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经草研究概况

2017-03-15 17:31兰顺顺胡晶红刘谦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临床应用

兰顺顺+胡晶红+刘谦

[摘要] 通经草为蒙古族常用药,但在传统中医临床中应用较少,有关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报道也不多。为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在系统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通经草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内容包括植株形态与生长习性、药材性状与真伪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与临床应用等。总结发现,通经草主要含甾醇类、黄酮类、萜类及多糖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明目、利尿、抗菌等药理活性,临床药用历史悠久,最后指出了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通经草;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28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a)-0032-04

[Abstract]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 is a more commonly used Mongolian, but there are less reserch on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 i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including its morphological and growth habit, medicinal properties and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It contains large amounts of sterols, flavonoids, terpenes and polysaccharid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 has good resistance to oxidation, eyesight, diuretic,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existing research problems about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 are also summed up.

[Key words] Aleuritopteris argentea (Gmél.) Fée;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Clinical application

通经草又名铜丝草、金丝草、金牛草等,为中国蕨科粉背蕨属植物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Gmel.)Fee]的干燥全草,曾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1]。银粉背蕨作为多年生蕨类植物,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在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也有分布[2]。在我国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应用比较普遍,通经草民间药用历史悠久,早在十七世纪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就用于治疗肺结核咯血、月经不调等病症,并被记载于《晶珠本草》[3]等医籍中。为深入开发利用银粉背蕨植物资源,本文对其生药、化学、药理、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

1 植株形态与生长习性

株高10~25 cm,根状茎短,直立或斜生,被棕色狭边的亮黑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5~25 cm,红棕色或褐色,有光泽,似铜丝,基部偶有鳞片,叶片五角形,长宽均为5~8 cm,三回羽裂,羽片3~5对,基部以狭翅相连,基部1对羽片最大,有时以无翅的短叶轴与上对分离,边缘有小圆齿,叶脉羽状,分叉,下面不明显,叶纸质,下面有乳白色粉末,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沿叶边缘排列,汇聚成线,囊群盖膜质,连续全缘[4]。刘家熙[5]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北京产粉背蕨属5种植物的孢子形态,发现其主要区别在于周壁表面纹饰类型不同,其中银粉背蕨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皱,褶皱不连接成拟网状纹饰。

银粉背蕨分布区域广泛,多生长于海拔50~3900 m石灰岩石缝及墙缝中。黄笛等[6]用4种不同基质进行银粉背蕨配子体发育及孢子繁殖研究,发现其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泥炭土+河沙(体积比1∶1)是银粉背蕨孢子萌发和生长的最佳基质,萌发率达65%以上,成苗率高达83.2%,而园土和草炭土均不利于配子体生长和发育。在含不同浓度无机盐培养基中,MS培养基最适于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其萌发率高达53.3%;在1/8 MS中孢子未见萌发。在含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中,4%的蔗糖对原叶体增殖和发育效果最佳,其增殖率最高,合子胚发生数最多,成苗时间最短。

2 药材性状与真伪鉴别

长10~20 cm,叶片多卷曲或呈团状,展开后呈近五角形,长、宽几近等长,三回羽裂,基部羽片最大,多不完整,叶片上表面绿色,下被银白色或淡黄色粉末,叶缘有小圆齿,叶脉细,棕褐色,下表面不凸起;孢子囊群生于叶缘,囊群盖膜质,连续全缘;叶柄簇生,长5~25 cm,似铜丝,呈光滑发亮的紫褐色或褐粟色,易折断,断面中心具土黄色或绿色木心;根茎呈棕黑色,椭圆形,长0.5~1 cm,表面密被棕黑色具光泽鳞片及残存叶柄断痕;须根细长,棕黑色,纤细。气微,味淡[7]。叶柄横切面表皮为1列棕色厚壁细胞,类圆形,下皮为3~4列棕色厚壁组织,多角形。基本组织为壁增厚的棕色,类圆形薄壁细胞,有的含棕色块。中央维管束双韧性,常与基本组织分离,木质部“V”型,由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管胞组成。韧皮部大多皱缩。粉末深绿色。叶上表皮细胞呈深波浪状,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2~4个,直轴式。鳞片碎片多,中部,棕红色或深棕色,边缘呈浅棕色,细胞呈类长方形,多角形或长多角形。孢子囊多破碎,完整的为匙型,环带为纵行,囊壁細胞为类多角形,木质化。孢子棕色圆球形,直径约55 μm,极面观钝三角形,具三裂缝,裂缝长度几达孢子赤道线。周壁表面具有较细颗粒状纹饰和褶皱,褶皱分布较为均匀,不连接成网状。外壁表面光滑。取粉末1 g,蒸馏水温浸10 min,过滤,取滤液,加碱性酒石酸铜4~5滴,沸水浴加热,产生棕红色沉淀[8]。

3 化学成分

上田博之等[9-10]首次从银粉背蕨中分离得到粉背蕨酸,鉴定了其结构并发现不同产地银粉背蕨粉背蕨酸含量有较显著差异。粉背蕨酸属于半日花烷型二萜类物质,具有抗肿瘤[11]、抗菌[12]、强心[13]等生物活性。赵迎春等[14]对粉背蕨酸也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HPLC法测得其在通经草叶中的含量为2.36%~3.75%。并对三种粉背蕨属植物甲醇提取物中的粉背蕨酸进行了薄层鉴别,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醋-甲醇-甲酸(5∶3∶0.4∶02,V/V/V/V),显色剂为1%香草醛-浓硫酸,结果发现只有在银粉背蕨中检测到粉背蕨酸存在,陕西粉背蕨及无粉五角叶粉背蕨中均未检测到粉背蕨酸,说明粉背蕨酸是通经草中的重要成分。通经草还含有黄酮类物质,赵迎春等[15]以75%乙醇回流提取,采用硅胶和SephadexLH-20柱色谱等分离纯化,分离得到β-谷甾醇、鼠李柠檬素、对映-3-羟基-8,13E-半日花二烯-15-羧酸、鼠尾草素、3,5,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槲皮素、滨蓟黄素、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等8种化合物,其中多数为黄酮类成分。莎日娜[16]应用95%乙醇渗漉提取,减压回收浸膏,加水溶解,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得10个化合物并确定了其中的8个,分别为山奈酚-7-乙醚、山奈酚、槲皮素、木樨草素、绵马酚、芦丁、绵马素-AA、β-谷甾醇。通经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明显,根、茎、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37%、3.05%及5.10%,以叶最高[17]。朱肖锋等[18]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会受遗传因素、生理生化因素和植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增加光照有利于植物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通经草叶部处在植株上部侧,接受光照较多,而茎部接受光照较少,根部不接受光照,因此通经草各部位总黄酮的含量呈现从上到下递减的趋势。此外,通经草也含有绿原酸、生物碱及多糖类物质,张晓文等[19]应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并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得多糖含量为2.329%,赵丹庆等[20]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得盐酸小襞碱含量为0.6954%,陈俊林[21]应用RP-HPLC法测得绿原酸含量为0.733%~0.875%。

4 药理活性

4.1 抑菌活性

张晓文[22]用60%乙醇为溶剂,分别应用回流和超声提取法对通经草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提取,然后通过药敏片法来测定两种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发现两种提取液均对稀释度为1×10-5和1×10-6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有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1)。回流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强于超声提取液(P < 0.05),但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两者差异不明显(P > 0.05)。张欠欠等[23]选用三种不同浓度通经草水煎液,应用纸片法对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体外抑制试验,发现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随水煎液浓度升高而提高。通经草不同部位的抑菌活性强弱不同,根乙醇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而茎、叶和全草提取物对两种菌的抑制作用随菌悬液浓度的降低逐渐增强。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叶对大肠埃希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24]。

4.2 抗炎活性

张晓文[17]以70%乙醇为溶剂,60℃超声提取,料液比为1∶30,提取通经草不同部位总黄酮,然后进行小鼠耳肿胀实验,以比较不同部位抗炎活性。结果不同部位高、中剂量提取液均能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1),提示通经草有显著抗炎活性,活性强弱依次为叶>茎>根,與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高低变化趋势一致。

4.3 抗氧化活性

包玉敏等[25]采用Fenton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体系、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过氧化氢反应体系,探讨了通经草黄酮抗氧化活性,结果通经草黄酮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过氧化氢具有很强的清除作用,其EC50分别为0.0099、0.0060和0.0190 mg/mL,且呈浓度依赖关系,提示通经草黄酮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

4.4 镇痛活性

张欠欠等[23]研究了通经草水提液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镇痛作用,发现阿司匹林可使小鼠扭体次数显著减少,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通经草水煎液虽可使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在15 min内扭体次数减少,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通经草镇痛活性不明显。

4.5 利尿活性

张晓文[26]采用滤纸片收集小鼠尿液,研究了通经草利尿活性,发现通经草水煎液能明显增加水负荷小鼠排尿量,且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01),但弱于氢氯噻嗪实验组。氢氯噻嗪作用迅速且显著,但会引起小鼠体内电解质紊乱和肝肾毒性反应,通经草水煎液作用持久、温和,毒性低,不良反应轻。

4.6 止血活性

赵迎春[27]通过小鼠断尾出血时间(BT)和毛细管凝血时间(CT)试验,证实通经草水煎液及其主要成分槲皮素-3-O-β-吡喃半乳糖苷的各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能显著缩短小鼠BT和CT,表明通经草具有止血促凝作用,且槲皮素-3-O-β-吡喃半乳糖苷为其重要药效成分。

5 临床应用

通经草在中医临床应用不多,医院中药房一般不供,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却经常使用。如蒙医用其治疗疮伤,骨折,脉筋损伤,月经不调;藏医用其治疗感冒、发烧,解毒;畲医用其治疗月经不调,闭经,肺结核咯血等。在现代临床研究中,有关通经草临床报道很少,代明山等[28]曾观察蒙药明目七味丸(诃子,川楝子,栀子,通经草,铁屑,甘草,小茴香)配合明目小剂对70例(78只眼)术后晚期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蒙药,对照组用西药,结果蒙药组有效率为92.3%,西药组有效率为64.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05),认为蒙药明目七味丸加明目小剂治疗术后晚期青光眼疗程短、疗效显著。为较全面地反映通经草临床应用状况,本文将全国各地区有关通经草的组方、治疗疾病等进行了归纳,通经草单方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及肺结核咯血,复方除治疗上述疾病外,还用于治疗各种眼疾、尿路感染、腹泻、风湿性关节炎等。见表1。

6 小结

通经草为多年生矮小蕨类植物,生长环境恶劣,资源有限。自然状态下,通经草依靠孢子进行繁殖,但孢子繁殖需要的条件相对严格,繁衍困难,目前大面积引种栽培尚未成功。现代研究显示,通经草含有黄酮类、萜类、多糖类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利尿、止血等药理活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治疗疾病的范围较广。在传统中医临床上通经草应用不多,民间多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等症,疗效确切。

除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附录中以金牛草之名收载外,其他版次《中国药典》均未收载。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一册·附录)以紫背金牛之名予以收载。此外,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1995年版、2002年版《山东省中药材标准》,1986年版《内蒙古蒙药材标准》,1987年《山西省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粉背蕨属植物种类较多,有多种植物与通经草形态特征相近,历史上有关通经草的名称众多[29-30],且在药典、部颁标准及省级标准中也不统一,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比较混乱。为深入开发利用通经草药用资源,有关生药学、化学、药理学方面的研究亟需加强。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帝玛尔·丹增彭措.晶珠本草[M].毛继祖,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4.

[3] 严岳鸿,张宪春.中国蕨类植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69.

[4] 李建秀,周凤琴,张照荣.山东药用植物志[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60.

[5] 刘家熙.北京粉背蕨属孢子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1998,18(1):28-30.

[6] 黄笛,冯玉兰,董丽.银粉背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J].园艺学报,2009,36(9):1345-1352.

[7]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蒙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37.

[8]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M].一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35-337.

[9] 上田博之.银粉背蕨叶中的一个新化合物[J].药学研究(日),1960,32(5):354.

[10] 上田博之,岩田忠治,大竹良幸.银粉背蕨中的二萜化合物粉背蕨酸的结构[J].医学中央杂志(日),1964,195(3):287.

[11] 赵庆,郝小江,陈耀祖,等.圆瓣姜花的二萜化合物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1995,30(2):119-122.

[12] 斯缨,张灿奎,姚喜花,等.池杉叶的二萜成分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1,19(6):517-520.

[13] 许玲玲,孔令义.毛喉鞘蕊花中半日花烷型二萜成分的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6):344-347.

[14] 赵迎春,王晓莉,赵云丽,等.通经草叶中粉背蕨酸的分离及含量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52-55.

[15] 赵迎春,于鹏,赵云丽,等.通经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9,7(7):1043-1045.

[16] 莎日娜.蒙藥通经草的化学成分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医学院,2008.

[17] 张晓文.通经草总黄酮含量及抗炎作用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5,29(4):56-58,79.

[18] 朱肖锋,周守标,杨集辉,等.不同光照强度对马蹄金叶的特征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激光生物学报,2009, 18(1):62-66.

[19] 张晓文,马欢,李筱玲,等.通经草多糖的提取工艺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6,62(1):43-46.

[20] 赵丹庆,刘楠,张力,等.蒙药材通经草中盐酸小檗碱的提取与含量的测定[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3):275-276.

[21] 陈俊林.RP-HPLC法测定蒙药材通经草(吉斯-额布新)中绿原酸的含量[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54-55.

[22] 张晓文.通经草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3):55-57.

[23] 张欠欠,张晓文,任秀梅.通经草的镇痛作用及体外抑菌试验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8):1001-1003.

[24] 张晓文,张欠欠,王学军,等.通经草不同部位提取物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6):4-5.

[25] 包玉敏,张力,刘妍.通经草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性[J].光谱实验室,2008,25(6):1031-1034.

[26] 张晓文.通经草对小鼠的利尿作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4,(12):73-74.

[27] 赵迎春.通经草的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7.

[28] 代明山,阿拉坦图雅.蒙药治疗术后晚期青光眼[J].中医药学刊,2005,23(10):1918.

[29]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26.

[30]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云南省药品检验所.中国民族药志[M].一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35.

(收稿日期:2016-08-26 本文编辑:王红双)

猜你喜欢
药理活性化学成分临床应用
康复新液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岗梅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半枫荷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核桃青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茄属植物甾体皂苷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