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优点持续激励

2017-03-20 17:23王智慧
教育 2016年52期
关键词:优点阿姨儿子

提 名 奖:王智慧

所在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职 业:教师

推荐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颁 奖 词:

王智慧,努力成长的母亲!自觉错过太多,所以疯狂补课:灯下书写,点数儿子的优点;晨起阅读,填补自己的空白。数年一日的坚持,阅读改变了她,她的成长影响了儿子……身为教师,她还努力唤醒一位位父母,助力一个个学生。孩子的需要就是她努力的理由,成长是她始终努力的方向!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从教20余年,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自认为敬业爱生,不甘平庸,曾立志要做一名最优秀的小学教师。

工作三年后,儿子出生了。因为自己所谓的“事业心”,也因为自觉带孩子很麻烦,就把儿子推给了他的爷爷奶奶,心想等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再接手。在此期间,我对孩子的态度是顺其自然,这个自然绝不是老子口中的“无为而治”,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罢了。高兴了,弄过来抱抱,玩玩,不高兴了让孩子找爷爷奶奶。

儿子四岁多时,为了给儿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我费了太多周折,从乡下调到市区一所最棒的小学——新安小学。儿子也随我来这里就读。这时,我才发现与这些城里孩子相比,儿子的舉止简直格格不入:不讲卫生,行为鲁莽,爱拿钱到小摊买垃圾食品,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本来,这个时候应该是儿子最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而我和他爸爸却把儿子当成自己的脸面,感觉儿子不能给我们脸上增光,甚至让我们在同事面前颜面扫地,所以动辄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儿子喜欢玩沙子,我嫌他把衣服弄脏而不让他玩,其实我不懂我们养的是孩子而不是衣服,孩子需要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寻找快乐和成就感;儿子在外受委屈哭着回来,想扑到我怀里寻找一点安慰,我硬生生地让他擦干眼泪,告诉他:“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我不懂儿子寻找的只是一份安全感,孩子有情绪,宣泄了心理才健康;我想和同事逛街,儿子想回家,我批评儿子不懂事,非带着他跟我一起逛,而且还逛那么久。其实,我不懂换位思考,儿子做着自己非常不愿意做的事是多么痛苦,同时让孩子坚持主见是多么的重要;儿子犯错误,我都是训斥甚至诉诸武力。其实我不懂,应该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孩子需要在犯错中成长……我不尊重孩子的天性,不理会孩子的需要,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允许孩子犯

错……久而久之,儿子变得没有自尊,没有自信,没有快乐,没有幸福。

所以直到小学三年级,很多方面,他都很落后。这时,我面对儿子,有的只是恨铁不成钢,却不知道反思这样的结果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

直到同事推荐我阅读一本家教书——《哈佛家训》,序言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来美国的这么多年,让我感受最深的事情,就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美国人愿意陪孩子玩游戏,愿意为孩子讲故事,愿意带孩子做家务,愿意和他们一起四处旅游……在这些日常生活中,他们把自己美好的价值观,把自己优良的个性慢慢渗透到孩子们的身上,使他们较早地具备了成熟独立的个性,从小就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和思想。相对而言,我们中国的家长更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他们的人生设计中,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未来——如果说真的有所考虑的话,最多只是考虑如何给孩子积蓄更多的钱,或者争取自己拥有更高的地位,以便使孩子将来能因此得到更多的福泽和方便。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在孩子正需要心灵引导的时候,却无法得到父母真正的关怀。”

这段文字彻底地改变了我。我想,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怎么可能教育好别人的孩子?一个当不好母亲的人,又怎么可能做一名出色的教师?

接下来,为了儿子,我拼命地学习,疯狂地补课——读家教书。每天早晨,我五点准时起床读书学习做笔记(截至目前为止,做读书笔记70万字),晚上十点以后休息。总之,只要儿子看到的我,都是“学习”的样子。久而久之,家就有了读书的氛围,儿子也就不再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了。

在此期间,为了唤醒儿子的自信,我曾坚持近两年时间为其写观察日记《儿子,每天都发光的太阳》。每天晚上,儿子睡着后,我就在灯下,努力回忆儿子今天表现出来的优点,简单整理成文,然后放在儿子的枕头边儿。第二天,儿子醒来时,第一件事就是摸这个笔记本,充满期待地翻看,然后美滋滋地起床。就这样,美好的一天开始了。为了能让我有内容写,儿子都会在新的一天里不断地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日复一日,儿子的“优点”渐渐地多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优点”也由开始时的有意表现变成了一种习惯,最终就像长在儿子身上一样牢固。当孩子的优点足够多的时候,他的缺点就变得越来越少,最后就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三点:首先,孩子一天比一天自信;第二,亲子关系变得和谐,家庭变得幸福;第三,孩子各方面都会大有长进,更懂事,更感恩,更好学,更优秀。当然,每天的观察日记我除了写儿子的“优点”外,还会写一些引导性的话语,还会表达对孩子的歉疚,感谢,祝福,希望……

就是从那时起,儿子才逐渐有所进步的。所以,我坚信一句话:要想改变孩子,必先改变父母。

为了让儿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个暑假,我巧妙地利用QQ上面的“说说”功能去引导他。

那是放假的第一天,儿子帮我剥毛豆,突发奇想地从中有了自己的感悟,他就很兴奋地发表了一篇简短的“说说”,然后欣喜地告诉我:“妈妈,你看看我的说说吧。好多好友都点赞呢!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关注我,说明我写得还不错!”儿子自我陶醉了一番。我就上去看了,不仅点赞,还写了句评语“儿子真长大了!”我又动员他爸爸也写点评。没想到,儿子很受鼓舞。接下来的几天都发表“说说”。我也都及时点赞,及时点评,无非就是给一些真诚的赞美,适时地引导:从写作,到做事,到做人,等等。

一段时间过后,儿子出现些许松懈。我觉得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就主动邀请他的老师、叔叔、阿姨(对他了解的,家中有孩子跟他同龄的),还有他比较仰慕的优秀的大哥哥大姐姐等,加他为好友,去看他的“说说”,然后点赞和点评。当然,邀请,我也是有所思考的:为了不让儿子有压力,还能产生自豪感,我先请那些孩子和他已经是好友的叔叔阿姨,叮嘱他们在加儿子时,就说:“听说你坚持写说说,很厉害,我想看看,让我家孩子以你为榜样,跟你学习学习。”然后,再邀请那些儿子喜欢的叔叔阿姨,陆续加儿子,并让他们说通过谁谁妈妈介绍的(就是前一批加儿子的那些大人),想来看看。

于是,儿子就非常欢迎这些“慕名而来”的“好友”的添加,并及时地骄傲地向我汇报:“今天,朱阿姨加我啦!”“今天,马阿姨加我啦!”“今天,任阿姨加我啦!”

这样,他每天发表“说说”,都有好多人点赞和点评,而且都是赞美、鼓励、引导的语言……他每天也都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为了能给大家一个惊喜,儿子每天都留心观察生活: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面,一个感

悟……都会成为儿子“说说”的

内容;每篇“说说”,他都会用心地“遣词造句”;一个词,有时都会琢磨半天。

整整一个暑假,他从来没有落下过一天!其中有一次,因为事情耽搁,第二天,他又补写了一篇。虽然他写的文字有长有短,在我们看来,谈不上什么有价值有意义,但是对孩子来说,收获是巨大的:他明白了写作就是表達自己的思想,一点儿也不神秘。用他自己的话说:原来写日记这么简单,什么都可以写;更可贵的是,他养成了观察生活、反思自己、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在大家的好评如潮中,儿子收获了自信,思想也得到了提升;另外,他在写“说说”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经研究发现搜狗输入法有一个直接对着说话就可以上传文字的功能,这让他节省了不少时间,也很有成就感……开学以后,虽然作业有点多,他也没丢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他总要写上几句才肯睡觉。

为了培养儿子的吃苦精神,让他相信自己的体内天生就有吃苦的基因,我用一个暑假的时间,为儿子写了近5万字的《我的童年时代》,把我童年生活的年代,遭遇的坎坷,以及如何战胜重重困难等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完全呈献给了儿子。儿子一

遍遍阅读,一遍遍感慨。在他

看来,难以想象的生活妈都能战

胜,自己也一定可以。

我希望儿子具备最优秀的品质——“坚持”。生活中,我们还利用礼拜天、节假日带儿子骑行、爬山、游泳、徒步远行。尤其是那次,他和爸爸徒步行走近50公里回老家。从早晨一直走到天黑。途中,儿子的双脚都磨出了旺仔小馒头大小的血泡,也没有拦下从身边飞驰而过的一班又一班公交车。这让他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为此他写出了好几篇优秀的作文。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受书的启发。因此,我深深地迷上了家庭教育的相关书籍。这些书拯救了我——一个愚昧的母亲;也拯救了我的儿子,一个因为母亲教育不当而险些迷路的孩子。

我是一位母亲,也是一名教师,这样的双重身份,让我在关于孩子的成长以及父母的成长方面,迫不及待地想对所有父母说些什么。

2010年3月,新安小学在孙先锋校长的领导和号召下,组建了“家庭教育专业研究小组”,我在钦佩领导高瞻远瞩的同时,不假思索地加入,并主动担任小组长。我创建了2000名用户的“新小家庭教育工作室”QQ群,坚持每周给群里父母上一次培训课;我给全校父母分年级量身定制主题讲座12场,推荐必读家教书目24本;我为父母们设计专门的读书学习笔记,制作《新父母成绩单》,编写《给新父母的35条建议》。我精选自己给家长讲课和讲座的26篇讲稿,集结为12万多字的校本教材《父母课堂》;又面向全校家长和教师征集教子案例近千篇,经过几轮筛选,最终精选90篇出版第二本校本教材《智慧教子》。2014年,我们的小组成功地升级为新沂市家庭教育研究所,同年年底,我们的家长学校被江苏省评为“示范家长学校”,我们参加的教育部关工委总课题《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研究》也破格升级为重点课题。相关做法分别在省教育厅关工委“关工动态”以及《江苏关工》(2014年第12期)刊载。本人撰写的教子案例《一个暑假让儿子爱上写作》《用放大镜寻找儿子的优点》也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家教周刊上。本人也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聘请为讲座专家。一些做法也得到了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等专家的认可和赞誉。

“任何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因在家庭,根在父母。”

我竭尽全力去做母亲,这是我的家族事业;我倾其所有去

引领新父母成长,这是我毕生的

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安小学)

猜你喜欢
优点阿姨儿子
我的“话痨”阿姨
《如此优点》
我的优点是什么(上)
我的优点是什么(下)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