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2017-03-12 03:19万德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质量考核中职

万德年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湖北 黄冈 438000)

【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万德年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质量管理处,湖北 黄冈 438000)

文章分析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工作现状,建议根据求同存异、导向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制订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和反馈,完善评价方法和考核模式。

中高职衔接;质量;评价体系;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工作目标后,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措施,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湖北省于2013年启动了首轮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护理、会计等6个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为规范本省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打下了基础。

一、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我国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从模式上看主要分为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一贯制(五年制高职)其培养主体一般是高职院校,其培养时段多是由一所高职院校完成,其课程体系和教学设计系统性较强,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而分段式衔接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以三二分段居多。整个培养过程由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完成,分别由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各自独立组织教学、实施管理。在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保障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质量意识淡薄

尽管国家和省教育厅都出台了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相关文件,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协调发展,部分中高职院校也组织开展了中高职衔接教育实践,但总体来说,各校对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重视不够,没有将其纳入到正常的教学工作体系,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规模、学费收入等方面,质量意识不强,过程管理重视不够[1]。

(二)质量标准模糊

中高职衔接教育必须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相关的中职学校、高职学校、行业企业,结合中高职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标准,指导各阶段人才培养工作,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解决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划分,教学环节的监控等,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然而,当前各中高职衔接学校沟通机制不健全,质量标准不明确。就湖北省而言,目前仅6个专业制订了中职高衔接专业教学标准,一些常见的中高职衔接专业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没有相应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影响了衔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质量保障主体缺失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主体是中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行业企业,它们在推进衔接过程、落实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评价衔接效果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一些职业院校对中高职衔接质量保障主体认识不清,主体错位、缺位现象十分突出。

(四)质量评价方法不够严密

当前,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取的是考核升学方式,实现方法有中职统考、单独招生升学考试、技能高考等,对中高职衔接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3+2”和五年一贯制这两种贯通升学模式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来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中职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中职阶段教学质量评价缺失。

(五)质量评价缺乏系统设计

中高职学生对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中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时应达成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要通过评价标准来加以规范。而一些中高职衔接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职业能力的层次结构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同时,中高职教学要求与专业职业资格标准同样存在对接混乱问题,中高职阶段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缺乏延续性。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没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六)质量保障水平不均

各地各类学校教学保障水平不均衡,再加上部分职业院校未能理顺中高职衔接与日常人才培养工作之间的关系,中职院校的基础作用发挥不明显,高职院校没有发挥引领作用,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水平。

二、中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分析

(一)中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分析

1.“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模式。“二阶段三课堂”学业评价是把中职的学习分为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两个阶段,基础理论、技能实训和企业岗位三个课堂来分别进行评价。其中,基础理论课堂是指公共素质、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等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技能实训课堂是指以实验、实训为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企业岗位课堂是指到行业(企业)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课堂。该评价模式既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又保证了学业评价的多样性[2]。

2.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学生发展评价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和谐的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3]。

3.能力本位的教学评价模式。能力本位评价是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确保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实行学分制、引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引入行业企业参与评价来保证考评内容的能力本位,从而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

(二)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分析

1.学业作品评价模式。学业作品评价是学生将设计好的作品进行演示的一种评价方式。一般通过问题演示、声乐演唱、表演、诗歌朗诵、模型制作、设计、素描、摄影、艺术作品、设计报告、文案策划、设计发明等形式展示作品,多是围绕一定的项目来展开,要求学生对该项目的问题、任务、活动进行演示,是一种完全在各种有序或无序的状态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的过程。该评价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以产生可见性作品为目的[5]。

2.自主性评价模式。自主式评价是指学生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任课老师对课程评价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团队,自主选择调查对象,自主确定作业内容,最后按照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终评的方式,形成最终成绩。该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间的团队协作意识,能较为科学地体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6]。

3.“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职业技能评价为核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评价。该评价既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也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考核,以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7]。

4.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顶岗实习评价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顶岗实习评价是校企合作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该评价既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在职业素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4]。

三、中高职衔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一)求同存异原则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初中毕业生为生源主体,其管理多归口于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而高职院校则是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管理上多归属于省市教育系统。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其隶属部门、生源结构、培养目标有明显区别,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中职、高职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二)导向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建设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调研中职和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学籍管理、招生考试等方面的衔接和区别,针对各自的职业能力标准和人才培养工作客观现状,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评价标准,设计教学质量监督、监控、评价体系和实施方案,避免出现管理和人才培养脱节、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与内容重叠,毕业生质量不达标等问题。

(三)连续性原则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跨越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对专业办学水平做出正确评估的制度和工作体系。它既要对专业日常教学运行提出基本要求,也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和等级进行评价,因此,各项制度和体系建设只有保持一贯制和延续性,才能系统设计,有效运作。

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制订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核心。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以牵头研制的高职院校为主,会同相关中、高职学校,按照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参加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小组,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一体化培养”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特点,明确中高职在各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合理设置课程、确定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统筹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中高职专业课程与教学衔接。

(二)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为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实施过程、人才培养效果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估的方法和实施方案。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要建立专业日常教学运行的基本要求,指导各职业院校保证专业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二要根据职业能力标准,确定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和等级,分解、明晰每一项专业技能指标,形成考核和评估的指标体系,确保每一阶段学生职业能力的达标;三要指定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类别、名称、等级、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明确中高职学生职业资格认定的等级和要求,做到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双证融合,逐步推广第三方评价机制;四要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以便主办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抽查、评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工作。

(三)健全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

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能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既有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师教学态度的现状、课堂教学管理行为、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也有对教、学、管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反馈与交流,能促进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管理的规范。

建立健全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及反馈机制,一要成立质量督导监控机构,对教学质量进行专门的监控和评价;二要建立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运行制度,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三要建立质量跟踪反馈机制,通过社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反馈,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专业人才需求。

(四)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建立由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对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考核类型、考核方法等进行规范设计。考核内容全面覆盖,包含学生从事某工作岗位或运用职业技能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考核类型包括诊断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考核方法多元化,采用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团队活动、模拟操作、项目调查、实习报告、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以及答辩等多种形式,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完善考核升学的专业衔接评价模式

完成中职教育升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考核,是对衔接专业中职阶段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考察依据。目前,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升学主要有全省统考、技能高考、“校考+高考”的自主招生、校考单录的单独招生、“3+2”、五年一贯制等形式,其中全省统考和“校考+高考”的自主招生基本已停止运作。主要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技能高考和校考单录的单独招生,这种模式主要是“知识+技能”考核模式,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另一种是“3+2”和五年一贯制模式,这种模式是中高职贯通招生模式,从中职直接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一种模式,对学习质量的考核没有强制要求,不利于公平选拔高职人才,引入和完善“知识+技能”考核模式,能保证高职人才的选拔质量。

五、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1.教学质量的督导部门。教学质量督导部门是中高职学校从事教学质量监控、监督、评价的专门机构,主要通过听课、走访、调研、检查、座谈、评议等形式,独立开展督教、督学、督管工作。督教是对教师和教学过程的督促与指导。包括对教师的师德和教学态度、双师素质和学术水平、教学理念和观念、课程目标分析与内容建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与过程优化、学生学业评价等进行监控。督学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督促、评价和引导。包括对学生的学风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培养情况,学生素质培养、技能训练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教育等进行指导。督管是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监督,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和导向,包括是否具有“育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制度、教学基本建设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管理是否规范与全面,教学运行是否正常等进行督促。通过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评估、引导和导向,从而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2.教学管理的教务部门。教务处是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大保障机构,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实施、运行和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职能。

(二)建立第三方评价

第三方评价可以引入相关的行业、企业、第三方机构、学生、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开展教学评价工作,也可以完全由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如麦可思公司)来组织实施,第三方评价能确保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并能提供比较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如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职业吻合度、平均起薪线、用人单位满意率、就业稳定度等方面。第三方评价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三)完善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

从省级层面制订出台中高职衔接专业规范性管理文件,一是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中职、高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职业能力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课程体系的设置等;二是规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教材等,对教学基础设施提出基本要求,形成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标准,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落实。

加强运行机制的建设,从校级层面的管理机构、两个办学主体沟通协调机制、专业的师资配置、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等方面入手,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控制。

[1]刘志国,刘志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7):99-102.

[2]陈群,王彬,周彬.对中职学校“二阶段三课程”学业评价模式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11(6):54-56.

[3]胡焱.基本发展性评价模式的中职数学教育[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8):226.

[4]赵春燕.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评价模式分析与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5):96-98.

[5]张焕丽.高职教育教学评价模式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0(20):171-172.

[6]侯明贤,李亚男.高职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自主式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2):112-004.

[7]郭自灿.高职学生“多元嵌入式”学习评价模式实践:以施工图识读与会审课程学习评价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9-22,52.

(编辑:叶东 张雪梅)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 De-nia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0,China)

The present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hen,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of offering guidance and of offering programs in succession,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Relevant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set unified standards for specialty course teaching and for training plans,and to make systematic designs for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quality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be strengthened;an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modes should be improved.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quality;evaluation system;training

G 719.21

A

1671-4806(2017)02-0092-04

2016-12-19

湖北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研究”(2013423)

万德年(1966—),男,湖北浠水人,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质量控制、计算机应用。

猜你喜欢
教学质量考核中职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内部考核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