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2017-03-11 22:44肖艳君朱勤罗永辉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模态评价

肖艳君,朱勤,罗永辉

(1.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12000 ; 2.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3)

“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肖艳君1,朱勤2,罗永辉1

(1.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 412000 ; 2.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73)

为了培养我国大学生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国家“双一流”战略为契机,以教育技术和课程融合为推手,依托多模态理论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旨在迎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机,优化教学效果,构建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教学模式。内容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技术与多模态理论的有效融合,包括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资源的构建,多模态教学通道和方式的选择,多模态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的设计,多模态教学评价体系的推广等方面。

双一流,多模态,翻转课堂

1 引言

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双一流”)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统一印发,此办法根据2015年8月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制定,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双一流”战略的出台,高度契合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有助于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而有关学者认为,“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一流的学生〔1〕,因为要想在今后若干年内我国高校或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也就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应在各自的专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必须具备能用英语这个国际通用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包括用英语交流专业思想和研究成果的能力。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一门课程,也肩负着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任,这也是大学英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机遇。大学英语课程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生专业、职业学习需求的重要平台,2016年最新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相应设置本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一个服务于学校办学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意义表达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模态化,多模态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与交流的常态。“双一流”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契合,怎样凸显信息技术多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和应用,多模态理论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校教学手段和条件多样化、便捷化,加之现代社交领域意义表征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模态化,传统教学方式急需变革。为了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允许除了语言之外的图像、声音、动作等非语言符号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潜能,融入多模态的交互学习环境,促进对知识的多模态理解和意义建构〔2〕。多模态理论很好地契合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知识传授灌输的单一模式,强调不同模态的调用和协同,凸显意义表达和信息交流的多模态化,通过创建多模态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多模态的优势,最终通过翻转课堂助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2 多模态话语理论综述

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模态主要是指交流的通道和媒介,诸如语言、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3〕。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就是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4〕。

2.1 国外研究

多模态教学重在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和阐释知识的建构和传播,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最早起源于20世纪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开辟的多元读写能力(Multi-literacy), 他们认为语言教学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1996:60-90)。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认为,模态是抽象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系列具有意义潜势的符号资源包括口语、书面语、图像、肢体动作、音乐等是交际的主要手段和模态。多模态也叫做多符号,指人们通过整合、编排或编织各种不同模式的符号资源进行意义建构和交流,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就是“五个模态”〔5〕。

克瑞斯(Kress)将模态看作是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他认为多模态学习就是在语境和学生个人兴趣的促动下构建符号转换行为。他和莱文(Leeuwen)共同研究设计了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方案和应用原则,主要是针对多模态语境下模态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多种模态(诸如视觉图像、颜色语法等)在媒介中有规则地实现意义表达的现象〔6〕。罗伊斯(Royce)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方法论”,他主要研究了在多模态话语中利用图像与言语等不同符号实现互相补充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是如何实现的〔7〕。新加坡Victor Lim Fei博士与Carissa Chui将多模态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在中心课堂上讲授图像分析法,他们这一做法展示了多模态研究者与教师如何合作最终实现多模态理论被成功应用于课堂教学中〔8〕。

2.2 国内研究

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顾曰国和胡壮麟是国内最早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两位学者。顾曰国首先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和区分,然后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剖析这两两种学习的模型,并提出了五个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假设,比如同模态学习比模态转化学习容易,但是,不同模态的恰当转换可增强知识内化,有助于知识的长久记忆等〔9〕。胡壮麟介绍了西方多模态教学尤其是多元识读研究的成果,通过指出多媒体符号学与多模态符号学的区别,他对多模态识读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10〕。随后,朱永生〔11〕对多模态理论作了全面介绍并用教学实例作了说明,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同济大学的张德禄教授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从2010年开始,他将系统功能学、文体学与符号学等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其中包括重点探讨外语课堂设计及其对模态系统的调用,总结了教学设计对模态系统选择的一些原则〔12〕;他还以一堂英语示范课的课堂话语为语料探讨了外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中不同模态之间的配合与协同问题,认为模态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来确定的〔13〕;他还尝试把多模态体裁理论和多元读写理论系统选择框架应用于教学程序实施,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构建了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模态〔14〕;之后,在介绍多模态互动分析法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多模态互动分析综合框〔15〕。张德禄教授的这一系列研究不但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准而且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在这一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代表着目前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的新方向。

总的来说,从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外多模态话语理论应用于教学的面较广,其中关注的重点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研究,以介绍引进和实践应用为主;研究的理论基础也呈多元化趋势,研究对象基本覆盖英语教学中的主要元素,呈现多样化特征;从研究方法来看,实证研究比例在增加;但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挖掘,比如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国内信息技术与媒体技术发展的特点,探讨如何创造性地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和框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真正实现自主创新和突破,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也是本文的构想。

3 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课堂构建

为了培养我国大学生在各自学科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优化教学效果出发,迎合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契机,探索构建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多模态理论的有效融合,构建涵盖多模态翻转课堂复合教学资源,多模态教学通道和方式的选择,多模态课堂和课外教学活动的设计,多模态教学评价体系等环节的完整教学体系。

3.1 多模态翻转课堂复合教学资源构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对意义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从多模态话语理论我们认识到,意义是广泛存在于学习者的听觉 、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多模态系统中,多模态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对大量语言材料(符号)进行编辑处理,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多通道地对语言信息进行传达,学生则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器官实现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从而构建一种多模态交替或并举的教学情境〔16〕。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模态构成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性向的学习者的需求,更能增强学习者的记忆。一方面,多模态复合教学资源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要,并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为具有不同学习风格学习者提供特色性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各模态之间的恰当转换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内化。

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知识的内化依次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个阶段发生,翻转课堂,通俗地来讲,就是知识传授过程被人为翻转到课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而课堂则主要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讨论的场所,知识的内化主要在课堂实现。因此,用于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多模态复合教学资源的构建要有针对性,内容设计要合理,结构要体现多元性和协调性。首先,文字模态依然是主导,因为文字是在社会文化中长时间塑造形成的,用于表达和交流意义的资源〔17〕。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课文相关文化背景,以PPT文字呈现的阅读材料,也可以剪辑制作相关音频或短视频,帮助学生预热课文;并在交互平台上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用英文陈述自己的观点,为课堂深度互动做铺垫。除教材之外,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文字、音频和视频资源可供选择利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前利用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如可可英语、普特英语、中国日报英语点津、VOA、BBC、TED演讲等网站,还有MOOCS平台、网易公开课等。这些资源都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交流讨论、练习和测评等形式了解学习任务。

3.2 多通道翻转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和多元互动课堂活动设计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是一种考虑到参与认知活动全部因素(参与者全体)及他们与所处特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新观点,认为认知过程中分布式的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认知任务。多通道教学环境的构建就是为了加强学习者与所处环境的深层交互,通过构建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多种通道,从而全方位发掘各类媒介资源的潜能。根据Unsworth在2006年提出的“Complementarity”(即互补)这一概念,为了满足交际者表达意义的需求,可以结合各种模态形式诸如文字、色彩、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元素的优势和特点,以实现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18〕。

多通道教学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技术环境三方面。首先,学习场所和自然学习条件应符合学习需求,传统课堂依然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人文环境建设主要是指学习者之间形成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通过倡导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来打造积极的、向上的学习共同体。另外,技术环境的建设主要指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交流软件和搜索引擎等。网络交互平台是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不仅是学生积极交互的平台,也是老师在课前进行引导和监督的主要通道。目前,主要是通过构建QQ群、Wechat群聊等交互平台,帮助教师实现文字、音频和视频学习资源的发布和推送。并进一步通过聊天功能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答疑,保证课程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教师对教学的实时监督。

设计“是所有模态和模态组合的运用,是在某个交际语境中实现话语的手段”〔19〕。好的课堂设计是协调一致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巧妙结合。多模态翻转课堂下的交际是语言、图像、声音、空间等多种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20〕,而互动是实现有效交际的关键,也是当代语言教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在多模态教学活动设计中,多媒体多模态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强了人机互动,而人际互动则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小组互动。借助多模态的学习平台和交互方式,通过有效组织学生与环境、社会、时间、空间和学习共同体之间的深度交互,使教学更实用,更真实,更有趣,学生通过调动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参与角色扮演、虚拟现实、课堂报告和社会协商等环节,实践语言的人际交往功能,从而真正形成对知识的认知和内化。

3.3 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参与,对图像、文字、色彩、视频、声音等因素进行多方位交际和学习,并以此作为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方法,这是多模态教学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教学评价的功能在于帮助教师诊断、激励和调控教学,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是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首先,多维教学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进展之中进行的,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主要是教师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包括课堂报告、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等形式)和所取得的进步,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包括课堂和课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主观情绪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采集,主要考察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是否能合理运用和协同各种感官和模态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的,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成绩(包括卷面测试、最终作品、论文、项目等)进行的一次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也是对整个课程的有效性的评估。

此外,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多维教学评价应做到课外评价与课内评价相结合。在翻转课堂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因特网和Unipus高校外有数字化教学平台等线上学习平台实现人机互动,网上自主学习记录、课前预习任务、资料收集与Presentation作业完成情况以学习日志、心得与反思的形式归入个人电子档案(Portfolio),期末课程结束时统一提交给老师。另外课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包括英语演讲、辩论、诗歌朗诵,英文歌曲、电影配音等,以活动参与情况和参赛成绩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总之,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评价开展首先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虑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其次,评价形式是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评价内容可以是针对学生在行为、认知、思想、感受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强调信息反馈的多通道。教师应对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学习进程中的学习表现和效果进行多维度方式灵活的评价,并及时以日志的形式发布在师生交互平台上,促进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反馈和指导,这样才能实现对课程的多样化、动态化、综合化评价,从而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交际意识的增强。

4 结语

以上是依托多模态理论开展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构想,为了迎接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契机,我们要以教育技术和课程融合为推手,为学生获取信息、感知信息和传递信息提供多种渠道,以推动大学英语传统课堂改革,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生来迎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挑战。

〔1〕Gibbon D, Mertins I&R. Moor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d spoken dialogue systems〔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1962-1962.

〔2〕Kress, G. Jewitt, C. Ogborn, J.&Tsatsarelis, C.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hetorics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 〔M〕. London: Continuum, 2001:152-153.

〔3〕Kress, G.&Theo van Leeuwen, T. Multid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2001:318-320.

〔4〕New London Group. 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 〔J〕.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6, 1996(6):1-27.

〔5〕Royce.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 〔J〕. TESOL Quarterly, 2002, 36(2):191-205.

〔6〕蔡基刚 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 外语教学,2017(1):6—10.

〔7〕戴炜栋, 王雪梅. 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5):1-13+136.

〔8〕冯德正. 多模态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外国语, 2015(7):106-111.

〔9〕冯德正,张德禄.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进展与前沿〔J〕.当代语言学, 2014(1):88-99+126.

〔10〕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11〕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10.

〔12〕李宝宏,尹丕安. 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2(6):72-75.

〔13〕刘菲.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多模态高校英语教学体系构建〔J〕.外语研究, 2014(6):63-66.

〔14〕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24-30.

〔15〕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4):15-20.

〔16〕张德禄. 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 2010(3):48-53+75.

〔17〕张德禄. 多模态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外语研究, 2012(2):9-14.

〔18〕张德禄,王璐.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 2010(2):97-102

〔19〕张德禄,王正. 多模态互动分享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16(2):54-61.

〔20〕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5):82-86.

1008-3723(2017)04-021-04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4.021

2017-06-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卓越计划”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研究-阶段成果(湘教通【2015】291号)。

肖艳君(1980- ),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与翻译。

H319.3

:A

猜你喜欢
双一流模态评价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