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公开课说开去
——兼谈学生史证意识的养成

2017-03-12 16:05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吴乐康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2期
关键词:考据帝国公开课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 吴乐康

由一堂公开课说开去
——兼谈学生史证意识的养成

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 吴乐康

历史课程的重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是其中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史料选择和史料运用上均存在着问题。近日,笔者在一次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一堂公开课,课题为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本课从拜占廷(Byzantium,又译拜占庭,下同)帝国的兴盛、衰亡、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拜占廷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曾以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傲立于世,然而后来却逐渐衰落。在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面对新的环境挑战等问题上,拜占廷帝国都有着重大的典型性和启示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公开课的授课教师在阐释拜占廷帝国衰亡原因时,出示了如下史料:

材料一:

如果说狄奥多西敲响了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丧钟,那么毫无疑问,查士丁尼大帝叩开了拜占廷覆亡的大门,这位以文治武功见长的“千古一帝”,绝然想不到正是他的文治武功加剧了帝国的衰落。

——崔艳红《国内外学者对拜占廷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

材料二:

原因是拜占廷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但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努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努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课后,笔者查证了上述两则文献史料,对其出处和内容产生了疑惑。第一则材料注明出自崔艳红的《国内外学者对拜占廷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这篇文章于2002年发表在《世界历史》第6期上。然而笔者通读全文,并未发现这段材料,不免对其出处产生了怀疑。

该教师通过展示上述两则材料,试图揭示出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即由第一则材料得出“查士丁尼的西征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由第二则材料得出“拜占廷帝国陶醉已有成就,不屑学习吸收新事物;同时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在史料的感染和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的确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拜占廷帝国的衰亡真的仅仅就是以上两点原因吗?

二、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课堂教学实例可以看出,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方面,在史料选择上存在着问题,教师往往动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史料,这固然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史料,却也存在着伪史料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择取史料时,要严格挑选史料,明确史料的来源,考证其真伪。网络信息的来源千变万化,其中难免夹杂着伪史料。“E考据”仅仅是一种现代化的辅助手段,而非完全可以信赖的考据方法。否则,“E考据”就会成为“伪考据”。①谢乃和:《别让“E考据”成为“伪考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25日,第A07版。如果教师不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考证,而是信手拈来,很有可能致使学生产生模糊的历史理解,得出不当的历史解释,形成错误的历史价值观,这就妨碍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另一方面,在史料运用上也存在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史料通常发挥的功用是“说明”而非“论证”。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供某段史料,接着抛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并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却常是书中已有的观点,教师所作的不过是将知识点材料化。这种史料的呈现方式带有明显的暗示性和引导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说出书上已有的结论。但史料不是历史教学的点缀物,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在于激发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起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说明型”的史料教学并不能培养起学生的史证意识。

在分析拜占廷帝国衰亡原因的时候,教师除了可以展示前述史料外,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适当补充。如:

拜占廷帝国统治者企图通过相对自主的地方管理(军区制)有效地维护和保证中央集权统治,结果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扩大地方权力,削弱中央集权和瓦解小农经济基础的后果……使军区制这种适合拜占廷帝国生存需要的国家制度归于衰败,进而造成拜占廷国力的衰落,也促成了拜占廷国家在外敌的连续打击下最终灭亡。

——陈志强《拜占廷帝国通史》②陈志强:《拜占廷帝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214页。

(第四次十字军运动)以武力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拉丁帝国。拉丁帝国的建立对拜占廷这座古城所造成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在这场浩劫中,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代文化遗产被毁于一炬,拜占廷帝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从此不复存在……十字军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破坏为后来奥斯曼土耳其人对近东的征服准备了条件。

——徐家玲《走进拜占廷文明》③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第48—49页。

上述两则材料,前者表明军区制的衰败造成拜占廷国力衰落;后者表明第四次十字军运动严重摧残了拜占廷帝国的文化,二者都加速了拜占廷国家最终的灭亡。这些观点虽然教科书中并未提及,但均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三、引发的思考

由上述历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引发了笔者对于中学历史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中史料实证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现有史料,一味地“教教材”,不及时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对于历史理解的偏差,也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的方法。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主动地去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关注学术研究成果,更新史学观念;要经常阅读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书籍,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将历史学科的前沿信息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不仅可以修正一些片面陈旧的史学观点,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时,要注意政策性,尤其在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方面,要特别注意。④臧嵘:《历史研究和历史教材编写》,《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1期,第15页。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应是学界公认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另外也要依据适量和适度的原则,避免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责任编辑:李月琴)

吴乐康,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二级教师(邮编230061)。

猜你喜欢
考据帝国公开课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恐龙帝国(6)
恐龙帝国(5)
恐龙帝国(4)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