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2017-03-09 09:15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

安徽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安徽省农委课题组

安徽农业发展中面临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供给数量与安全农产品需求、供给成本上涨与价格下行等矛盾,出路在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为主引擎,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加快农业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方式的有效转变和产业的加速升级。

安徽;农业;供给侧改革

安徽是农业大省,“十二五”以来,坚持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大大增加了生产能力,使农业供给侧发生了重大变化,为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条件。但是,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使得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呈现出一些趋势性、转折性问题。

突出矛盾和问题

1.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的矛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去只是要吃饱,现在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吃精、吃优、吃美味、吃安全甚至是吃出快乐,越来越关注舌尖上的优质、舌尖上的安全、舌尖上的美味,这对农业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对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了强烈的市场倒逼。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和品牌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高品质的牛羊肉、水产品、奶类和果菜等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是专用和品牌小麦、稻米、玉米、优质生鲜乳和冷鲜肉等更是急需增加市场供应。

2.农产品供给数量与安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

由于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千万万小农户和经营者很难对接市场,并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来生产和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监测、诊断和调查等尚不完善,粮食、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检验检测频次低,市场准入相对容易,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从各种渠道直接进入,农产品流通渠道及其源头难以溯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

3.农产品供给成本上涨与价格下行的矛盾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面临着市场价格的下行压力,农民增产未必增收。加上支持保护措施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化肥、农药和农膜等不合理使用带来成本和生态双重压力,土地和农业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服务成本上升,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建设滞后,农业经营没有形成适度规模和体制机制滞后,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4.农产品供给方式单一与需求多元化的矛盾

农产品销售大部分还是通过田间地头、农贸市场等传统方式进行销售,供给方式和渠道相对单一。2015年,安徽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156亿元,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差距较大。电商发展滞后既影响到鲜活农产品进城、农资下乡,也影响到物流配送、冷链设施设备的发展。需求方式多元化、灵活化与农产品供给方式单一化、低效化的矛盾加深,亟须打造和创新农超对接、农产品电商平台、特色电商馆、农交会、跨境电商和微商、连锁经营店以及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等现代销售和流通的新业态。

5.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求的矛盾

截至2016年6月,安徽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71086家、家庭农场437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2464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207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近950家。总体来看,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规模小、实力弱、素质低且带动力不强,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不足的矛盾加剧。

6.资源环境约束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矛盾

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旱涝灾害频发,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近年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用量21万吨;通过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农药使用量下降20%-3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5%。但农业经营方式尚未摆脱“大田、大水、大肥”的粗放生产方式,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和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质量下降以及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越来越紧。

改革的基本路径

1.调结构、转方式,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1)以调整优化农业供给结构为切入点,在品种品质结构上,促进品种升级换代,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在种养结构上,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和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稳定小麦、水稻生产,巩固提升粮食产能,适度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大豆、杂粮杂豆和马铃薯等种植面积。开展农作物合理轮作体系补助试点。

(2)以打响“绿色皖农”品牌为切入点,打造粮食、肉类、奶类和水产等专用品牌、特色品牌,推动品牌建设示范行动落地生效,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区域公共品牌为统领,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和创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皖字号农业品牌。开展主食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分行业探索建立“绿色皖农”品牌目录制度,通过品牌倒逼流通、加工、生产和结构调整。

(3)以发展生鲜乳和冷鲜肉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要在优化常温、冷冻畜产品基础上,积极发展冷鲜畜产品、生鲜乳和冷鲜肉。积极发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畜产品。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促进规模养殖比重不断增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品总量稳定增长和质量安全有效提升,加快畜牧业发展转型升级。

(4)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巩固稻虾、稻鳖、稻蟹、稻鳅和稻鱼五大主导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渔共赢,解决水稻种植与水产品养殖结合不紧、主体培育滞后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加强等问题,推广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

2.夯基础、强支撑,走低成本发展之路

(1)大力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核心区。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坚持明确事权、鼓励多元投入、支持自主建设、创新管护机制和培育市场主体五项改革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和末级渠系“八小”水利工程改造提升,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0%以上),加强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节水蓄、保、集、节、用一体化。大力推广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农艺,着力提升农机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山中高士 王全福/摄

(2)大力推进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收储全程机械化,以及深松整地、秸秆还田和粮食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和技术。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继续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重点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和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继续对秸秆粉碎还田机、水稻育插秧机械和玉米收获机械实行敞开补贴。

(3)稳步推进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建设,实现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换挡提速。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继续推进玉米、大豆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全面实施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遗传改良计划,进一步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启动和深入开展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936行动(到2020年,力争列入国家和省级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到90%以上,力争利用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培育国家级畜禽新品种或配套系3个以上,产业化开发的畜禽遗传资源比例达到60%以上)。

(4)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农超对接、农交会、跨境电商和微商、展销等各类供给新方式建设。培育一批农业电子商务示范县、示范企业,支持差异化发展。开展鲜活农产品进城和农资下乡试点。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休闲农业上网销售。发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仓储等优势,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和经营主体的合作、对接。

3.兴产业、强体系,走融合发展之路

(1)以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重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核心带动作用,实现要素、产业和利益的“三大链接”,引导龙头企业在联合体中通过适度规模发展搞联合,发挥其在生产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通过企业家、科技人才提升联合体内各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

(2)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创新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涉农院校、科研平台成立产业联盟。

(3)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开展主食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开展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不断扩大粮食加工转化产品和茶叶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建立一批标准化、区域化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

(4)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传统手工艺计划,继续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指导各地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人员培训。开展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4.重培训、育主体,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1)实施新型农民培训的民生工程,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开展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试点。启动省级示范联合体评选,择优扶持一批省级示范联合体,重点支持联合体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组织开展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评选,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

(2)大力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家庭农场。积极培育示范家庭农场。逐步扩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范围。稳步推进农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完善落实补贴、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用电、项目和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运用土地确权登记成果,积极培育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农业规模经营的准入、退出和监测预警机制。

5.强改革、建机制,走创新型农业发展之路

(1)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

(2)依托省级农业政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鼓励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将生产技术进行集成打包,制定耕种收储一体化、标准化的生产程序和种子、化肥、农药使用目录,开展优质、安全、放心农资统购、统配。通过物化技术服务,解决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开展农村金融保险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咨询服务,强化信用意识。积极与当地金融部门合作,共建融资平台,开展金融服务;探索对符合条件的普通农户、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以“三权”(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大宗农产品和生产及配套设施等进行抵(质)押融资。

(4)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制定和执行农业生产标准、农产品检测标准,提高农业标准规范应用水平和监督管理水平,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和安全有追溯。

(5)开展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集体产权进场交易,让农民的财产权利有场所、可交易和可变现。规范业务审核,做好产权交易项目落地监管和跟踪服务,加强产权用途管制,切实维护产权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6.绿色化、安全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切实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实施“一降两减三基本”(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继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和投资力度,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开展生态农场、生态农庄、生态企业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以及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试点。

(2)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两个追溯体系”(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程生态化,加快农产品“从农田(养殖场)到餐桌”全程可追溯。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健全基层监管、检测和执法三大体系。以“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为抓手,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切实抓好产品检测、产地督查和标志稽查,构建监管长效机制。

(课题组成员:汪建华、王华、汤高平、吕国文、崔宝玉、袁伟、宗查查)

编辑:马振东

F30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017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山西农业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5月上旬重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