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7-03-11 18:56王娅莉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层面农民工大学生

王娅莉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王娅莉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大学生“农民工”作为一新兴群体,他们的规模不断增大,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文章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农民工”融入城市困境的因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解决大学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推进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保障

在我国高校扩招制度实施、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出现一类群体,他们出生在农村,虽受过高等教育,但一般是毕业于非“211、985”的一般本科、专科、高职类院校,毕业后户口迁回农村或者挂靠在城市的人才市场,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工作不好,待遇较差,享受不到市民待遇。这一群人被称为大学生“农民工”〔1〕。这类群体由于其拥有较高的素质和知识,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推进城市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1.1 经济状况

经济层面的融入是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基础。从就业来看,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大学生“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多为销售、餐饮服务等最基层工作。从薪资福利上来看,他们薪资待遇低,福利也比较差,只有基本的三险,没有住房公积金。消费水平也比较低,都是“月光族”,甚至有一些人还需要家里补贴。而作为城市融入制约性因素的住房,则对他们来说更难实现,他们既没有条件优越的父母的赞助,也没有自身购买的能力,他们不得不租房,并多采用合租来降低租房费用,条件简陋,他们的单位几乎没有分房的福利,绝大多数人都持非常悲观的态度,以至于一些人开始想逃离城市。

1.2 政治社会生活融入状况

政治社会生活的融入是指大学生“农民工”是否能够享有与市民同等的社会待遇的权益保障〔2〕。我国城市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与完善,但由于大学生“农民工”的工作单位大多是私企,且岗位为基层多,所以他们一般只能获得这最基本的保障,甚至有些都没有任何保障。

由于大学生“农民工”的户籍基本不在所在城市,加之大都精力都在为生计忙碌,他们无暇与市民一样去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事务的管理;当然也几乎无法参加其生源地的选举等政治参与权利。不过由于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他们和城市居民交往较好,但交往大多停留于表面,还不能以业缘关系为纽带构建社会关系网络,融进市民社会。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多数也只能通过老乡和同学帮忙解决,感觉处于城市社会边缘化状态。

1.3 心理层面融入情况

心理层面的融入是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与核心。大学生“农民工”在大学期间就基本适应了城市生活,但当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发现没有户籍,也就意味着没有保障、教育、养老、医疗等,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当现实与他们的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时,当他们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后,很容易产生矛盾心理,导致他们的社会归属感无法明确,有的后悔读大学,有的对社会产生不满,造成一些严重心理问题。

2 影响大学生“农民工”融入困境的因素

2.1 国家层面

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束缚〔3〕。大学生“农民工”的户籍有的在毕业后迁回了农村,有的托管于当地的人才市场,他们收入虽然较低,但都不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在当地就业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也不能享有与市民同等待遇,羁绊了大学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2)我国教育体系的偏差。 我国的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但我国的许多高校继续倾向于研究型大学,导致了目前大部分的教科书中使用的旧知识和内容重复等许多问题存在。刚毕业大学生因为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导致学习的知识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2.2 社会层面

1)思想观念滞后。中国传统思维认为职业教育水平低于普通教育,很多家庭认为技能型工作低贱,大学生做了这类工作,被认为是不合适的,有辱大学生的身份。农村出身的学生认为上大学是鲤鱼跳龙门的事情,再回到农村会被别人看不起。与此同时优越的城市生活环境,让他们宁愿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但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这让大学生不得不放低自己身份同农民工进行竞争。

2)就业时受到歧视。户籍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优先录用城市毕业生和省内的毕业生,大学生“农民工”更容易受到歧视。其次教育背景歧视。现实中一些公司,尤其是一些国有事业单位通常在学历后加括号:第一学历必须为 “211”和“985”高校,以此来限制大学毕业生。大部分学生考进的是二本及以下的院校,所以高薪、稳定职业注定和他们无缘。

2.3 个人层面

1)综合素质、能力较差。我国传统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导致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非常弱,特别农村的家庭,他们更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加上农村家庭的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很难见多识广,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特长,这使得他们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尽管有一些孩子在进入大学之后意识到这种问题,尝试改变,但长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都让他们改变起来非常困难。

2)社会资本缺乏

中国向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社会关系较多的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城市居民,他们的亲属、朋友关系中很难有为其就业、生活提供帮助,他们较低层的工作也让其很难接触到更多有利的社会关系资源。因此社会关系网络的单一和社会资本的缺乏也是限制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得重要因素。

3 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

3.1 政府层面

1)加强会保障,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的权益。政府转变观念,重视大学生“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意义,要积极履行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建立灵活的大学生“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分类和分层,给他们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摸索出适合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管理方法等,切实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2)出台奖励政策。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生“农民工”的城市建设作用,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奖励政策,如可以给优秀的在校农村大学生或者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优秀农民工大学生凭工作、保险等证明给予考虑落户,或者将其纳入居民的社会保障中,给与申请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优先资格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的避免大学生“农民工”只有通过买房才能融入城市单一渠道,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激励大学生“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发光发热。

3)引导用人单位,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权利与义务。引导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不得以户籍作为用工条件;监督企业的用工规范,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处罚;促进用人单位的大学生“农民工”工资的增长机制,保证其收入的稳步增加。

3.2 教育层面

1)打破现有教育体制,发展职业教育。打破现有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双元的职业教育,提高小学和中学技能课程学习的时间;根据产业需求推进专业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教学过程、生产过程、专业标准的“三对接”,积极推动文凭和专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达到学以致用。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校在培养人才中,除了要加强技能培养外,还要加强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社会经验。此外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转变就业观念,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3.3 社会层面

1)发挥社区作用。虽然现阶段我国的社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体现,但是社区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去关心大学生“农民工”,给与他们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和关心。也可以提供机会让大学生“农民工”对社区的发展献计献策,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2)发挥传媒作用。新闻媒体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正面宣传大学生“农民工”的作用及好人好事,让城市居民更好的接纳他们。并可以为大学生“农民工”搭建一些服务平台,为其就业、生活、维权等方面提供帮助。

3.4 个人层面

1)提高综合素质和技能。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校的人文、科技、体育等项目,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利用休假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初步了解未来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农民工”还应主动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参加职业培训外,应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多充电,保证个人的竞争优势。

2)增加自身社会资本。大学生“农民工”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交往中,要广泛的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资源,建立同学情、师生情、同事情等各种关系资本,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人脉资源,帮助自己实现城市融入的愿望。

4 总结

大学生“农民工”作为一类能有效推进国家城市建设的新兴群体,从个体层面,需要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技能和社会资本,以保证自己能更好的融入城市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教育、社会、企业各层面,更需要高度重视,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建设。

〔1〕钱正武,何虹.城乡二元结构的烙印:“大学生农民工”现象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4,(3):74-78.

〔2〕徐礼堂,房正宏.新生代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5-9.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兰州市大学生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D〕.山西大学,2013.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1.036

(j)cnki 1008-3723 2017.01.036

2016-11-25

安徽新华学院校级教改项目“人员招聘与测评”(2013jgkcx1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民创业风险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SK2016A0442).

王娅莉(1980-),安徽芜湖人,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F323.6;F299.21

A

猜你喜欢
层面农民工大学生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