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王戎的复杂性格

2017-03-12 22:34卢亚斐
关键词:王戎世说新语阮籍

卢亚斐

《世说新语》中王戎的复杂性格

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兰州730070)

历来学界对于王戎存在很大的误解,这主要源于"钻李取核""催女还款"等故事的记载,因此人们都认为其吝啬薄情。文章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对王戎的记载,重新解读,重塑王戎重情的品质和韬光养晦的智者形象。

《世说新语》;王戎;重情;韬光养晦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累迁荆州刺史,因事被免,改任豫州刺史,因平定吴国有功,封安丰县侯。惠帝即位后,升至司徒,位居三公之列。王戎早慧,长于清谈,在朝主张无为而治,不理世事,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世说新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王戎的记载,经笔者统计,共有45处描写或者提及王戎。王戎没有作品流传于世,却留下了许多“臭名声”,历来学者对王戎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选择站在批判的立场上。然细读文本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则会发现“吝啬薄情”其实是王戎的保护色,重情重义、与时舒卷才是真实的他,“卿卿我我”的历史佳话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重情的特质。

一、有关王戎的负面记载与评价

很多学者在评价王戎的时候,都会贴上“吝啬鬼”和“绝情”的标签。他们评价王戎薄情吝啬的主要根源在于相关古籍的记载,而于《世说新语》则集中表现在《俭啬篇》,第2、3、4、5则连续塑造王戎的负面形象。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1]753(《俭啬》2)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1]753(《俭啬》3)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1]754(《俭啬》4)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1]754(《俭啬》5)读完这些材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全是一个典型的“葛朗台”,后世读者往往会对王戎这一连串的行为感到憎恶。侄子结婚,仅送一件单衣,后来又要了回去;官居司徒,却每晚与其妻在灯下“散筹筭计”;担心别人得到李子的种子,钻空其核;最后一则更加过分,王戎的女儿问父亲借钱,每次女儿回娘家,王戎都不高兴,直到女儿还钱后,他才“释然”,余嘉锡认为这是王戎“重货财而轻骨肉”的表现。他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表明自己的态度[1]754,根据史书以及《世说新语》的记载,王戎的吝啬,是出于天性,余嘉锡否认戴逵对王戎行为的美化,认为其仅仅是名士之间的互相推崇,不足信。《晋书》中说:“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沉,户调门选而已。”[2]1234《晋书》还记载:“积实聚钱,不知纪极,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而又俭啬,不自奉养,天下人谓之膏肓之疾。”刘勰《文心雕龙·程器》:“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3]563颜延之被黜为永嘉太守时作了为人称道的《五君咏》,称述“竹林七贤”中的五位,唯独不录王戎和山涛。而王戎受到世人鄙夷的标志性事件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记载:南郡太守刘肇向王戎行贿,被司隶弹劾,但因王戎知道是贿赂而未曾接受,因此并未治罪[1]309。但这种行为仍被清廉谨慎的人所鄙视,“由是损名”。北宋黄裳的五言诗《七贤里》有“王戎贪聚财”的诗句,近代学者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也言及王戎贪鄙爱钱,认为西晋的世族子弟做官,目的只是攫取经济利益[4]19。

很多人说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世说新语·排调》第4则:“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1]675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人认为王戎并非贪财鄙陋,如戴逵、萧统等。戴逵认为王戎“晦默”“既明且哲”,萧统也认为王戎的贪财是一种“晦行”。在魏晋乱世中,有人选择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如阮籍、嵇康;但被阮籍称为“俗物”的王戎,却能够在世俗中安然处之。唐代人所写的《晋书》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的距离,人们总是执着于自己表面所看到的王戎,却无意中忽视了王戎内心最本真的一些东西。其实仔细究之,贪婪吝啬、薄情仅仅是王戎的表象,他骨子里重情重义,为人处世机智谨慎,是“至情”的“智者”。

二、“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性情中人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之言,更为之恸。[1]552(《伤逝》4)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莫大的悲哀,王戎失去儿子的痛苦无人能感同身受。他把人分为三类:将情感置之度外,不为情所束缚的“圣人”,连情都不足言之的“最下”之人,自己则是丧亲之际悲痛不已的“钟情”之人。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1]18《德行》第17则)

王戎和和峤同时遭到丧亲之痛,而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可以看得出,王戎是一个十分注重亲情的人,他对于亲人的离世,表现出的悲痛完全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毫不虚伪做作。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居丧之礼”观念的改变。《孝经·丧亲》:“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在儒家传统看来,“圣人”不能过度的悲伤而失去本性,应该节制自己的情感,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而在魏晋之际,“忠君”观念无法使人们信服,只能推行“以孝治国”的政策。基于这种统治政策的变化,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注重自我,秉持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试图挣脱“礼”的束缚。在“情”与“礼”的较量中,显然“情”胜于“礼”。《世说新语·任诞》第14则中,王戎去女婿裴成公家,连声招呼都不打,直接进屋,不拘礼法,可以看出其在亲情与礼法之间的选择。亲人去世,如果再以“礼”来克制自己,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世说新语·惑溺》第6则:“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1]793“卿”是古代上级对下级的称呼,有以尊对卑的意味,而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王安丰的妻子以卿称夫来表示夫妻间的亲昵,很显然,王戎对于妻子的反驳并没有反感,可以看出他是尊重女性的,他对于妻子的包容疼昵也印证了他重视亲情。

《伤逝》第2则:“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1]550《晋书》中也有此故事的记载。王戎怀念三人曾在黄公酒垆饮酒的美好时光,表达对旧友阮籍、嵇康的思念。一个对父母、对妻子、对儿子、对朋友都如此重情重义的人,被后人评价为“薄情”“吝啬”,令人感到心寒。

太康元年(280年),王戎受诏伐吴。王戎平定东吴之后,作为战胜方,亲自拜见了吴国的光禄大夫石伟,《楚国先贤传》中记载:“诏曰:(石伟)秉志清白,皓首不渝,难处危乱,廉节可纪”,王戎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吴国故将的欣赏,侧面也表现出他是个性情中人。

世传王戎常以铁如意起舞,许多诗歌作品也对如意舞有所记载,庾信的《对酒歌》中有诗句“山简接离倒,王戎如意舞”,可见王戎擅长舞蹈。舞蹈是情感的抒发,表达的是源于内心的感触,如此说来,世人评价王戎无情不禁有些武断了。1961年在南京西善桥一座南朝墓中出土了一幅《竹林七贤图》画像砖,图中王戎手执如意,悠然自得,更是这一事实的旁证。

王戎重情在魏晋时期并非个例。戴良丧母,兄弟们都“居庐啜粥”,颇守礼法,只有戴良吃肉饮酒。他说:“礼所以制情佚也,情苟不佚,何礼之论!”阮籍遭母丧,照样饮酒食肉。魏晋时期,原来倍受人们推崇的儒家思想失去了权威,人们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出路。“君亲”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在汉代,人们遵循儒家经学的规范,以忠君为先。到了魏晋,“君”不再是士人们的争相报效的首选,而是将目光转移到了家族亲情关系上。其实反观历史就能看出,在乱世之中,以家族为亲的政治官员很少会引起皇帝的忌惮,五代时期的“十朝宰相”冯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为官经历向人们阐释了一个乱世现象:“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宰相”。可以说,汉魏时期,人们在情礼的认识上,正在从“发乎情,止乎礼”转变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三、“韬光养晦”“与时舒卷”的智者形象

王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信守“曲则全”的人生信条。《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隐于朝的官员们都有虚怀若谷的表现,第七章中“外其身而身存”,第九章中“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都说明这个道理。才能外显,容易招人嫉妒而遭致陷害,魏晋时期的名士“少无全者”,为统治阶级效力却“无为”而隐于朝的官员们多多少少有着明哲保身的意味,王戎即为此。

王戎向来机警过人,智慧与远见贯穿他的一生,相关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很多记载。《雅量》第4则讲他小时候与同伴出去玩儿,道边的李子树长满了李子,小伙伴们都争相去采摘,唯独王戎不去,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够用独到的眼光观察事物,可谓聪慧至极。同时,他的胆略也异于常人,面对猛虎的吼叫,他神色自若,“了无恐色”。阮籍与王戎的父亲王浑是朋友,但每次来到王浑家,都与年仅15岁的王戎交谈甚欢,并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王戎的“智”还救过自己的性命,齐王司马冏问计于王戎,王戎的回答有动摇军心而被问斩的危险,在这种紧要关头,王戎假装五石散发作而跳进了厕所。

少年时期“不折道旁李”的天才神童,为何晚年时期被扣上“吝啬贪婪”的帽子,其中是有深层原因的,我们重新分析前面几则材料来证明: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俭啬》3)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悦。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啬》5)

王戎与妻子在灯下算钱发生在其任司徒时,大概在公元297年至300年间;王戎的女婿裴頠,生于267年,因此王戎嫁女至少在280年之后;王戎从黄公酒垆经过发出感慨是在嵇康与阮籍去世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有关王戎贪财吝啬的记载时间统统在263年之后,而263年正是王戎的“忘年交”阮籍去世的同一年,在此之前,嵇康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司马氏所害,我们不禁会有疑问,早年机警智慧的王戎为什么会在中晚年时如此吝啬贪财呢?不难想象,阮、嵇的死对于王戎的政治心态有很深的影响。之前提到王戎经过黄公酒垆发出“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的感慨,可见他非常在意两人的死亡。阮籍很欣赏比自己小二十岁的王戎,曾对王戎的父亲王浑说:“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世说新语·排调》第4则:“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王戎与阮籍虽然年龄相差比较大,但相互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可见关系之好。如此看来,阮籍、嵇康的死使得王戎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他开始思索如何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延续自己的生命,事实证明,王戎的选择是正确的,也正因为他“韬光养晦”的各种行为,才成了“竹林七贤”中活得最久的一位。

戴逵评论说:“王戎晦默于危乱之际,获免忧祸,既明且哲,于是在矣。或曰:‘大臣用心,岂其然乎?’逵曰:‘运有险易,时有昏明,如子之言,则蘧瑗、季札之徒,皆负责矣。自古而观,岂一王戎也哉!’”[1]754我比较赞同戴逵的这种观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们为了保全自己,如此韬光养晦的不在少数。《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历来文人都处于弱势地位,疏远世事,韬光养晦,是保全身家性命的万全之计。这点我们可以从《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中得到印证:

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出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土地,贱贳贷以自汙?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5]2013

萧何位居相国,封功第一,如果继续认真不倦地为百姓做事,得到百姓的爱戴,就会功高盖主,引起皇帝的忌惮。因此他听取门客的劝告,用低价强买百姓的土地,败坏自己的名声,于是“上乃大说”。王戎也何尝不是这样?竹林七贤个个身怀绝技,王戎位于其中,必然不是等闲之辈。他故意损坏自己的名声,也是当时恶劣政治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德行》第21则:“王戎父浑有令名,官至凉州刺史。浑薨,所历九郡义故,怀其德惠,相率致赙数百万,戎悉不受。”[1]21琅琊王氏在魏晋时期已然成为高门望族,王戎的父亲王浑死后,故吏旧属赠予王戎百万财物,都被他拒绝了。蒋凡在《世说新语全评新注》中认为[6]27,这些行为都是王戎的“炒作”,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说法。王戎并未接受太守刘肇的行贿,但被世人所知,就“由是损名”,当时太守送他的仅是“筒中笺布五端”,连晋武帝也为其辩护,称王戎“不欲为异”。如果真贪财,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应该收下故吏的馈赠,并不会被世人所诟病。《晋书》卷五十二《华谭传》中记载:“于时兵乱之后,境内饥馑,谭倾心抚恤。司徒王戎闻而善之出谷三百斛以助之”,永宁初年,兵荒马乱,同时遭遇饥荒,王戎毫不犹豫拿出三百斛粮食救助灾民,如果他真的如前人所评价的“吝啬”那般,完全可以坐视不管,而他偏偏又舍得捐粮救济,可见评价的不公。

王祥的为官之道影响着王戎,处在大动荡的时代,虽位居太保,享有话语权,却对外缄默不语,因其明了政治局势,故持有明哲保身的人生态度。“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士,大隐隐于朝”是传统道家的哲学思想,可以说,王戎是隐居在朝堂之上的“隐士”。再者,政治高压下的人心都是违心的,复杂的,士大夫在当时饥馑动乱的环境背景下,为保全性命而无作为,何错之有?一个人的公众化程度高,追求个体独立,精神自由就会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王戎位居三公之列,在当时算是很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夸张和放大,因此造就了王戎谨小慎微、处事圆滑的性格。

王戎一直遵循明哲保身的信条,河间王颙说服成都王颖诛齐王冏,齐王冏问计于王戎,王戎劝齐王“委权崇让”,求全身之计。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与王戎告别并询问有什么计策。王戎说:“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这不仅是他对钟会的忠告,也是对自己为官的警醒。《晋书》中说:“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2]1233王戎一生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他受诏伐吴,并取得胜利,渡江安抚刚刚依附的吴民,宣扬晋室的威德恩惠。因此我们不能说王戎对于晋室毫无作为。《宋书》中也有对王戎英勇奋战的描写:“王戎把臂入林,亦受专征之寄。何必山西猛士,六郡良家,然后可受脤于朝堂,荷推毂之重。……仁者之有勇,非为臆说。”[7]

《世说新语·俭啬》注引孙盛《晋阳秋》说:“戎多殖财贿,常若不足。或谓戎故以此自晦也。”戴逵也认为当时处于乱世的王戎“既明且哲”,萧统在《咏山涛王戎诗》二首中的“征神归鉴影,晦行属聚财”也是认为王戎的所作所为都是隐藏自己才能的“晦行”。从皇帝的角度来说,贪财不可怕,可怕的是觊觎皇权。裴令公说王戎“戎眼灿灿,如岩下电”,《艺文类聚》十七引《竹林七贤论》也说:“王戎眸子洞彻,视日而眼明不亏。”《孟子·离娄篇》说:“存乎人者,莫良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暸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8]162眼神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目光清澈有神能够反映胸中的正义,从这一方面来看,人们有关王戎的负面评价应该重新反思。

综上所述,王戎并非世人所说的“吝啬无情”之人,他的这些表现是通透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后的自我保护,其骨子里是一个善良、正直、韬光养晦的文人士大夫。

[1][宋]刘义庆,著.[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5][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0.

[6]蒋凡,李笑野,白振奎.世说新语全评新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7][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孙希国)

Complex Character of Wang Rong in Shi Shuo Xin Yu(世说新语)

LU Ya-fei
(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Due to the record in stories of“getting the core by drilling a plum”and“urging the daughter to refund”,people have thought Wang Rong to be stingy and fickle.In this study,by analyzing the records of Wang Rong in Shi Shuo Xin Yu(世说新语),the author found that Wang Rong valued feelings and was a wise man who hided his capacities and bode his time.

Shi Shuo Xin Yu(世说新语);Wang Rong;valuing feelings;hiding one’s capacities and bide one’s time

K237

A

1672-8572(2017)04-0024-05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04

2017-04-12

卢亚斐(1993—),女,甘肃景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王戎世说新语阮籍
浅谈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的突转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青睐”与“垂青”
阮籍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