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2017-03-11 13:35◎沈
辽宁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发展

◎沈 勇

学习力: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沈 勇

什么是学习,这应该是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学习”的语源是“模仿”,这表示,“学习”是以基于人际沟通的模仿为基础形成的。作为一个教育名词,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在我国,“学”和“习”是复合词,最早在《论语》中这样记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孔子的看法,“学”就是闻、见与模仿。“习”是温习、实习、练习。从学习论的视角分析,“学”就是获得信息与技能,当然也包括思想含义,而“习”就是巩固知识、技能的行为。“学”偏于思想理论,“习”重在行动实践。学习的实质就是学、思、习、行的集合,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三个维度的实践。而作为学习者,如何有效实现学习的三位一体,形成学习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北师大裴娣娜教授关于“学习力”的研究与实践,给当下教育教学诸多启示。

一、学习力是“三力模型”的基石

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学习力是能量概念,不是品质概念。这是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点)课题《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提出的核心概念。其通过建构“三力模型”——决策力、领导力与学习力,论证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的存在形态。决策力是区域性规划与推进的能力,由理念、结构、质量、资源与制度基本要素结构而成,具有战略功能、信息功能、运作功能和管理功能。领导力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调动教育资源进行学校改革与创新,提升学校品质的能力。作为学校层面的领导力,它是学校改革与创新的内在要素,由目标与价值系统、育人模式系统、制度与管理系统和资源系统组成,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与办学的品质。

分析不难看出,“三力模型”是一个层递结构,自上而下,学习力位于“三力模型”结构的最底层,是基础。也就是说,从区域发展规划的决策,到学校层面的领导,包括校长个人层面的战略性谋划、对资源的整合与经营以及个人品格的影响力,最终要落实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上——以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力;有什么样的学科教学就有什么样的学科学习力。因此,学习力、学科学习力的培养研究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学习力、学科学习力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实施的路径是怎样的?我们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力以及学科学习力?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担当。

二、学习力是影响教和学的关键要素

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是学生生长表现出来的活力与能量,是饱满生命能量与活力的学习力量。学习力不是学科学习能力,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学习力内蕴的是一种能量,不是把学生当作动物来规训、塑造。研究认为,学习力具有三层次六要素结构。第一层次是人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意志与进取;第二层次是对实现人的发展两个路径的把握,即实践与活动、协作与交往;第三层次是人发展的最高境界——批判与创新。

联系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力的显性表征是: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有经验的学习,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还有同伴互助学习、群体合作学习与分享。学习不只是“教”的结果,还包括“学得”与“习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对学习获得结果的策略与行为的评价与反思,对学习效率与效益的道德评价与质量考量诸要素。此外,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学校中,还包括在课外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学习,不仅是书本的学习,还有泛在学习、媒体学习等等。

可以说学习无时不在,随时随地,但是要形成学习力,必须经历长期的持久性的学习,需要意志的支持、毅力的支撑,以及对学习行为方式的不断反思与批判创新。如果只凭一时之需,兴之所至,而缺乏恒久的学习动力,学习力是很难形成的。所以,学习力是教的客体与学的主体本质上相互融通、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生命发展体现出来的一种张力,一种生命状态,是衡量我们教与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学习力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

生产力也是一个能量概念,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之所以认为学习力是教育发展的生产力,简言之,就是学习力能为我们的“教育生产”获得效益。这里的“教育生产”,用叶圣陶先生的喻义,是指农业,意思是教育需要像农民种地一样,要应时、应地、应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于工业流水线产品的模式化生产。

具体说,从宏观上讲,学习力理论的提出,需要我们区域的教育决策者和学校的领导者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思考从个体生存到群体生存增强区域、学校发展的主体意识与特色意识;从同质性到异质性增强区域、学校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从封闭到开放增强区域、学校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从分散到整合增强区域、学校发展的集约性和聚合性;从二元格局到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学校发展的统筹力度。

从微观上讲,学习力的研究与实践能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实现“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变,实现“知为中心”向“能为中心”的美丽转身,真正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而从课程论角度实践,需要我们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一是如何处理好基础类课程与拓展类课程、研究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通过知识模块重组、内容合并与增删,学习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并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选择,处理好降低内容“难度”和扩展知识面“广度”的关系,探索适合本校、本学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挖掘形成本学科教师教学特色。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把拓展类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作为基础类课程的有益补充,体现交叉性、方法性、选择性、动态性、前瞻性,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体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课程建设制度与管理,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促进学习力的不断形成,提高教育发展生产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港口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