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与西方科学传统

2017-03-11 22:15杜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本体论范式理性

杜杰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学院,湖北武汉 430063)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经典理论形态,从文化比较视域看,西方文化特有的本体论哲学构造了特有的思辨科学传统。科学文化所内涵的科学理性、科学思维逻辑和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都归宗于西方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本文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化等非西方文化中产生的问题,试图提供一种新的理解。

1 本体论与科学理性

本体论的理论源头在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其要点是区分开现象和本体,从而区分开意见与知识。按照黑格尔的理解,真正的本体论是从哲学家巴门尼德开始的,因为 “在这里面可以看见哲学被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一个人使得他自己从一切的表象和意见里解放出来,否认它们有任何真理,并且宣称,只有必然性,只有‘有’才是真的东西[1]。”巴门尼德哲学区分了存在(“有”)和存在者,作为本体的存在是作为现象之存在者的根据。巴门尼德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存在作为本体是理性和思想的对象。认识存在本体才是真正的客观知识,而认识现象只是某种主观意见,不是知识。其后,哲学家苏格拉底沿着巴门尼德思想逻辑,坚持知识与意见的分离,主张寻求客观知识。他反对希腊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知识”却只能有一个,是永恒的不变的。在柏拉图的记载中,苏格拉底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知识”下定义的问题,他所追求的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是真正的知识,是客观知识。柏拉图理念论哲学也认为,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由推理得到的认识才是具有必然性的客观知识。后来,亚里士多德又将老师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发展为实体本体论,并承认个体事物的实在性,但与柏拉图一样认为有关个体事物的知识实际上是对一般属性的认识。认识事物的一般属性,就是认识本体之路,是哲学本体论开出的真理之路。

概言之,在西方哲学理论中,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确立起了“客观知识”或“客观真理”这一观念并构建起客观知识的逻辑基础、逻辑体系。本体论的理性思辨是求“知”而不是求“用”(信念之“用”或经验之“用”),这是科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因而,正是本体论所内涵的诉求客观知识的理论秉性,使得本体论成为一种思辨科学。也可以说,寻求客观知识乃是科学的本质,求“知”还是求“用”,是科学体系与非科学体系的本质区别,由此也导致了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系统性分殊和差异。本文特别提出,这种诉求客观知识的思辨理性正是科学理性之源,尽管对于科学理性的内涵有着多样的理解和表述,但作为科学事业的中心法则,追求客观性或客观知识是其本质规定。本体论是关于客观存在的知识,科学则是将超验的客观存在转换为经验事实,是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科学的运作方式正是将思辨理性应用于经验的目的,在经验事物中寻求客观知识就是科学理性的本质。

2 本体论与科学思维

西方哲学本体论诉求的是客观性的知识,而在知识论中,所谓客观性就是由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来体现和表达出来的,即所谓客观知识就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理论命题。由此而言,哲学本体论构造的是一个逻辑性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系统,因而,它也奠定了基本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换言之,作为本体论哲学的特有思维方式,思辨理性不同于经验理性,它是特别注重逻辑规则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思辨理性体现于系统的逻辑规则和结构之中。本文特别认为,正是对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思辨诉求构造起了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思维方法。

从现有文献看,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思辨理性便以演绎和归纳的基本的逻辑推理形式存在,这被认为是达到客观知识的逻辑,因而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说,逻辑上的归纳法乃是寻求普遍性的逻辑方法,演绎法乃是寻求必然性的逻辑方法。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思维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其基本形式是三段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为了“求知”必须首先寻求一种方法,一种客观、普遍、有效地确定认识或命题为真的方法,这就是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近代西方哲学家培根和笛卡尔作为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代表人物,其方法论构造就是对古希腊本体论哲学开启的思维逻辑的继承发展,从而确立起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的新体系。由此,近代科学的基本原则也逐步确立起来了,并且形成为广泛的共识,成为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原则。牛顿是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集大成者,他的数理研究方法体系融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于一体,成为近代科学思维的基本模式。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范式”的概念,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那么,从文化大系统看,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思维方法,就是科学理论的最基础的理论范式。整个西方科学都是奠定在这个逻辑范式基础上的,以这种逻辑范式作为科学理论的思维结构。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文艺术等领域有杰出的成就,而在科学思维方面则少有建树。究其原因,颇具共识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中国古代科学有“用”而无“体”:“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所注重的,是发挥它的功用,而并没有讲究为其确立大体[2]。”有“用”而无“体”,根本上说,就在于缺乏逻辑体系的科学思维范式。也可以说,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文化等非西方文化中产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缺少哲学本体论的思辨理论范型,从而始终囿于经验型实用型科学的范畴之内,没有构造科学思维逻辑和科学理论体系。

3 本体论与科学实验

哲学本体论不仅构造了寻求客观知识的科学理性及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科学思维逻辑,而且,本体论还构造了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论,并从而确立起了基本的实验科学范式。从方法论意义上看,本体论的理性思辨方法也就是思想实验的方法,是一种思想的理想实验,这是科学的理想实验的逻辑基础。科学的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理想过程,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理想实验方法是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定律的基础。可以说,科学方法的核心是理想实验的方法,有没有理想实验的逻辑和方法论,是一种文化属于不属于科学类系的具体分辨标准。如被认为有“用”而无“体”的中国古代科学就主要是缺乏理想实验的逻辑和方法论,因而始终未能达至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高度。所以,就操作层面来看,哲学本体论思维对于西方科学传统的塑造也是实质性的,独特性的。

科学实验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实验者(主体),实验对象(客体)和测量系统。理想实验就是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用简单而抽象的理想物体代替复杂而具体的实际研究对象进行实验。运用理想实验方法,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状态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大大方便了对于问题的处理。可以说,在具体的科学操作中,理想实验是基本的方法。例如,对于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都是先进行的理想实验,再对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加以适当的修正。作为经典力学基础的惯性定律,就是理想实验的一个重要结论,这个结论是不能直接从实验中得出的。伽俐略推想说,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不论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当然实际上不可能将摩擦完全消除掉,这个实验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只是一个理想实验。然而,伽俐略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打破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关于受力运动的物体当外力停止作用时便归于静止的陈旧观念。

总而言之,古希腊哲学本体论或本体论哲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逻辑、理论范式,构造了科学的思维传统。诚如石里克所表达的:“哲学的要素存在于一切科学之中;哲学是它们的真正灵魂,而且只有借助于哲学它们才成为科学[3]。”也如罗素所言;“希腊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是大家熟知的,但是他们在纯粹知识的领域上所做出的贡献还要更加不平凡[4]。”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陈方正.从体与用看中国古代科学[J].二十一世纪,1997(2).

[3]石里克.普通认识论[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约翰·洛西.科学哲学历史导论[M].邱仁宗,金吾伦,林夏水,等,译.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本体论范式理性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