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所载农业经济述论

2017-03-12 15:29郭鑫鑫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诸侯国春秋谓之

郭鑫鑫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春秋》所载农业经济述论

郭鑫鑫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据《春秋》所载, 春秋时期, 政局动荡不安, 战乱频发, 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人们为了生存, 争夺土地, 通过共用水源、 不碍农时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采取祈祷、 重储、 立规、 互助等措施保护农业经济的安全和发展。

《春秋》; 农业经济; 农业灾害; 农业措施

一、 《春秋》重视载述农业

(一)土地

春秋时期, 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加上东周王室衰微,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1]172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172。 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互相攻伐, 战乱频仍。

《春秋》隐公四年: “四年, 春, 王二月。 莒人伐杞, 取牟娄。”[2]2369《春秋穀梁传》曰: “言伐、 言取, 所恶也。”[2]2369杨士勋疏: “释曰: 外取邑不志, 今志之者, 为入春秋以来, 最是取地之始, 故志之也。”[2]2369《春秋公羊传》亦曰: “牟娄者何?杞之邑也。 外取邑不书, 此何以书?疾始取邑也。”[3]26“伐”“取”二字代表了其对莒人所为的厌恶, 并表示此次事件乃是诸侯之间争夺土地的开始。 自此之后, 诸侯之间夺取土地的事件越来越多, 不可计数。 如《左传》中记载, 桓公二年: “哀侯侵陉庭之田。”[4]95闵公二年: “初, 公傅夺卜田, 公不禁。”[4]262僖公三十一年: “三十一年春, 取济西田, 分曹地也。”[4]485文公八年: “先克夺蒯得田于堇阴。”[4]568

诸侯除通过战争夺取土地外, 还通过其他手段获取土地。 手段一, 直接通过周天子将土地转让: “王取邬、 刘、 功蒍、 邗之田于郑, 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 原、 丝希、 樊、 隰郕、 欑茅、 向、 盟、 州、 陉、 隤、 怀。”[4]76-77手段二, 以财宝换取土地: “郑伯以璧假许田, 为周公、 祊故也。”[4]82手段三, “挟天子以令诸侯”: “执曹伯, 分曹、 卫之田以赐宋人。”[4]455-456手段四, 以其称霸之势夺取土地: “秋, 晋侯疆戚田, 故公孙敖会之。”[4]513更有甚者, 直接夺取他国土地上的粮食。 “(隐公三年)四月, 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秋, 又取成周之禾。”[4]27

(二)公共水源

《春秋》所载特别强调了公共水源。 《春秋》僖公九年: “九月, 戊辰, 诸侯盟于葵丘。”[2]2396《春秋穀梁传》曰: “桓盟不日, 此何以日?美之也。 为见天子之禁, 故备之也。 葵丘之会, 陈牲而不杀。 读书加于牲上, 壹明天子之禁, 曰毋雍泉, 毋讫籴, 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 毋使妇人与国事。”[2]2396而其中“毋雍泉”, 范宁注其为: “专水利以障谷。”[2]2396这说明诸侯国之间达成了不能截流的盟约, 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水源充足。

(三)雨水

因一年之中雨水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粮食收成, 故《春秋》有关雨水的记载很多。 《春秋》僖公三年: “春, 王正月。 不雨。”[2]2392“夏, 四月。 不雨。”[2]2392“六月, 雨。”[2]2392《春秋》文公二年: “自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2]2405《春秋穀梁传》对《春秋》所载雨水情况分析而言: “不雨者, 勤雨也。”[2]2392“雨云者, 喜雨也。 喜雨者, 有志乎民者也。”[2]2392“一时言不雨者, 闵雨也。 闵雨者, 有志乎民者也。”[3]200“历时而言不雨, 文不忧雨也。 不忧雨者, 无志乎民也。”[2]2405《春秋穀梁传》将雨水情况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 因有雨而喜收成丰, 因无雨而忧收成歉,进而影响农民生活。而《春秋公 羊传》则曰: “何以书? 记异也。"[3]200“其言六月雨 何? 上雨而不甚也。"[3]200“何以书? 记异也。大旱 以灾书,此亦旱也,曷为以异书? 大旱之日短而云 灾,故以灾书。此不雨之日长而无灾,故以异书 也。"[3]283《春秋公羊传》虽然没有把雨水和农业生 产直接联系起来,但是将雨水与灾异相联系,强调 无雨水而旱,雨水过多而涝,从而造成自然灾害, 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所以在重视和关心农业生产方 面,《春秋公羊传》与《春秋穀梁传》都有所载,由此 可见,春秋时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非常重 视雨水和水源等水资源。

(四)关注农时

农业生产除了需要土地、 水源之外, 农时也至关重要。 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农时, 避免农忙时节征调劳力, 以保证农业生产。 “冬, 城向, 书, 时也。”[4]145“冬十二月, 城诸及防, 书, 时也。 凡土功, 龙见而毕务, 戒事也。 火见而致用, 水昏正而栽, 日至而毕。”[4]244“凡启塞从时。”[4]386“春蒐夏苗, 秋狝冬狩, 皆于农隙以讲事也。”[4]42“时用民, 欲无犯时。”[4]908但由于当时处于战乱时期, 战事需要强壮劳动力, 故而农时占用劳动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夏, 城中丘, 书, 不时也。”[4]54“夏, 城郎, 书, 不时也。”[4]65“二十年春, 新作南门。 书, 不时也。”[4]386

二、 《春秋》有关农业灾害的载述

春秋时期, 农业生产力尚不发达, 农业工具落后, 粮食产量比较低, 百姓难以解决温饱问题。 故孔子云: “耕也, 馁在其中也。”[1]166加上自然灾害频发, 丰年极少。 《春秋》中有关丰年的记载仅有两处。 桓公三年: “有年。”[2]2374宣公十六年: “冬, 大有年。”[2]2415《春秋穀梁传》将其解释为“五谷皆熟, 为有年也”[2]2374和“五谷大熟, 为大有年”[2]2415。

与此相反, 《春秋》有关灾害的记载却非常多。 《春秋》“不为灾, 则不书”。 《春秋》对当时的自然灾害记载非常多。

(一)灾害种类多

灾害种类有水灾、 虫灾、 冰雹、 旱灾、 地震、 霜冻等。 桓公元年: “秋, 大水。”[4]82庄公十八年: “秋, 有蜮, 为灾也。”[4]206庄公二十九年: “秋, 有蜚, 为灾也。”[4]244僖公二十九年: “秋, 大雨雹, 为灾也。”[4]477宣公六年: “秋, 八月, 螽。”[4]344宣公七年: “大旱。”[3]348文公九年: “九月, 癸西, 地震。”[3]303定公元年: “冬, 十月, 陨霜杀菽。”[4]1522

(二)灾害的次数多

首先是旱灾和水灾。 据文献记载, 春秋时期发生旱灾和水灾多达36次, 仅水灾就有18次。 灾情轻者粮食歉收, 严重者, “无麦, 苗”[4]171。 其次是火灾和地震, 其危害也非常大, 重者可能会影响国家安定。 再次是虫灾、 冰雹和霜冻, 其影响仅限于农业生产上, 且其危害是可控的, 相较于前几种, 它们的影响最小。

农业灾害的种类多且发生频繁, 其危害不可小觑。 《春秋》载, 春秋时期因灾害而导致饥荒的现象多达13次。 隐公六年: “冬, 京师来告饥。 公为之请籴于宋、 卫、 齐、 郑, 礼也。”[4]51庄公二十八年: “臧孙辰告籴于齐, 礼也。”[4]242僖公十三年: “冬, 晋荐饥, 使乞籴于秦。”[4]344文公十六年: “宋公子鲍礼于国人, 宋饥, 竭其粟而贷之。”[4]620襄公二十九年: “于是郑饥而未及麦, 民病。”[4]1157定公五年: “夏, 归粟于蔡, 以周亟, 矜无资。”[4]1550而且自然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不同, 《春秋》对其所述采用的词语也不尽相同。 《春秋穀梁传》之襄公二十四年曾云: “五谷不升谓之大饥, 一谷不升谓之嗛, 二谷不升谓之饥, 三谷不升谓之馑, 四谷不升谓之康, 五谷不升谓之大侵。”[2]2430因粮食丰裕与否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发展,所以每当灾害发生之后, 春秋各诸侯国都积极展开救助, 抗灾救灾成为了春秋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灾。”[4]769一旦发生天灾, 防灾救灾是唯一的选择。

三、 《春秋》所载防灾、 救灾措施

(一)祭祀禳灾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 礼文化源远流长, 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祭祀禳灾便是春秋时期人们心目中的最重要礼仪。 《礼记》曾云: “礼有五经, 莫重于祭。”[2]1602它来自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表达了当时人们最朴素、 最迫切的想法, 即通过对自然、 鬼、 神等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崇拜来消除灾害。

面对人们无法抗衡的自然灾害, 人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 借助祭祀仪式来免除灾害。 旱时祈雨。 桓公年间: “大雩。”[4]337而《春秋公羊传》传曰: “大雩者何?旱祭也。 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零, 则旱见。 言旱, 则零不见。 何以书?记灾也。”[3]68“雩”乃是因旱灾, 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名称。 对此东汉何休曾解释为: “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 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 ‘政不善与?民失职与?宫室崇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 故谓之雩。”[5]3117在雩祭求雨之时, 需要男女巫数人一边舞蹈一边祈祷, 所以将这种祭天祈雨的方式称为“雩祭”。 发洪水时求平安。 庄公二十五年: “秋, 大水。 鼓、 用牲于社、 于门。 亦非常也。 凡天灾, 有币无牲。”[4]232水灾发生, 人们通过击鼓, 用玉帛祭祀土地神庙和城门神, 以此来祈祷家园不被淹没, 一切平安。 当然, 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灾害, 当时的人们都会用祭祀禳灾这种方式, 来祈求上天, 保佑他们平安度过灾荒之年。

祭祀禳灾在现在看来是迷信, 但在春秋时期, 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希望, 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 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重储思想

由于自然灾害, 丰年多储存粮食以备荒年所需就显得非常重要。 《春秋》庄公二十八年: “臧孙辰告籴于齐。”[2]2388《春秋公羊传》曰: “告籴者何?请籴也。 何以不称使?以为臧孙辰之私行也。 曷为以臧孙辰之私行?君子之为国也, 必有三年之委 , 一年不熟, 告籴, 讥也。”[3]169《春秋穀梁传》曰: “国无三年之畜, 曰国非其国也。 一年不升, 告籴诸侯。 告, 请也。 籴, 籴也。 不正, 故举臧孙辰以为私行也。 国无九年之畜, 曰不足;无六年之畜, 曰急;无三年之畜, 曰国非其国也。 诸侯无粟, 诸侯相归粟, 正也。 臧孙辰告籴于齐, 告, 然后与之, 言内之无外交也。 古者税什一, 丰年补败, 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虽累凶年, 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君子非之, 不言如, 为内讳也。”[2]2388

《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都提出了重储思想, 且《春秋穀梁传》提出了“国无九年之畜, 曰不足;无六年之畜, 曰急;无三年之畜, 曰国非其国也”的观点, 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预存够九年的粮食, 那么粮食就不算充足;没有预存够六年的粮食, 那么就会粮食匮乏, 情形紧急;没有预存够三年的粮食, 就会国将不国。

(三)重视立规

首先是救灾。 面对自然灾害, 各诸侯国纷纷组织力量救灾, 并将救灾措施列入国家政策。 鲁成公十八年, 晋悼公即位之初, 便颁布了“施舍、 己责, 逮鳏寡, 振废滞, 匡乏困, 救灾患, 禁淫慝, 薄赋敛, 宥罪戾, 节器用, 时用民, 欲无犯时”[4]908的命令。 鲁昭公十四年, 楚平王实施了“分贫, 振穷, 长孤幼, 养老疾, 收介特, 救灾患, 宥孤寡, 赦罪戾, 诘奸慝, 举淹滞”[4]1365的政策, 也把救灾作为重要的施政纲领。 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将救灾措施列入统治者的施政方针里, 强调救济贫困, 援救灾难。

其次是节用。 除了救灾之外, 《春秋》也强调节用, 反对奢侈浪费。 靠勤俭节约缓解灾害造成的物资短缺。 曹刿劝谏鲁庄公提出的“制财用之节”[4]226。 为解决旱灾, 臧文仲提出“贬食省用”[4]390。 《春秋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条言: “五谷不升谓之大饥, 一谷不升谓之嗛, 二谷不升谓之饥, 三谷不升谓之馑, 四谷不升谓之康, 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大侵之礼, 君食不兼味, 台榭不涂。 弛侯, 廷道不除, 百官布而不制, 鬼神祷而不祀。 此大侵之礼也。”[2]2430由此可知, 饥荒之时也有规定。 遇到饥荒之年, 国君不能吃两样菜, 高台亭榭也不能涂漆粉饰, 并且废除宴射, 宫廷内的道路也不再整修, 同时也不再增设新的官职, 对于鬼神也只祈祷不祭祀。 所以灾荒之时, 节俭成为救灾的重要思想之一。

再次是轻徭薄赋。 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 《春秋》还主张薄赋以减轻劳动者的负担 ,“薄赋敛”“宥孤寡”, 就是为了充分保障农业生产力。 《春秋穀梁传》明确提出实行什一之税收: “古者税什一, 丰年补败, 不外求而上下皆足也。 虽累凶年, 民弗病也。 一年不艾而百姓饥, 君子非之。 不言如, 为内讳也。”[2]2388《春秋穀梁传》认为抽取十分之一的农业税就已足够丰年补救荒年, 不必向外求援。 即使接连荒年, 百姓也不会困苦。

(四)国际互助

在遇到灾害时, 各诸侯国之间相互帮助, 共同渡过难关。 一国遇到灾难, 可向其他诸侯国请求援助, 从他国购进粮食 ,摆脱灾害影响 。 这就是所谓的“请籴”, 也称“乞籴”。 隐公六年: “冬, 京师来告饥。 公为之请籴于宋、 卫、 齐、 郑, 礼也。”[4]51僖公十三年: “冬, 晋荐饥, 使乞籴于秦。”[4]344当然, 这种“请籴”行为有时会被拒绝。 不过, 一旦拒绝“请籴”, 拒绝者将会受到谴责。 在当时, 一国遭灾, 他国援助是被人们所认可的, 是符合道德礼仪的行为。 “凡侯伯, 救患、 分灾、 讨罪, 礼也。”[4]278“天灾流行, 国家代有, 救灾恤邻, 道也。 行道有福。”[4]345

春秋时期, 诸侯国之间互助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并通过盟约的形式确定下来。 《春秋穀梁传》僖公九年, 齐桓公主持的葵丘会盟规定: “葵丘之会, 陈牲而不杀。 读书加于牲上, 壹明天子之禁 , 曰毋雍泉, 毋讫籴 , 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 ,毋使妇人与国事。”[2]2396《左传》成公十二年, 晋楚结盟并订立盟约: “凡晋、 楚无相加戎, 好恶同之, 同恤菑危, 备救凶患。”[4]856《左传》襄公十一年, 晋、 鲁、 宋、 卫、 曹、 齐等诸侯国和郑国在毫地结盟, 签订盟书: “凡我同盟, 毋蕴年, 毋壅利, 毋保奸, 毋留慝, 救灾患, 恤祸乱, 同好恶, 奖王室。 或间兹命, 司慎司盟, 名山名川, 群神群祀, 先王先公, 七姓十二国之祖, 明神殛之, 俾失其民, 队命亡氏, 踣其国家。”[4]989-990

在当时以农为本的社会, 国家稳定发展是每个统治者追求的目标, 一旦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农业发生灾难, 将不利于自身的统治, 甚至会动摇国家稳定局面, 所以农业问题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产生了重农思想并从重视农业经济、 保护农业经济安全、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 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刘尚慈.春秋公羊传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 范晔.后汉书[M].李贤, 等, 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责任编辑湛贵成]

Abstract: AsTheSpringandAutumnAnnalsrecorded,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volatil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war resulted in a seriously damaged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survive, people fought for land, shared water sources avoided obstructing farming schedule, to ensu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sorting to such measures as praying, keeping storage and setting up regulations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ustainability.

KeyWords:TheSpringandAutumnAnnals; agricultural economy; agricultural disaster; agricultural measures

TheAgriculturalEconomyRecordedinTheSpringandAutumnAnnals

GUO Xin-xin

(CollegeofHistoryandCulture,HuaibeiNormalUniversity,Huaibei235000,China)

K204

A

1009-4970(2017)09-0045-04

2017-03-25

郭鑫鑫(1993—), 女, 河南鹤壁人, 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诸侯国春秋谓之
屈原之死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屈原之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钱本草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没法守妇道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