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心理建设

2017-03-11 15:25顾志平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职生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顾志平(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探究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心理建设

□顾志平(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5)

体育弱势群体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抗拒心理,日常生活中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这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极大的影响的这些学生的学生和工作。为了探究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建设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心理因素对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针对主要因素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法。

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心理建设解决方法

在高职院校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对各项体育运动都不感兴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导致体育成绩较差。这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影响而拒绝进行体育运动,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形成对体育运动的抗拒心理,惧怕体育运动从而导致身体体质较差。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高职生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不喜欢或不想进行体育运动。因此又必须对这部分高职生进行心理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克服内心的魔障,引导他们远离电脑走向体育场。

1、形成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有扩大的趋势,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产生的因素有身体原因、心理原因、家庭社会原因和学校原因,这些因素是影响学生不爱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

1.1、身体原因

身体因素是导致高职院校弱势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而不喜欢体育运动,这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初期阶段,身体一时间难以适应剧烈的运动,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惧怕和抵抗心理。同时也有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天生的身体缺陷难以进行体育运动,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成为体育弱势群体。有部分学生由于天生体胖,难以进行长时间的体育运动,而逃避体育运动。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差,但是耐力不足不能够吃苦耐劳,在体育训练过程中不能忍受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和疼痛感,难以坚持长时间的体育运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产生了抵制体育运动的心理,最终形成了越不练越怕练,越不练越难练的死循环。身体因素是部分高职学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的重要原因。

1.2、心理原因

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导致每个人的形成不同的性格,有些学生性格活泼开发,因此他们通常热爱体育运动;有些学生性格安静内向,因此这部分学生通常喜静不喜动,常常抵制体育运动。同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往往会表现的拘谨和生涩,因此在团体类的体育运动不能很好的和队友进行配合,导致他们常常不受欢迎,这又容易刺激到性格内向学生脆弱的内心,从而对体育运动产生抵制心理。有部分高职生从小开始就缺乏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锻炼的习惯,因此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通常是有抗拒的心理的。有一些学生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没有吃过什么苦,没有经历什么历练,不能够忍受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劳累和疲劳感,因此这些学生常常主动的逃避体育运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的心理原因,导致他们对体育运动存在有抗拒的心理,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在学校的体育测试中常常不能达标,从而成为学校中的体育弱势群体。

1.3、家庭、社会原因

高职生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对其具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学生的周围围绕着一群热爱体育运动的同学和朋友,能够影响他进行体育运动。如果其周围围绕着一群抵制体育运动的同学和朋友,同样能够影响他抵制体育运动。在我国传统的观念影响下,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在学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应当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学习上,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庭、社会的体育锻炼的不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看法,认为进行体育运动是在浪费时间,导致他们甚至愿意花大量在网吧打游戏也不愿意在体育运动上花一点时间,难得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部分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时,把时间都放在了学习,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因此社会、家庭原因是导致高职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出现的一个原因。

1.4、学校原因

由于高职学生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体育运动的场地建设和运动器材的更新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而高职学生每年的经费预算很有限,因此学校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更新往往比较弱后,也很难筹集大量的资金对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进行更新。由于高职学校的运动场地比较差,运动器材也比较陈旧,因此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受伤的风险比较大,而学生一受伤,有些不理智的学生家长会来学校闹事甚至要求巨大的赔偿金额,为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许多高职学校并不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且高职学校也没有聘用专业的体育教师,常常是半路出家的老师进行兼任,这些教师的业务能力较差,不懂得系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不能够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外加上学校对学生的体育运动锻炼课程也不重视,教师往往对体育课程持敷衍的态度,从而导致高职生中体育弱势群体规模越来越大,高职学生体质差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高职院校中,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有潜在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这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缺乏兴趣,不爱运动喜欢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因此心理问题是导致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的重要因素。

2、解决对策

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正日益扩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花极少时甚至不花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导致这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日益变差,变得体弱多病,同时也是对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进行的一大阻碍。为帮助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走向体育场,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同时入手。

2.1、合理的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

由于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的不重视,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安排较少,也不合理。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转变现有错误的观念,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并尽可能的增加体育课程的数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为引导和帮助体育弱势群体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应当根据体育教材的内容对授课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尽可能的通过以下简单有趣的体育活动来吸引这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消除他们内心长久存在的抵制心理。同时在课程的前期阶段不要进行高强度和高难度的体育训练,应当安排基础简单的体育训练课程内容,帮助体育弱势群体适应体育锻炼活动。让体育弱势群体能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并喜欢上体育运动。

高职院校不仅仅只能关注体育课程的安排,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目前大多数的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以简单的训练为主,教师通常在演示一遍之后,由学生自主练习。体育弱势群体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因此一些动作常常做得不规范,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对体育弱势群体部分内心脆弱的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当及时制止,并对嘲笑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被嘲笑的学生安排和心理引导,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喜欢上体育运动。

2.2、进行心理辅导

高职院校中体育弱势群体的产生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共同作用,才能逐渐的减小体育弱势群体的数量。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进行体育锻炼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由于各种的心理原因而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抗拒的心理,有部分学生是因为存在心理问题而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有心理辅导经验的老师,对性格内心心理脆弱抗拒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魔障,消除对体育锻炼的抵制心理,乐于进行体育锻炼。同事开展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心理跟踪调查,对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活动把握更为清晰,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选择更好的心理引导方案。并且在高职院校中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心理引导介入体系,对存在心理问题而对体育锻炼抗拒的学生能够及时的介入并进行引导治疗。

2.3、加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的更新

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锻炼,能够有效的减少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的受伤风险,避免因体育运动导致的受伤情况的发生。一些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存在有老化现象,学生在这些场地进行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导致有部分学生因为场地和器材老化而拒绝进行体育运动。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锻炼场地,因此学校应当筹集资金对体育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进行更新,让学生有一个安全放心的锻炼场地。

3、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营养水平的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高职生的身体素质条件却呈日益下降的趋势。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职生对体育运动有抗拒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基本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体育考试常常不达标。其中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抗拒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当及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治疗,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消除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抗拒心理。

[1]李新国.高校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身体锻炼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

[2]李永洪,王秋慧.高校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金龙泉,赵健.对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赏识教育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4]李小雄.高职院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教学干预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6(07).

[5]王菁菁.试论体育院校运动员群体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对策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6]苏欣,田海燕.“阳光体育运动”与高职院和谐校园建设互动关系的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

G804

A

1006-8902-(2017)-05-LXY

猜你喜欢
高职生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