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消费的狂热“乱象”与大众消费文化新生态的重建

2017-03-10 06:52姜正君邹智贤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乱象大众消费

姜正君,邹智贤

(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大众消费的狂热“乱象”与大众消费文化新生态的重建

姜正君1,邹智贤2

(1.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2.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逐步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曾经不敢消费、耻于享受的大众开始敢于消费、乐于消费,逐渐陷入异化消费的“欲望陷阱”。大众消费的狂热“乱象”表现有:炫耀性的奢靡消费、享乐性的时尚消费、透支性的超前消费、一次性的快餐消费。异化消费的甚嚣尘上,给当代中国带来了“难以承受之殇”,引发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遏制异化消费行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必须培育科学理性的、低碳生态的、新型健康的大众消费文化,重建风清气朗的大众消费文化新生态。

异化消费; 消费主义; 大众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正逐步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大众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已发生根本变化:消费已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对有形物质产品的感性占有,而更多是对某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价值和符号意义的拥有。符号消费在当代中国的滥觞,在一定意义能拉动内需、刺激生产,但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塑带来巨大风险。培育科学理性的、低碳生态的、新型健康的大众消费文化,打造大众消费文化的新生态,引导大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已刻不容缓。

一、当前大众消费的狂热“乱象”

消费主义是对我国传统勤俭节欲文化的反叛,它把物欲的满足视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劝诱人们尽情消费、享受消费,鼓吹“我消费故我在”、“消费的增长等于幸福的增长”等神话。随着消费主义从发达的东部沿海扩散到偏远的中西部、从繁华的都市蔓延到落后的农村,曾经一度不敢消费、耻于享受的大众开始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刚刚解决温饱、告别经济短缺时代的国人似乎患上“消费饥饿症”,陷入了狂热的异化消费的“欲望陷阱”。

(一)炫耀性的奢靡消费

上世纪末,奢靡消费之风从我国东部沿海登陆,然后席卷全国,天价别墅、天价小车、天价游艇、天价服饰、天价婚礼、天价晚宴、天价珠宝、天价手表、天价相机、天价月饼、天价茶叶等在消费领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大众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没有最奢靡,只有更奢靡。据Fortune Character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 168亿美元,其中910亿美元在国外发生,买走了全球约46%的奢侈品[1]。这意味着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中国消费者已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群体。在短短20年间,我国奢侈品消费超越日本、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不仅令世人瞠目,连国人自己也不免震惊。如今,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差钱”。在全球经济衰退、危机重重、人们都纷纷捂紧自己钱包的时候,唯有中国消费者“一枝独秀”,对奢侈品表现出惊人的热情与购买力。中国奢侈消费之风的盛行,固然与一部分人“不差钱”有关,但更多的是炫耀性心理和面子文化在作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崛起了一批财富精英和暴发户,一些人一掷千金进行“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奢靡消费:一方面能享受财富带来的高潮快感,慰藉他们曾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另一方面能展示他们的财力、地位和身份,满足自己被仰视、羡慕的虚荣心理。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把这种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的消费称之为“炫耀性消费”。

(二)享乐性的时尚消费

近年来,随着社会大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的档次逐步与国际潮流接轨,国内掀起了一股以追求时尚品牌为目标的消费潮流。比如,服饰之圣罗兰、华伦天奴、老人头、皮尔·卡丹、耐克、阿迪达斯;轿车之奔驰、林肯、劳斯莱斯、宝马、凯迪拉克;电讯之苹果、IBM、戴尔;啤酒之虎牌、嘉士伯、百威等知名时尚品牌,均是消费者的宠儿。时尚消费崇尚“跟着感觉走”、“跟随潮流走”、“花钱买享受”、“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一旦有什么新产品问世,人们就蜂拥追逐,感受时尚品带给自己的无限快感。不管是手表、金饰还是服装,大家只看当下流行什么品牌,而根本不考虑自己合适什么;只关注商品的“时尚价值”,而不在意商品的使用价值。人们对时尚消费趋之若鹜,满足的并不是人的真正生存需要,而是被刺激出来的物欲,所以一件商品的使用寿命不再取决于其物理功能,而是取决于其是否“合潮流”、“时尚”,只要它背离了时尚,就会被作为废弃物扔掉。快速更迭的时尚消费需求和无尽的消费贪欲,使得人们“以不断增长的速度把东西消费掉、烧掉、穿掉、换掉和扔掉”[2],必然造成严重的自然资源浪费和自然环境污染。

(三)透支性的超前消费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传统的“量入而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节俭消费逐渐被“寅吃卯粮”、“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超前消费所取代。现在,无论是在餐厅,还是在商场,你随时会听到有人说刷信用卡;你问身边的朋友买的房子或小车,他们会说按揭分期付款;你问90后大学生为何能一年换几个手机,她会告诉你“大学生分期购”……超前消费,大到房子、车子,小到家电、日用品可以买了再付、消费了再付,甚至租房、旅游、教育等可以分期付款。先消费后付款的超前消费已成为当下中国人日常消费的重要消费方式,并且越来越多的人秉持“今天花明天的钱,自己花别人的钱,居民花银行的钱”、“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用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美”的消费理念。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3]。为了满足人们超前消费欲望,当前各种分期网站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喵贷”、“借呗”、阿里“花呗”、京东“白条”、苏宁“零钱贷”等。这些分期平台所推出的分期付款、“赊账消费”服务,凭借便利、快捷、实惠等优点让人心动不已,不少消费者难以抗拒其巨大诱惑就“心动不如行动”,将消费欲望转化为消费行为。

(四)一次性的快餐消费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态也越来越浮躁,每个人都渴望一种便捷式的快餐文化消费,这样不仅能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接受或传输文化信息,而且能以一种休闲、消遣的方式消解现代职场中存在的压力和身心的疲乏。快餐文化消费所追求的方便、快捷、轻松的文化理念蔓延到日常物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传统的经济环保耐用消费品逐步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实惠、便捷、时髦的“一次性消费”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喝水、吃饭用一次性水杯和木筷,住宿用一次性牙刷、拖鞋和毛巾,购物用一次性塑料袋,还有一次性袜子、内裤、餐巾纸以及无数具有“一次性”性质的手机电池、水芯笔、饮料瓶、宣传材料、精致包装盒等。相对于传统耐用消费品,一次性商品使用起来确实自由、便利、快捷、舒畅,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但一次性快餐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用过就扔”、喜新厌旧的快速消费方式,秉持的是“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消费理念。一次性的快餐消费,给我们带来“方便”和“潇洒”的同时,也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我们头顶的天空更灰暗了,河流更脏了,原生态更少了,我们后代的生存空间更窄了……

二、异化消费引发的三重危机

当代中国社会流行的奢靡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等狂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拉动内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4],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会使个体陷入“拼命赚钱-拼命花钱-再拼命赚钱”的苦役陷阱,遭遇被物化的危险;会使整个社会陷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恶性怪圈,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难以承受之殇”。

(一)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雾霾天气频频来袭、农村庄稼作物减产绝收、江河湖海鱼类逐渐绝迹,根本原因固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但异化消费方式也是幕后推手。首先,“大量消费”刺激“大量生产”,造成人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索取。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过度消费、时尚消费、超前消费、一次性消费加快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同时加速自然资源消耗,而一旦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索取超过其承受能力,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获得更多粮食,于是毁林开荒,结果森林匮乏、水土流失;为了得到更多畜产品,于是过度放牧,结果草原变成荒漠;为了获得珍稀动物皮毛,于是滥捕滥杀,结果许多珍稀动物惨遭涂炭、濒临灭绝……没有消费,就没有买卖;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其次,“大量消费”导致“大量排放”,消费废弃物对自然造成严重污染。“购买-暂时使用-扔掉-再购买”的时尚消费,“多买、多用、多扔”的过度消费,“用过即扔”的一次性消费,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也会排放成千上万吨垃圾,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吸收和降解能力的限度。现在我国每年废弃的包装塑料就有100万吨之巨,这些垃圾要深埋在地下200年才能完全降解[5]。总之,自然生态的有限性和消费需求与排放的无限性的矛盾,必然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二)社会危机:人与人关系的冲突

异化消费推崇消费至上,把物欲的满足和生活的享乐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会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挥霍主义等不良之风盛行,加剧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引发社会道德危机和社会秩序的失范。首先,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和疏离。在消费社会里,人际关系的维系通过对物的消费来实现,原本人与人的天伦之乐、邻里之情、夫妇之爱等自然关系逐步变成人与物和物与物的关系。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物质化,会造成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离。其次,导致人与人利益的对抗。消费主义想把一切都占为己有,本质上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当一个人想独占某种消费品时,就会漠视他人的利益和存在,“他人就是地狱”,这样必然造成人与人利益的冲突。现实生活中,一些犯罪分子铤而走险谋财害命、腐败分子违法乱纪贪赃枉法,往往都与异化消费的诱导和刺激有关。再次,导致社会内部的分裂。一个社会资源和财富总是有限的,一部分人挥金如土、纸醉金迷,必定另一部人会消费不足。面对挥霍浪费、暴殄天物、触目惊心的奢侈消费,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底层民众必定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不平衡感和被剥离感,这极易诱发“仇富”心理、犯罪等社会现象,加剧社会的分裂。最后,造成道德风尚的沉沦。享乐消费、奢侈消费等异化消费一旦蔚然成风,上层社会阶层成员由于盲目攀比的心理会你追我赶、竞争模仿不断引领消费新潮流,下层则拼命效仿上层。上行下效的反示范作用和负效应,必然会造成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坠落。

(三)精神危机:人与自身关系的疏离

人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的满足,是人之为人的前提;精神追求的实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据。消费的本来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真实需要,而异化消费是为了满足人的欲望需要,“在本质上是人为刺激起来的幻想的满足,是一种与我们的真实自我相异化的虚幻活动”[6]。这种欲望需要如同精神鸦片,会把人变成精神乞丐和物欲奴隶。人们整天拼命工作,然后疯狂消费,再拼命工作、再疯狂消费……大众在眼花缭乱的消费中表面上“纵享快乐与自由”,但实际上没有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反而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浑然不觉地沦为消费的奴隶。这种“苦役踏车”生存方式把“人与物的关系完全颠倒,物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客体,反而成为具有精神价值的主体来控制人,而人本身则异化为承载消费活动的肉身客体”[7]。人一旦陷入对物的追求的恶性循环之中,降格为挥霍无度、纵情享乐的消费动物,其主体地位就会丧失殆尽,精神家园就会迷失,生命意义就会虚无化,人的存在就会成为异化的存在,人就会成为没有精神和思想的躯壳。

三、重建大众消费文化的新生态

一定时期的消费方式、消费行为都受特定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文化的支配与制约。异化消费甚嚣尘上的背后,总离不开消费主义文化的鼓噪煽动。从唯物史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歌猛进和资本逻辑的横行霸道是大众消费异化的物质动因,但消费文化的失范充当了异化消费泛滥的催情剂。因此,遏制异化消费行为,抵制消费主义文化,必须要培育科学的大众消费文化,打造风清气朗的大众消费文化的新生态。

(一)培育科学理性的消费文化

科学理性的消费文化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自觉避免盲目性消费,减少浪费性消费,杜绝病态性消费,使消费回归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真意义。

第一,提倡适度消费理念,抵制过度消费行为。适度消费,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消费与人们的生存发展需求度相协调。适度消费要求消费以人为本、量体裁衣、量入为出,既充分满足人的正常需要但又不至于浪费,消费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度相适应,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需求。它既反对消费不足、一味节约吝啬,不是“越艰苦越好”,也反对消费过度、铺张浪费,并非“越奢侈越好”。二是消费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消费水平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的,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超出社会生产力承载度的消费,是对他人生存发展权利的剥夺,会耗尽社会资源、损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当代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尽管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还很低,“还有八千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没有任何条件可以搞高消费、高享受,只能搞适度消费”[8]。三是消费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我国人均水、矿物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生存空间仅相当于美国的1/15,这样的资源环境显然难以承载“多买、多用、多扔”的过度消费。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应抵制暴发户式的挥霍浪费行为。

第二,宣传理性消费理念,抵制盲目消费行为。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消费者从自己的消费需求和支付能力出发,以消费需不需要、消费有没有用、消费合不合适为消费原则,坚决反对不加思考、疯狂冲动的盲目消费、冲动消费、超前消费。消费决不能拍脑袋、凭兴致、随风潮,也不能无所顾忌、毫无节制,一味跟着感觉走。理性消费要做到“5W”原则:一是“Why”(为什么买)。消费之前要问问,为什么要消费,是为满足人的生活基本需求,还是为了人的精神享受。二是“What”(买什么)。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支付能力,要看清自己能消费什么,不能消费什么。三是“When”(何时买)。既要避免“凑热闹”、“赶时尚”盲目地消费,也要避免在过时消费品上花钱。四是“Where”(哪儿买)。同一件商品放置在便利店内就是日用品的价,放在精品专卖店内就是名牌精品的价。五是“Who”(谁去买)。大多数男性消费时往往倾向于理性实用,而大多数女性消费时容易感性盲目。

第三,强调健康消费观念,抵制病态消费行为。所谓健康消费,是指消费既有益于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又有利于自然环境保护。当前,有些消费之风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还有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比如,挥金如土、比阔斗富的炫耀消费,穷奢极欲、纸醉金迷的奢侈消费,暴饮暴食、暴殄天物的浪费消费,纵情声色、寻求刺激的黄赌毒消费,丧事大办、墓地豪华的愚昧消费,等等。对于这些病态消费,我们要高扬健康消费理念。一是合理消费。消费应该符合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不能让消费使个人和家庭担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二是简约消费。无限地追求欲望享受、沉溺于物欲的泥潭会使身心疲惫、人为物役,相反安贫乐道、知足常乐、生活简单的人能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良田万顷,不过只睡三尺宽的床”。简约闲适的生活更符合人的生活的本质,更有利于人的自由。三是精致消费。提倡食物消费上从追求精细、珍稀向追求营养平衡、有益健康转化,拒绝“珍、稀、奇”类物种消费,减少烟酒消费。抽烟、喝酒看似生活潇洒,但既危害人的健康,也造成环境污染。

(二)培育低碳生态的消费文化

当前,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事件表明,我国对自然资源的盘剥和垃圾废物的排放已经逼近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红线。克服生态环境危机,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低碳生态消费理念。所谓低碳生态消费,是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小,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最小,又不危害消费者健康和后代人需求的消费。200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将绿色消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消费内容,消费者选择未被污染或有益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消费过程,尽量减少环境污染,注意垃圾处置;三是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资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从本质来讲,绿色消费是一种崇尚低消耗、低污染、低浪费的无害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消费。目前,国际普遍认可绿色消费“5R”原则: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9]。近年来,我国大众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绿色消费观念还没深入人心,绿色消费行为尚未普及。大众传媒应当传播绿色消费文化,让大众了解绿色消费内涵、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追求绿色消费时尚,推动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第二,倡导低碳消费。低碳消费,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尽量使用低碳材料和低碳产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生活对每一位消费者来说,不仅是一种消费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涵盖于日常生活吃穿用住行的点点滴滴之中。吃,要有利于人自身的营养和健康,又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改变过去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过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现象。穿,不仅要关注服饰对自身生理的保护功能、对自身形象的美化功能,还要注重服饰原材料消耗对资源的节约程度、纺织品和服饰加工时对环境的保护程度。用,优先选择使用低碳用品,坚决摒弃那些高资源消耗、危害环境的过度包装、一次性等不环保物品的使用和消费。住,坚持节能降耗原则,尽量使用资源节约和无污染的绿色建材和偏重天然、健康、保健型“无害化”的绿色饰材。行,坚持环保原则,少开车多步行,优先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坚持使用绿色交通工具。

第三,提倡循环消费。循环消费,指消费时尽量提升消费品的使用效率和消费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传统消费方式大多是一种线性消费,消费过程是“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用过的物品会被当作垃圾抛弃,即“用过即扔”。随着社会人口增长,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消费模式,必然会造成资源迅速耗竭、环境严重破坏。而循环消费强调“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要求对消费品的再消费和再利用、消费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消费品-消费-二次消费品-再消费-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式流程,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和对环境的最小污染。目前,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有所提升,但循环消费的发展差强人意,在消费市场上以旧换新促销非常时髦,很多消费者提前更新自己的旧商品,而回收的旧商品又不能有效再利用。同时,“一次性消费”非常流行,人们为了追求方便和卫生都乐于使用一次性商品。提倡循环消费,既需要政府建立健全循环消费政策体系,如限制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废弃物收回和再利用、发展各种形式的旧货市场等,也需要大众传媒在全社会营造循环消费文化氛围,让大众成为低碳时代的循环消费先行者,做率先践行循环消费观的领路人。

(三)培育新型健康的消费理念

消费主义主张无限占有和挥霍物质财富,追求无节制的物欲享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官需求,这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人是一种暂时的存在,物质需求总是有限度的,人其实并不能真正占有或消费无限的东西,对人的生存而言,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需求之后,再多的物质需求已经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有意义的生活是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追求精神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当今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物质消费转向非物质性消费,我们应当引导消费者适时更新消费理念,调整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

第一,倡导文化消费。上世纪中叶,西方社会面临着严重的“文化矛盾”:一方面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富有,另一方面物欲横流、精神空虚,享乐主义盛行,社会道德和精神文化出现严重危机。本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文化矛盾”病症在我国日渐流行开来,有些人物质方面很富裕,但精神方面却很贫乏,穷得只剩下钱;有的大款、暴发户身着上万元的豪华服装、品着成千上万元一瓶的高档酒水,却从不读书看报;普通民众通宵达旦打麻将、唱卡拉OK消磨时光,却没时间去阅览室、图书馆,舍得花数百元去夜总会、歌舞厅潇洒,但不愿花几元钱买本书。长期以来,我国民众重物质性消费、轻精神文化性消费,重娱乐性、消遣性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消费,导致我国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偏低。大力倡导文化消费,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减少物质性资源的消费比重。我们应从家庭培养、学校教育、媒介宣传着手,引导民众从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从娱乐休闲消费为主向知识文化消费为主转变,从娱乐型、享受型消费向审美型、观赏型消费转变[10]。

第二,提倡旅游消费。旅游不仅能使人增长见识、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而且能释放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精神压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旅游消费同其它物质商品消费相比,一般不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几乎是“无烟产业”。只要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旅游消费完全能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性消费。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名胜古迹、各种景观极为丰富,但我国还不是旅游消费大国。近年来,尽管我国出境游和国内黄金周旅游消费不断升温、非常火爆,但受尚清静、不远徙的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旅游是游玩丧志、既不求上进又耗费钱财的传统文化观念制约,我国旅游消费总量和总人口消费量相比所占比例仍较低,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同时期的旅游消费水平。在“吃喝玩乐”四者之间,我国民众特别农村民众普遍更重视“吃喝”,我国烟酒人均消费量一直位居世界前三,央视的一档《舌尖上的中国》文化饮食节目火遍全国。面对我国旅游消费总体需求不足的情况,我们应引导大众树立旅游消费理念,让旅游出行不再是时尚的象征,而是变成大众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和优先选择的文化消费活动。

第三,倡导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是人们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作为消费对象或消费载体,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占有、加工、共享和使用,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活动。同传统的物质消费相比,信息消费的对象不是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而是虚拟的信息,具有消费无损耗和再生性,可以多次重复消费。同时,生产信息产品的生产,资源能源消耗低,没有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增,甚至还可能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这将直接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因此,信息消费能真正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信息消费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比如,随着信息消费的发展,人们以传递信息为目的的出行明显减少,城市交通的拥挤状况也会得到大大缓解。目前,发达国家信息消费已经在家庭消费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而我国信息消费还停留在电视、电话、网上聊天、打游戏、浏览黄色信息等低层次消费上,信息消费市场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相当大一部分民众的思想根深蒂固,重视有形的实物消费,对网络消费、电子钱包等新生事物接受度较低,不敢或者不愿意尝试。因此,大众传媒要加强信息消费宣传,鼓励民众通过网络消费获得诸如新闻、娱乐、旅游、交通、购物、教育等服务,从而推动我国信息消费产业的快速发展。

[1]刘琼.国人近八成奢侈品消费在境外[N].第一财经日报,2015-11-26.

[2]张坤民.可持续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版社,1997.125.

[3]姜樊.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13万亿元,消费金融是蓝海[N].北京晨报,2015-07-02.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68.

[5]姜正君.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及其警示意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2-79.

[6]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134.

[7]余保刚.论消费主义思潮在我国的传播及危害[J].理论月刊,2014(7):145-150.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16.

[9]冯良.树立科学发展观 倡导绿色消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6):133-134.

[10]田旭明.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深沉根基[J].湖湘论坛,2017(1):24-28.

The Crazy Phenomena of M ass Consump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 ass Consum ption Culture

JIANG Zheng-jun1,ZOU Zhi-xian2
(1.Party School of Hu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Changsha,Hunan 410006;2.Hunan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Hunan 410003)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China has changed gradually from production society to consumer society.The poor consumption of people has started to improve and developed into the alienation of consumption.The frenzied“chaos”ofmass consumpt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of luxury consumption,fashion consumption,premature consumption and disposable consumption.Consumption alienation has brought“unbearable pain”to contemporary China,causing ecological crisis,social crisis and spiritual crisis.To curb the consumption of alienation,wemust foster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low-carbon ecological and new healthymass consumption culture.

alien consumption;consumerism;mass culture

B829

A

1671-9743(2017)08-0051-05

2017-06-16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与价值引领研究”(13AZX007);2016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研究”(16YBA354)。

姜正君,1979年生,男,湖南安乡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文化哲学;

邹智贤,1955年生,男,湖南安化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乱象大众消费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大众ID.4
上汽大众
40年消费流变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