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7-03-15 18:45霍春光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霍春光

摘 要:高等数学对学生后续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伴共生互为促进的视角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加强问题的解决能力,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本文分析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根据共生理论及特点,对改革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师成长等进行了探讨,对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为促进及和谐发展提出了有益的方法,给出建议以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共生视角;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23-2

引言

高职数学是各专业各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语言,应该以造就均衡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过于注重形式上的演绎推理,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脱离专业基础与学生的实际,教学质量差,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阻碍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

1 高职数学的教学“难题”

1.1 数学课程定位不准

各专业教师不能正确对待数学的作用,对高职数学的定位认识偏颇,片面认为数学就是算术,数学的“适度、够用”只是简单地压缩课时,删减内容,不清楚数学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学生也多数对开设高职数学课程持反对态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持正确态度学习数学的不多,难以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1.2 教学方式手段落后

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潜能受到抑制,无益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高等数学的系统逻辑性,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创新性,忽视了问题导向及任务驱动。在教学手段上,微课教学并没有应用,在教学中也较少采用诸如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应用数学软件教学,数学实验课开课率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3 数学师资队伍问题

数学教师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教育,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授课过程中力求维护数学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容易忽视高职数学教学的职业性特点。对学生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不会从专业知识中去提炼相关问题,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有时想联系专业内容,但又不了解,缺乏实用性,故其教学效果会打折,导致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1.4 数学教材建设问题

近几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的数学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出路的多样性,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数学的应用性及联系专业问题的环节比较薄弱,数学教学滞后于专业应用。没有或很少提及数学模型,一般的数学应用只局限于几何方面,没有反映出现代数学观点和数学在更多领域内的应用,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单单从数学课程内部找原因是不够的,应该从整个高职教育体系框架入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如何做到互为支援协同育人方面做文章,从和谐共生的视角研讨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各自作用及如何体现,双管齐下,发挥多种教育的合力。下面就探讨一下共生理论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 共生理论

在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即为双赢,可以发挥出“1+1>2”的整体效用。世界是由彼此联系、互相依存的物质组成的。

2.1 何为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最早应用于医学领域,“共生理论”源于动植物互为生长,是各自利用对方的特性相依为生同获提高的现象,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了“共生”概念,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通过药物治疗与心理调治互为促进,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共生现象可以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高职教育体系下的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共同体。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两者关系,才能不断推进其走向优化,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2.2 共生理论的实施原则

对称原则。对称互惠是共生系统发展的趋势,是自然发展的根本法则。高职教育如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作用,不注重基础课程,就违反了对称原则,二者相伴相生,互为补充,需掌握好适度与够用的关系。

应践原则。再好的方法理论束之高阁,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找出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切合点。

服务原则。数学课程融入专业内容,减轻了专业教师的授课任务。而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会有更深地认识和巩固,对数学难点会有感悟,提高认识。

3 共生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对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进行全面缜密的审视与反思,我们提出基于“共生理论”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思路,以达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与专业课程和谐发展的目标。

3.1 在教研活动中应用共生理论

在教研活动中,数学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都是组内进行的,即仅仅在数学教研室或在基础教学部内进行,没有专业课教师参与,不免有些偏颇,也得不到专业前沿新的信息,不能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改革。因此,平时的观摩课活动,基础课教师应积极邀请专业课教师对讲课效果进行评价。在同行评教过程中,应该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业课教师参与,以便集思广益,从中受益。

3.2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运用共生理论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数学教师要积极听取专业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首先要全面掌握各项内容在专业中有哪些应用,与专业内容有多大关系。调查才有发言权,经过调研,高等数学各项教学内容在各专业应用的频度与深度是有区别的,如在机电专业中,极限与导数的理解与运算是重要内容,而在计算机专业中,只是一般内容。前者对于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重要内容,后者将其列为不重要内容。这样看来,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离不开各专业课教师的广泛参与,需要一起研讨确定教学内容,有些内容可以变通,如在机械工程数学中,连续函数在闭区间上介值定理,可通过闭区间上函数的图像来说明。导数基本公式的推导可略讲一二,有的内容是可以删掉的。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函数图像的描绘等内容可以不讲。同样,专业课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也要征寻基础课教师意见,使教学内容有效衔接,教学标准一致,清楚所教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施加影響。

3.3 在承担科研课题任务时注重共生原则

在承担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课题时,课题参与人应既有基础课教师,也有专业课教师,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如笔者主持的研究课题,“对接种植类专业职业能力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是将园艺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的授课教师邀请来,为了对接行业职业标准,还要有相关行业的人士共同参与,集体探讨,大家相互配合,精诚协作,达成目标。

3.4 在确定考核方式时体现共生理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改变现行的考核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条件。最后的期末考核,不以一张考卷定分数,实践内容的考核要占一定比例。教师组织、学生或学习小组自主设计一项课题,通过协作完成专业实践任务,时间安排上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如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工业产品用料最省问题,等等。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乐于参与。

总之,明确高等数学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结合专业特点,在教研活动中始终要坚持基础课教师与公共课教师共同参与原则,相互协作,互为依靠,体现共生原则,才能很好地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高闯,王晨.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研究[J].商业经济,2016(03).

[2] 张新婷.共生理论关照下民族地区教学服务型大学外部治理现代化研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6(03).

[3] 张燕.产学研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0).

[4] 刘志辉,沈亚平.共生理论及其在公共管理学科的适用性研究[J].理论月刊,2016(11).

[5] 刘颖.共生视阈下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探究——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03).

猜你喜欢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