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西京时期西安人力车夫救济研究

2017-03-12 16:05郭世强武颖华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力车西京车夫

郭世强 武颖华

陪都西京时期西安人力车夫救济研究

郭世强 武颖华

陪都西京时期(1932-1945),人力车夫逐渐成为西安市内数量最多的劳工群体。因其缺乏城市立足所必须的生存资源,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亟需救济的群体。为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人力车夫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救济,包括对人力车夫日常生活的救济,和旨在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救济。本文通过分析对人力车夫救济方式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认为处于近代城市转型时期的西安,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活动的权力由“参与”向“主导”和“控制”转变,而近代公共福利事业也实现了由建立在个人捐赠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民间慈善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的转变。

陪都西京;人力车夫;救济;城市转型

西安,作为西北重镇和抗战大后方,在陪都西京时期(1932-1945),城市近代化转型最为明显。然而薄弱的近代工业基础,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抗战爆发后日军轰炸对城市道路的损害等,使得西安近代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因而人力车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主体,人力车夫也就成为西安人数最多的从业群体。然而人力车夫生活毫无保障,整日在死亡线上挣扎,逐渐沦为社会最底层亟需救济的贫苦劳工,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学界对于人力车夫的救济问题多有研究,如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的特征入手对人力车夫救济制度的探讨;①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特征看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救济制度》,《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马陵合对于上海公共租界人力车夫“自助”的讨论;②马陵合:《人力车:近代城市化的一个标尺——以上海公共租界为考察点》,《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王印焕在其《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分析》一文中也设专门一节予以分析等等。③王印焕:《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分析》,《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切入点对人力车夫的救济问题作了系统研究,给笔者在研究思路上以巨大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成果重在对救济效果或制度的客观评定,对于其中所反映的近代城市转型之下公共福利事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鲜有提及,而学界对民国西安人力车夫的救济研究尚无成果出现。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陪都西京时期人力车夫救济的原因和举措,探讨近代城市转型在公共福利事业演变上的体现。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城市近代化转型多有裨益,同时也可为现代社会中政府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人力车夫救济的原因分析

翻阅民国西安有关人力车夫的报刊及档案资料,人力车夫生活困苦亟待救济的报道及记录屡见不鲜。在西安这样公共交通主要依赖人力车的城市里,人力车夫的群体特征集中表现在生存资源匮乏、生活状态恶劣及社会地位低下等方面。

(一)生存资源匮乏、生活状态恶劣

西安人力车夫以周边破产农民和外省难民为主,当然还包括少量城市破产商贩,这类人群出身主要是农民,大多数没有读书机会,目不识丁,缺乏能够从事其他职业的技能。用时人的话说,“退一步来说若稍有一点办法,或者为工,或者作小商,绝不作拉洋车(即人力车,下同)的……做兵无人要,作商没本钱”,①《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只能依靠拉洋车出卖自己的力气了。因而近代城市中社会网络资源就显现出其区别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的重要性来,“只有拥有可以利用的稀缺资源或广泛的社会网络资源参与到社会交换中,才能换取自身发展的机会”。②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特征看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救济制度》,《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没有人在来到城市伊始就愿意以人力车夫为职业,没有文化、技能,缺乏在城市发展所需的社会网络资源,这些外来流民只得以出卖力气为生了。

人力车夫收入低微,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生活常态。所穿衣物多半是破旧的,即使在冬天,大半都是穿着单裤子,棉裤很少,手头稍有钱的也会买一件烂军衣;因为人力车是一件纯体力活,为了消除腹内的饥饿感,所食用的皆以不易消化的食物为目标;至于居住条件,除少数有家室的需要租房外,大多数都住在车厂里,打着草铺,三五个人睡在一起,多半数人都有一条烂被子,还有少数连一条烂被子都没有。③《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对于人力车夫而言他们以人力代替畜力,但生活状态却连牲畜都不如。人力车夫最喜欢的是雨天和夏天,西安道路基础设施落后,一到雨天城内泥泞难行,乘坐人力车的市民就多了,而车夫又可乘机加价,增加收入。至于夏天,天气炎热,且白天时间长,愿意乘坐人力车的市民也多,收入也就增加。然而最危险的也是夏天,夏季高温,乘客催促快跑,人力车夫“一时连热带跑,身体稍弱的人,上气连不着下气,一跌倒就没的气了,就此完结一生”,④《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以至于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在拟具年度工作计划时,第一条就是“拟请求人力车业同业公会,怜悯车夫死后无殓,恳求施给棺木五十具,以资救济而且葬埋!”⑤《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三十年度工作计划》(1941年3月31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卷宗号011,目录号1,案卷号30(简写为011-1-30,下同),第4页。

人力车夫生活状态恶劣,其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流动职业,日益增加的人力车夫从业大军竞争激烈,其每日收入的不固定性与所承担租价及税捐的固定性。1932年3月国民党中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⑥《国民党中央确定行都与陪都地点决议案》,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编:《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5页。至抗战前夕,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物价较为稳定,以该时期为例,一个人力车夫一天的收入最多一元左右,⑦《洋车夫——社会写真之一》,《西京日报》1933年4月17日,第7版;《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当然也有“由晨迄晚,没拉一个坐,不说个人衣食,车租亦无法交纳”的情况。⑧《本市人力车辆增加,乘客反较以前减少》,《西京日报》1934年4月21日,第7版。与此同时人力车每天的租价固定三毛,而人力车主每月缴纳的修理费、房捐、票捐、警捐、路灯捐、特别捐等又转嫁给人力车夫,⑨《本市人力车营业萧条,车夫生活异常艰》,《西京日报》1937年3月27日,第7版。此外车夫自己每天饮食也要花掉四五毛,要是还有妻儿老小,终日忙碌只是挣扎在死亡线上。1938年成立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之后,为维持工会的日常运作,又向入会车夫每月收纳会费,包括入会费、经常会费、临时会费三种,其中最主要的“经常会费每人每月至多不得过收入百分之二,由会员按月缴纳之”,⑩《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章程》(1940年),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19。会费的缴纳无形之中又增加了车夫的负担。

(二)社会地位低下

恶劣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使得人力车夫社会地位低下,集中表现在遭受乘客谩骂与军警等管理者不公正对待上。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苦力,遭受一般乘客的谩骂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对此时人记述颇多,如:

“他妈的,今天快要黑了,才拉得三角钱。”一个车夫自言自语的说道。“洋车,拉开元寺多少钱?”一个着西装的青年喊道。“先生,坐去,随便给吧!”“多少钱,讲一讲!”“给一角钱吧!”“混蛋!这么近的路,就能要一角钱吗?”“先生,给多少呢?”“不要你的,混蛋!”⑪《西安街景》,《西京日报》1933年6月18日,第8版。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天只拉得车租收入的车夫正骂骂咧咧地宣泄自己的不满,这时来了个乘客,立马变成毕恭毕敬的样子,想要揽下这个乘客,但因价格问题遭到对方的谩骂,并一点不给商量的余地。在这里通过作者对于乘客着装的描写,我们可以推测该乘客应接受过近代教育,如此之人对待车夫态度都这般恶劣,那么普通市民对待车夫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军警等管理者对人力车夫的不公正对待,我们从1941年时任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常务理事李克亮,向西京市总工会主席张佐庭的呈请上可见一斑:

窃本会工友为爱护国家复兴民族之热忱,前曾呈请国民兵团集体受训在案,不意受训伊始即发现有警察以武力对待工友之举。于一月二十二日早四点四十分有工人蔡自永从家往建国公园受训经过洒金桥,因言语不合被守卫警士身戳二刀鲜血淋漓。又同日在公共体育场本人曾向工友讲话时,间有第四分局公共体育场派出所李班长者言工友擅自动其烟具,不由分辨当即捕去刘义林、刘成林二名并将本人带至警分局,信口雌黄。似此行为实属令人难堪……①《呈为呈请转肯国民兵团协同警局予车业工友颁发徽章以资鉴别事》(1941年2月3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35,第19-20页。

在这份呈请中,已经报经国民兵团批准的受训车夫只因和警察言语不合即被警士“身戳二刀鲜血淋漓”,车夫被警察诬陷更是可以随意批捕,人力车夫的人身安全没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而在平日里,警察的警棍对于人力车夫而言更是家常便饭。据当时报纸报道,一个车夫拉了一个乘客,到了目的地,乘客却没有按照议定的价格给足,车夫再三哀求,竟然被乘客殴打,警察过来也不问缘由,只是拿着蓝白的警棍进行驱赶。②《西安街景》,《西京日报》1933年6月18日,第8版。

因此,以破产农民和外来难民为主体的人力车夫,在西安这样一个缺乏近代公共交通工具的城市,给市民的出行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车夫生存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社会地位低下,要想维系他们的正常生活,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力量,实在是难以为继。这就迫切需要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救济,否则不惟人力车夫生活难以为继,就连西安城市社会的安宁也将难以保证。

二、西安当局对人力车夫救济的举措

西安人力车夫的救济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显现出来。这是因为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陕西迭遭大旱,西安周边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涌入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人力车夫群体的数量。③《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加之1934年底陇海铁路西安至潼关段建成通车,火车货运的天然优势挤占了人力车西潼间货运的生存空间,日益增长的人力车夫群体只得转向西安城区谋生。此外,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人人都感到经济的拮据,坐车的人数,比从前减少至三分之二”,④《洋车夫——社会写真之一》,《西京日报》1933年4月17日,第7版。在乘客减少、车夫增加的情况下,人力车夫生活日渐拮据,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展开了包括对于人力车夫生活及旨在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在内的救济活动。

(一)对人力车夫生活的救济

对人力车夫生活的救济,既包括传统慈善救济,如为车夫夏天施舍茶水、施舍棺木、车厂提供住宿等;也有新式福利救济,如设立劳工食堂、修筑劳工宿舍等。传统慈善救济行为是把人力车夫作为一般的穷苦民众给以施舍,这种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力车夫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但就救济的效果而言,在民国这样一个内忧外乱不断、民众生活困苦的时代里,确能解民众一时之困。而新式福利救济,以政府部门为管控,以社会团体为主导,虽然囿于时代条件,于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改变杯水车薪,但却是城市社会变革及现代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的先声。

1.设立劳工饮茶处

西安夏季炎热,贫民及苦力,多饮用不洁生水,容易染病,以陕西省会公安局、社会处为代表的政府力量,就将设立劳工饮茶处作为夏季救济贫民及苦力的主要举措。1936年6月22日起,陕西省会公安局在1935年市内各重要地段设置27处劳工饮茶处的基础上,又增加11处共38处,⑤《本市共设茶缸三十八处》,《西京日报》1936年8月16日,第7版。同时又发公函要求市内各机关在“门前增设施茶缸一具,以便行人及劳动车夫饮用”,并对施茶缸样式做出关于卫生、放置地点、配套茶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①《供给行人饮料,各机关门前设施茶缸》,《西京日报》1936年8月20日,第7版。

到1940年6月,陕西省社会服务处又发起设立人力车夫饮茶处。如果说在此之前陕西省会公安局设立的劳工饮茶处面向全市贫民及苦力,那么人力车夫饮茶处的设置就成为人力车夫的专项救济举措了,两者在救济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陕西省会公安局主导下的饮茶处,其施茶费用由各殷实商户和公安局承担,②《供给行人饮料,各机关门前设施茶缸》,《西京日报》1936年8月20日,第7版。不出传统慈善事业的窠臼。而社会服务处发起设立的人力车夫饮茶处,其施茶费用则由各人力车主按每车一角缴纳,由社会处在钟楼设立一处,其他重要街口则以每月发放三十元的茶水津贴形式,委托茶馆代办。③《人力车饮茶处,下月一日成立》,西安《工商日报》1940年6月28日,第2版。这种以车主承担茶资设置饮茶处的方式,可以说是车主在夏天发放给车夫的一种福利,其规定车主承担茶资的标准、确立设置饮茶处的时限、落实饮茶处的施茶责任等,是现代社会福利的雏形。

2.死亡与医药救济

人力车夫以出卖力气为生,体力消耗巨大,然而在饮食上却得不到保证,尤其到了夏天,天气炎热,加之繁重的劳作,车夫倒毙现象时有发生。④《本报特刊:本市洋车夫生活素描》,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3月1日,第3版。有鉴于此,从社会中获得棺木安葬车夫就成为人力车夫职业工会的一项日常工作,这从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年度计划中可见一斑:“拟请求人力车业同业公会,怜悯车夫死后无殓,恳求施给棺木五十具,以资救济而且葬埋。”⑤《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三十年度工作计划》(1941年3月31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30,第4页。从这则工作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意外死亡车夫施舍棺木的筹措由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负责,棺木的来源则是以人力车厂为代表的社会力量。

对人力车夫施以医药救济,对于维系人力车夫生活,保障生命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自1938年人力车夫职业工会成立以来,⑥《长安县总工会筹组人力车夫工会》,西安《工商日报》1938年10月1日,第2版。工会一直将此项工作视为其重要任务,然而因为经费紧张等原因,一直没能举办成功。⑦《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三十一年度职业团体中心工作成绩报表》(1942年10月11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42,第4页。直到1944年西京市工人福利社的成立,其下设立劳工诊疗室,聘请医务人员对持有劳工福利证的劳工免费诊治,⑧《西京市工人福利社三十三年度业务报告书》(1944年8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2-4,第26页。此时对于人力车夫的医药救济才有了专门的社会团体负责。虽然从具体的效果上来言,各类医护人员只有5人的劳工诊疗室,难以满足包括人力车夫在内的全体劳工对于医疗的需求,然而从救济方式上来言,劳工诊疗室的成立已经突破了传统慈善救济的范畴,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发生转变。

3.降低车租减少剥削,提高车资增加收入

如前文所述,人力车夫的收入除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大部分都缴纳了车租,因此车租剥削太重就构成车夫生活困苦的直接原因。自抗战爆发以后,西安物价飞涨,为平抑物价,政府将人力车租价纳入统制的范围之内。在1939年7月成立西京市党部之后,⑨李云峰、王民权主编:《民国西安词典》,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页。车厂想要提高租价,必须“依法呈请西京市党部招集有关机关开评价会议决定车辆赁价以昭公允”。⑩《西京市人力车业同业公会函西京市总工会为呈请西京市党部招集有关机关开评价会议决定车辆赁价知照由》(1941年9月7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35,第13页。而在陕西省物价及工资评定委员会成立后,其车租及车价的调整,依然需要报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执行。⑪《陕西省物价及工资评定委员会例会档案》(1943年1-5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48。因此,人力车租价每次价格的调整,都是在当局召集车厂和车夫以及有关机关举行评价会议的基础上作出的,这就保证了车夫免受车厂高额车租的盘剥。

人力车资是人力车夫收入的直接来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车资标准,人力车夫与乘客间的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制定统一的车价标准,有利于保证车夫收入,解决车夫和乘客间的车资纠纷。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作为资方的长安县人力车业同业公会便拟定了一份人力车价格标准,即自东门至钟楼根定为一角,其余车资按此标准类推。①《人力车公会拟定洋车标准价》,西安《工商日报》1937年6月23日,第3版。为了进一步解决乘客与车夫间的车资纠纷,1939年陕西省会警察局制定了官方性质的人力车价格标准,规定:“由东门至西门分十三站,由南门至北门分为十站,每站车价三分,遇天雨时增加一分,其他街巷照此比例作为标准。”②《警局规定人力车价额》,《西京日报》1939年9月23日,第2版。随着抗日战争的继续,时局艰难,西安物价高涨,车夫生活日益困难,工会只得呈请当局提高人力车价,面对车夫工会的呈请,陕西省会警察局、市党部、陕西省物价及工资评定委员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也适时作出调整,以维持车夫生活。③《经济科、总务科三十年五月至八月份工作报告书》(1941年9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27,第13页;《人力车评定新价,今后由岗警监督遵守》,《西京日报》1941年9月14日,第3版;《陕西省物价管制委员会训令》(1944年5月7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56,第5页;《本市人力车限价,物管会核定每站廿元》,《西京日报》1945年6月28日,第3版。

(二)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的救济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救济理念传入内地,加之世界劳工运动下各国的救济经验,使得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要解决劳工的困难“绝非凭些微之慈善心肠,须彻底提高劳工待遇,而使其职业有保障,能维持其最低生活”。④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特征看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救济制度》,《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因此旨在提高西安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的救济也相继开展起来。

1.成立人力车合作社,实现车夫有其车

为避免车夫受到车厂的剥削,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实现车夫有其车。20世纪30年代,兴办合作社成为中国一种社会潮流,⑤严昌洪:《从弱势群体特征看民国时期人力车夫救济制度》,《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在借鉴南京等地区成立人力车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1935年6月,中国农民银行为使人力车夫“除避免专利贷车租之剥削外,并可于积年累月之劳力汗血中,挣得人力车一部,以作永久之谋生工具”,⑥《中农银行救济人力车夫,筹组人力车合作社》,《西京日报》1935年6月12日,第7版。与基督教青年会筹组人力车合作社。经过半年的准备,于1935年12月24日正式举行成立大会,⑦《本市人力车合作社昨成立》,《西京日报》1935年12月24日,第7版。相关组织简章报请省建设厅批准。

根据合作社简章规定,人力车合作社购置车辆款项,由中国农民银行贷借,由社员逐渐归还。大约一年之后,车费即可还清,车费还清后,车辆所有权归车夫社员,管理权仍归属合作社。因为中国农民银行贷款数额有限,故人力车合作社社员以100名为限。⑧《本市人力车合作社昨成立》,《西京日报》1935年12月24日,第7版。为改善车夫住宿及停车条件,由基督教青年会向中国农民银行借款,在青年会所属地皮上建造车夫宿舍及放车处,每月房租以不超过一元收取,远低于同时期市面房租价格。⑨《人力车夫利用合作社组织简章业批准》,《新秦日报》1936年4月4日,第6版。

成立人力车合作社,实现车夫有其车,虽然从效果上来言对于改变整个西安人力车夫群体的生存状态,无异于杯水车薪,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旨在改变人力车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变革,是近代救济制度的一大进步,是从经济根源上消灭剥削制度的一次有益尝试。

2.成立工会及福利社,解决车夫福利问题

1938年10月,“为加紧团结后方各工人团体,以期增强抗战力量起见”,⑩《长安县总工会筹组人力车夫工会》,西安《工商日报》1938年10月1日,第3版。同时“为联络感情、增进知识技能并改善劳动条件及生活为目的”,⑪《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章程》(1940年),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19。在国民党长安县党部的领导下,由长安县总工会依据工会法具体负责筹组事宜,于该月20日召开长安县人力车夫职业工会成立大会,并于1940年改名为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⑫《陕西省西京市各级职业团体概况表》(1944年3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2-15,第8页。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与1944年10月成立的西京市工人福利社,是该时期筹设人力车夫福利事业的主要社会团体。

筹办人力车夫的福利事业,是人力车夫职业工会管理车夫之外的又一重要职能。其关于车夫福利事业的举办,主要有工人委托医院、浴室、职业介绍所、工人子弟补习班,设立工人阅报室、工人消费合作社及娱乐部等福利事业。然而因为经费及与相关医院、浴室、学校等的协调问题,各项福利事业只有职业介绍所举办成功并开展相应的工作,从而对解决车夫失业问题有所帮助。⑬《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三十一年度职业团体中心工作成绩报表》(1942年10月11日),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1-42,第4页。而在1944年8月间西京市工人福利社筹设之时,即将设立劳工食堂、修筑劳工宿舍等作为自己的重要业务计划。①《中国劳动协会西京市总工会合办西京工人福利计划书》(1944年8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2-4,第26页。工人福利社成立之后,迅速开办劳工诊疗室、劳工理发室、劳工书报阅览室等,对持有劳工福利证的工人实施免费诊疗、理发八折优惠,订购各种适合劳工文化水准阅读的报纸、书籍等60余种。工人福利社各项福利事业的举办,对于包括人力车夫在内的下层民众而言多有裨益而大受欢迎。②《西京市工人福利社三十三年业务报告书》(1945年1月),西安市档案馆:《西京市总工会档案》,档号011-2-4,第36页。

以人力车合作社、西京市人力车夫职业工会、西京市工人福利社所代表的社会团体,对于人力车夫各项福利事业的筹办,反映了在公共福利领域官办福利机构退化,地方社会主动建立机构逐步发展的趋势。这也表明,在公共福利领域,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承担责任。因而也就启示我们,在今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充分吸纳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的力量,与政府一道共同承担提供社会保障这一公共产品的任务。

结语

陪都西京时期,对人力车夫的救济,是近代城市转型下公共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城市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为民国时期城市救济与公共福利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首先,从救济的方式言,陪都西京人力车夫的救济,既有传统慈善救济,也有新式以提高车夫经济社会地位为目的的救济。传统慈善救济的点滴施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车夫生活困苦的问题。以实现车夫自有其车为目的人力车合作社的举办,以及通过创办各项福利事业,建立起劳工群体的公共福利体系,虽然对于人力车夫整体经济社会地位的改变杯水车薪,但这毕竟是民国时期西安城市社会变革及现代公共福利事业建设的先声,具有历史进步性。

其次,从救济的主体上而言,对人力车夫救济的主体不再仅仅是官办或民办慈善机构及慈善家个人,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如中国农民银行、基督教青年会等。而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及工人福利社等团体对于车夫公共福利事业的举办,也反映了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活动的权力由“参与”向“主导”和“控制”的转变。

最后,陪都西京人力车夫的救济过程中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和工人福利社的相继成立并展开工作,反映了近代公共福利事业实现了由建立在个人捐赠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民间慈善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的转变。而这种团体主导的公共事业就成为近代城市转型中政府对于城市治理的逐渐强化下,地方精英参与城市治理的载体。

总之,对陪都西京人力车夫的救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下公共福利事业演变的理解,也可以为现在国家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李孝迁)

*本文系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14SZYB21)资助成果。

郭世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邮编710062)。武颖华,西安市尊德中学历史教师,史学硕士(邮编710048)。

猜你喜欢
人力车西京车夫
听海
凿壁偷光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晏子的车夫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行政管理与劳资关系的调适*——以1934—1942年沪公共租界人力车业改革为论例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编辑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