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与聋生有效沟通的桥梁

2017-03-21 23:17孟春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聋生书信习作

孟春芳

一、问题的提出

【鏡头——假期作业】

国庆前夕的班会课上,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常熟市五星3区2幢204室,学生们忙碌地记着,这是我布置的假期作业——写信。虽然反复和同学们说,可以做卡片,也可以画信,或是随便写几句就行了,可心中还是有几许担忧:这群本不会表达的聋学生会写信吗?会给我寄来怎样的内容呢?

【思考】习作,是聋生与外界沟通的良好工具,但一段时间的聋校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感到学生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实在需要大大提升,他们的文章结构不完整、语序颠倒、词不达意,而且缺乏习作兴趣、语言单调乏味、内容简单空洞。怎样提高聋生的习作水平,让习作真正成为聋生与外界沟通的良好工具,我苦苦思索着,也在努力实践着。和同学们通信,这是我的一次有益尝试。

二、实践与研究

1.书信,打开聋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镜头——让每个学生都阳光灿烂】

节日里,收到的第一封信是祎的。不错,满满的两页,还未看信,底下醒目的红色笑脸,已引起了我的注意,笑容顿时浮上我的脸庞,眼前仿佛又出现祎同学那乌黑晶亮、充满好奇的双眸。“老师,我有一些烦心的事……”看着信上祎的倾诉,我跟着皱起了眉。是啊,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有人可以沟通,我知道,在这个懂事的、早熟的女孩心里,已经品尝到了寂寞的滋味。“老师,就因为我耳朵不好吗?我总感到别人看不起我,想欺负我。我不想和他们玩,也不想上街,或是去亲戚家,我就想一个人呆在家里……”读到这里,我感到心里泛起一阵难言的酸楚。孩子,你明白吗,世界就是这样,饱含爱心、关心弱者,这是社会舆论的方向,但这不能说明在你的周围,就没有欺负、就没有丑恶。你应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但不能把自己困在小天地里,要学会接受事实,学会和命运抗争,走出阴影,消除沟通障碍。在给神写回信的时候,我留下了QQ号,我要和她进一步沟通,要她感受到我的关心。第二天晚上,我打开QQ的时候,看到了神的留言,她的名字成了灿烂阳光。

【思考】聋生由于身体缺陷,对别人总是怀有防备心理,敏感而多疑。在平时的交流中,他们喜欢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常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书信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让聋生愿意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聋生生活在学校、家庭这简单的两点一线之间,很少走进社会,感受社会的多彩。在偶然的涉足社会、感受不公时,难免会产生祎的这种困惑。书信,让我有了一个与他们倾谈的机会,就像钥匙一样,开启着聋生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敞开心扉,坦诚直言,同时也接受着我的关爱,在不知不觉中心灵相通。

2.书信,提高聋生写作能力的桥梁。

【镜头——让每个学生都热爱阅读】

5号傍晚,我正忙着整理衣物,楼下传来女儿稚嫩的童音:“妈妈,妈妈!是那位最爱看书的怡姐姐来信了!”怡果然在信中告诉我,又看了哪些好看的书,还说看书着迷了,被邻居家的狗咬伤的事,幸好及时打了针,虚惊一场。怡的信不长,二、三百字,但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描写生动,我禁不住反复看了三遍。当看到“那只黑狗用鼻子嗅我的脸,我猛一回头,大叫一声,撒腿就跑”的时候,怡那惊恐狼狈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记得怡刚到我们班的时候,常常喜欢托着腮沉思,很长时间在发呆,下课如此,上课也如此。我就把她拉到办公室,在我临时接电话的空隙,突然发现她双眼紧盯着放在桌上的一本《儿童文学》杂志,伸出手翻看着。我放下电话,把想和她谈话的内容抛之脑后,随手从书橱里找出几本《儿童文学》杂志,递给她说道:“拿去,下星期还我。”怡惊讶地看着我,当看到我微笑点头的样子,怡的大眼睛里闪烁着惊喜之情,连声说:“谢谢!谢谢老师!”周一一上班,我就发现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儿童文学》杂志,还有怡写得整整齐齐的作业。真是个爱看书的女孩,这是以后我对怡最多的评价,以至于我的女儿都知道了,因为每年暑假或是寒假,我总能收到怡的来信。

【思考】知识的积累离不开阅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怎样让聋生喜欢阅读?我尝试着在书信中向他们推荐书籍、介绍名著,引导阅读。确实,怡的习作水平在一次次的通信中慢慢提高,也在我的一次次推荐下,开始爱上了读书。我试着把教育怡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要求全班同学每个星期阅读一本书,用书信的形式和我交流读书心得。同学们从开始的拒绝,到慢慢接受,到抢着借书,寄给我的信也越来越多,我知道,他们渐渐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用书信来表达。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与通信,同学们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书信,引导聋生沟通社会的途径。

【镜头——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交往】

“妈妈,妈妈,还有一封健哥哥的信!”女儿跑得满头大汗,小手举得高高的。我顺口说:“你来读给我听,好吗?”“好!”女儿一边干脆地回答着,一边开始拆信。“孟老师,您好,先祝您国庆节快乐!”女儿歪着头,读得津津有味,“妈妈带妹妹去街上了,买了很多东西,但就是不带我去。我也想去,想有个朋友,可是……”女儿的声音越来越低,我忍不住回头看她。“我来做他的朋友,我给他写信!”女儿小脸涨得红红的,一边说,一边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没想到7号晚上,我竟然接到了健妈妈的电话,说健要和我女儿通电话。我一边疑惑着,一边把电话递给了女儿。没想到健利用他残余的听力和比较清晰的发音,在妈妈的帮助下,竟然和我女儿打了十几分钟的电话,听着他们在电话里一边说,一边笑的声音,我的顾虑全消了。女儿还邀请健参加他们班的同学聚会呢,健一口答应,看来,星期天的聚会又有新成员了。

【思考】社会交往是人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聋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员,更应该学会社会交往之道,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聋生失去了利用听觉了解社会生活的途径,生活范围狭小,社会适应能力差,害怕与人交往,甚至连简单的购物也需要大人的帮助。不少聋生的父母怀着内疚的心理,包揽着孩子们的生活,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阻碍着他们与外界社会的正常交往。如何有效地培养聋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直是广大特殊教育者思索的问题。融入社会,用书信的形式和正常孩子沟通交流,这是提升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后来我女儿与健的通信和交往中,我将他们的活动进行了延伸,让我们班全体同学和我女儿的班级结成友谊中队,以书信为纽带,沟通交流、传递信息,有效地促进了聋生与正常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

三、总结与思考

当假期结束,我又站到讲台上课的时候,我发现,讲桌上放着几封未寄出的信,原来,没收到的信在这里。我请同学上来谈谈感受,一下子引出了学生们滔滔不绝的话题:购物、游玩、做家务、参加同学聚会……在课后,同学们交来的习作草稿中,竟有好几位同学都写成了书信形式。我和聋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鸿雁传书,明显感到他们写的习作长了,句子通顺了不少,内容也开始丰富了。我还把这种形式进行了拓展——聋生之间互通书信,聋生与家长互通书信,聋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互通书信……

应该说,书信成了我们与聋生有效沟通的桥梁,不但提高了聋生的习作水平,让师生之间、聋生之间走得更近,还扩大了他们的生活圈,培养了其社会交往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如何保持活动的长效性,如何制定适合每个聋生发展的计划,如何组织经费、做好联系工作等等。这将是我今后继续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聋生书信习作
打分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共 筑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别有用心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