同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体现了高校对“全科教师”及其能力构建的不同理解。通过选择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和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二者课程目标都传达出高校对小学全科教师能力构建的预期,但是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杭师大更重视提高专业通识教育的比重,其课程也更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湖州师范学院比杭师大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而后者在教师技能课程开设上更为具体,明确。由此发现,有必要通过加强对全科教师内涵探讨,明确培养规格;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广度,重视内容、方法的变革等来完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设置

一、前言

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20个“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中,有近一半项目聚焦“全科教师”培养。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思路从“临时应急”开始转向“追求卓越”,希望通过“全科”的培养来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从2009年开始到2017年,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试点开始逐渐增多。相对于单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成熟模式可供高师院校采用。对小学“全科教师”内涵和能力建构的理解不同,直接导致高师院校培养模式走向各异,不同院校通过课程设置表达了自己对“全科教师”概念以及其整体素质的设想。湖州师范学院是我国首批“全科教师”培养试点,具有一定的示范性。2014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申报的《师德 师能 师艺并重的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入选了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名单,表明其课程设置有着自己的特点被国家认可。两者课程方案设置的不同,代表了国内两种不同的培养思路。选取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全科教师)课程设置为比较的对象,可以更好的分析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不同思路,为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提供启示。

二、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起点和归宿,它制约并影响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湖州师范学院以“明体达用”为总体要求,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情意,综合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发展的专业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杭州师范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小学多门学科教学;能主动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教育师资以及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小学教育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两校在知识和教学方面的要求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必备教师基本素质和能力。湖州师范学院强调培养教师“能相对独立地开展小学各科教学、班级管理及课外辅导工作”,而杭州师范大学则直接指出学生要“掌握较为宽广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形成较为综合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从事农村小学全科教育的基本素养”“能胜任并能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小学三门以上学科的教学”。杭州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规定更为细致、具体,包括学生获得宽广的学科知识,且强调“农村”二字。湖州师范学院的小学全科教师指的是能够胜任所有的小学课程、课外辅导,并且能够进行班级管理,可见其对现实教育中“小班化包班制”的应对;而杭州师范大学提出小学全科教师“农村”特征明显,要求能胜任并能创造性地从事现代小学三门以上学科教学,并非所有的小学课程教学,但提出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而这正是全科教师之所以能“全科”的“优势”。另外,尽管明确提出“面向农村”,但是杭州师范大学却没有明确提出对师范生教育管理和课外辅导的培养要求。总的来看,二者都属于综合培养的思路,但是相对来讲,都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的规范要求。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直接决定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能否真正贯彻实施。两所大学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如下所示。

表1 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

从表中可以看出,二者课程结构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0%左右,专业教育课程(含实习)则占总学分的70%左右。两所学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比例安排上基本一致。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师范大学的课程结构中出现了个性化模块,部分专业选修课分为主修专业课程和非主修专业课程,而在湖州师范学院中,这部分属于专业选修课,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细分。很明显,杭州师范大学的个性化模块是照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擅长领域加以拓展。在这里,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生毕业后可能的教学任务,这种小学全科教师并非是承担所有的小学课程,而是将小学课程分为几块,由受过不同训练的教师分别担任相应的课程,这种思路也是符合实践中用人单位对全科教师的理解和使用。而湖州师范学院的课程结构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三)课程内容的比较

1.通识课程

两所高师院校通识类课程包括政治、英语、计算机等类课程。但是湖州师范学院的选修课程中包括艺术体育类通识课程、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课程缺少系统性和关联性,课时少,学分低。而这些基本素养正是全科教师素质结构中区别于单科教师的重要部分。而在杭州师范大学的通识课程中,并没有涉及到湖州师范学院课程结构中罗列的这些课程,而是在学科课程中加以深化拓展,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而不是湖州师范学院中的选修课程。

2.专业教育课程

两所高校教育类课程类似,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法、班级管理及教师技能等课程,在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一般作为公共必修课。杭州师大还设置了一些针对儿童认知发展与心理及师生关系的课程,如儿童教育概论、学生行为观察与指导、教师人际交往与家校沟通能力指导,“儿童中心”倾向明显,更接“地气”。同时,两校对于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都将其设置成选修课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时,将时间更好的分配给其他类课程的学习;在教师技能课程上,杭师大学科类理论课程开设相对更具体全面,更能契合对小学全科教师全面专业能力结构的需求。两个学校都将学科类课程分为文理和艺体类三种,这是针对小学课程体系的安排,而且杭州师范大学还开设了运动与保健、田径、球类、小学体育教学论、游戏等课程,这些学科课程都包括着学科技能的训练,相比分科培养更重视学科训练的综合。湖州师范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都先对学生进行综合课程系统培训,然后以专业选修课形式使其修读文科或理科一大类的课程,同时兼修艺体类学科知识,按照不同领域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据其所占学分不同设置课程,内容层层递进。但是总的来看,艺体类的课程比重还是稍逊一筹。

3.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关键课程。两所高校每个年级都有一定的实践环节,大学前两年通过见习等形式参与到实际教学中,第七或第八学期进行集中实习,实践周数为12—18周。据表1可知,湖州师范学院的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18.9%,杭州师范大学的教育实践课程占总学分比例的9.7%,湖州师范学院要比杭州师范大学更重视实践课程。相比湖州师范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并没有设置研习课程,而研习更看重的是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发现问题,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应该说更符合未来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转化,这是一个导向问题。师范生实践技能问题是影响小学全科教师是否被小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关键,值得关注。

四、结论及其启示

(一)提高课程目标操作规范性

总体来看,两所学校课程内容选择、结构形成存在差异,但都在“全科”思路下设置不同的课程板块,课程内容全面,都倾向于综合知识培养,注重“全科”素质,力求能够消除分科培养弊端,多层次多角度构建师范生素质和能力体系。二者课程设置都符合现代社会对教师的高素质需求,也符合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向。但是从课程目标上来讲,二者的描述还比较笼统,还缺乏一定实践操作性,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势必会降低目标的可测性。因此,有必要继续对小学全科教师内涵进一步探讨,建立相对明确的培养规格,以便观测和评价教育质量。

(二)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广度

从两家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大家对通识课程的理解稍有不同,但是总体的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对学生深厚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视。如果专业通识课程教育有限,则对师范生人文科学素养复合熏陶和思维训练方面力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具有整合性知识的小学教师。通识课程内容是全科教师中“全”的存在基础,必须重视课程效果,增加课程内容的关联性、整合性吸引学生,增加自主学习,以“启发探究”“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批判质疑精神,这对于完善小学全科教师独立人格以及提升其精神世界层面有着重要价值。

(三)完善专业教育课程内容

专业教育是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核心,学生通过此阶段的学习获得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知识,要平衡好二者之间比例关系。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可以同时教授多门学科,由“专”转“博”,这就表明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将会上升。湖州师范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所占比重都比较高,在开设课程的时候也注重了学生综合素质构成,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外小学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文理大渗透程度、人文与自然社会学科的融合。杭州师范大学在专业教育类课程中专设个性化板块,拓展技能类课程学习内容,适应追求“高效多能”的未来职业角色需求,更符合学生实际,值得借鉴。

(四)重视实践课程价值

实践课程在两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比重还可提高。鉴于“全科教师”的培养追求和实践需要,高师院校必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吸收借鉴国外大学经验。比如德国学生在经过类似我国本专科师范学习后还要经过三轮考试方可上岗,每一轮考试之间都有内容丰富的实践性学习。因此,把实践课程分散到各个学期,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把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密切联系起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支持理论的效果。

本文粗略地对比了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视角下两所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状况,而在实际中,还未完全按照全科教师培养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些高师院校,势必会遇到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分科培养体系和管理制度下,不同学科知识课程由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来负责,还是抽调各专业系别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如果是后者,如何对课程进行宏观管理?如何满足不同潜能和特长的学生选课需求?实践类课程如何设置考核评价才能收到实效?在目前基层教育机构依然是分科思路下的教学管理和师资配备需求下,如何使接受全科思路培养的师范毕业生更具有竞争力?如何让学校能够毫无阻碍的接受这些未来的全科教师?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进一步给高师院校全科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1]陈重.中美两国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一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为例[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2]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9-11.

[3]徐雁.构建新型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5):77-78.

[4]高有才.全科型培养视角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3,(12):19-21.

The Research of Training Comprehensive Typ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Curriculum——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and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LI Jian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Different curriculum for comprehensive typ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in different normal universities reflects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in how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ed the curriculum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 between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and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course objectives in the two schools are not easy to operat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professional general education,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child centered".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ra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but teachers' skills course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is more specific and clearly than that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iscus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typ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define cultivating specification, expand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readth, and change the content and metho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erfecting curriculum system.

comprehensive type; primary school teacher; curriculum

2017-04-06

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文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HB15JY008)。 唐山师范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2016C01)。

李剑(1972- ),女,硕士,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

G642.3

A

1671-3974(2017)02-0082-04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师范学院通识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洛阳师范学院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