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楚辞取名法探析

2017-03-21 15:34谢葵
关键词:楚辞屈原

谢葵

(荆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 荆州 434000)

中国人楚辞取名法探析

谢葵

(荆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湖北 荆州 434000)

中国人取名自古有“女《诗经》,男《楚辞》”之说。楚辞取名法,源自后人对屈原的景仰及对《楚辞》的热爱。其始于三国时期,盛于近现代。其法主要有袭用屈原名字、截取《楚辞》字词、化用《楚辞》意象等几种方式。

中国人;楚辞;取名

中国人以《诗经》《楚辞》为取名来源由来已久,且近代有愈来愈流行的趋势,因此有“男从《楚辞》,女从《诗经》”之说。关于《楚辞》对中国人取名的影响,似未有专论及此。笔者不揣浅陋,略作钩辑,以此就教于方家。本文所叙人名包括名、字、号,所引人名均来自《中国历代人名词典》(增订本),同一取名法罗列之例证,略以人物所处时代先后为序,仅就其名之来源与构成进行分析,不涉及人物评价。

一、楚辞取名法探源

王逸曰:“班孟坚云:始楚贤臣屈原被馋流放,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1](P2)出于个人偏好和政教需要,汉武帝凭藉皇权,以诏令倡导和政策扶持的手段,推动了《楚辞》学习、传播与研究的繁荣。从此,《楚辞》即广为流传。在西汉时期,楚辞取名法已初现端倪。汉代人名中有大量反映长寿、长生观念的用语,而且其时代集中在西汉武昭宣三朝。据统计,仅“名延年者26人,其中25为西汉,一人东汉”[2]。其中最著名者有二人:李延年,中山(今河北定县)人,武帝时,在乐府中任协律都尉;严延年(?-前58年),字次卿,东海郡下邳县(今江苏邳州)人。早有学者论证过《楚辞》与道教之关系,道教的确曾在古代楚地盛行,以延年为名,显然受到神仙信仰的影响。《楚辞》既与道教关系密切,且《天问》里有“延年不死,寿何所止”之句,因此,虽难以断定延年之名出自《楚辞》,亦不可排除这些人名与《楚辞》之关系。

东汉以降,以《楚辞》为元素取名者更多。这集中体现在以玉为名的众多名人名字之中。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屈原是最早在诗赋中描写玉的中国诗人。其《九章·怀沙》有云:“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其《远游》有云:“吸飞泉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瑾瑜,始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琬琰,始见于《书经·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汉末至三国两晋时期,以琬琰瑾瑜取名的有以下名人。黄琬(141年—192年),字子琰,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人,东汉中后期名臣,太尉黄琼之孙,尚书令黄香曾孙。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是继诸葛亮之后又一蜀汉名臣,以其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蔡文姬(约177-?),名琰,原字昭姬,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文学家蔡邕之女。其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就是仿《离骚》之作。蔡文姬之名是否出自《楚辞》,尚无直接史料佐证,但其作品受《楚辞》影响,则是无可辩驳的。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微舒城)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将领、战略家。诸葛瑾(174-241),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代帝王取名也钟情于《楚辞》。魏少帝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为魏明帝曹叡的养子。254年,司马师将其废为齐王。其名出自《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名与字意义相近,是古人取字时普遍遵循的原则。它主要利用训诂学中同义互训原理来依名取字。上举数例皆名与字互训,如果仅属孤例,尚不足以证明是受《楚辞》影响,但以上数例集中出现在三国时期,并非偶然现象,因此,暂以三国时代为楚辞取名法之始,是有一定依据的。

二、中国人取名钟情于《楚辞》的原因

虽说名字只是个体的识别符号,但中国人取名时历来都十分审慎,力求赋予名字以丰富的含义,或寓志,或抒怀,或纪实,以此寄托其对未来的期望和为人的思想境界,以及个人的抱负和行藏。中国文人更注重于取名时用字的渊源、寓意和典故。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而以《楚辞》作为取名的灵感来源,大致有如下原因。

屈原人格魅力的感召。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无不为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高洁的人品所折服。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国人强大的精神动力。他高洁自爱的人格魅力,成为后人效法的楷模。在近代民族精神复兴的大讨论中,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铸造国魂的要素在于“爱国心”与“自爱心”。由此可见,以《楚辞》典故取名,不仅是对屈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屈原精神的诠释、传承与弘扬。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屈原往往是士人精神与人格的楷模。近代中国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因此使用楚辞取名者以近现代人居多。这与《楚辞》忧国忧民的情怀是契合的。

《楚辞》自身文学魅力的影响。“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3](P1307)《楚辞》“逸响伟辞,卓绝一世”[4](P370),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精神,是深厚博大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4](P370)。《楚辞》代表作家屈原以其高洁的人格、丰沛的激情、奇丽的想象,光耀千古,泽被百世。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5](P4663)以《楚辞》用典取名,也来自其作品本身的文学魅力。

楚辞取名法是中国人“以德命为义”的具体表现。《左传》载,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日,桓公的太子出世。桓公问其大夫申儒,应该怎样起名。申儒便陈述了起名的五种方法和六条规矩:“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这些取名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1](P2)这又为中国人取名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楚辞取名法的几种主要方式

直接沿用屈原的名、字。见贤思齐,仰慕先哲的取名法由来已久,如西汉的贡禹、赵尧、陈汤、周昌之名,即为此类。直接袭用屈原名字的有二人。刘仁轨(601年—685年),字正则,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抗日名将。叶适(1150年—1223年),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这种取名法还出现在虚构人物中,如张贤亮《灵与肉》的主人公名叫许灵均。他被打成右派,在农场改造,遭受了二十多年的磨难。后来其父亲从国外回来,要带他出国。他毅然选择留在农村,继续为祖国发展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与《九章·哀郢》中“狐死首丘”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截取《楚辞》中的字词为名、字、号,再冠以姓。此类名字较多,甚至有同名者,现仅举著名人物为例。严羽(1198-1241),号沧浪逋客,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其诗集名《沧浪先生吟卷》,《沧浪诗话》则附于诗集之后。其名出自屈原的《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苏舜钦(1008—1048)在苏州筑亭取名沧浪,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千年以来,其园址未变,是考察中国园林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物和佐证。重阳,其名出自《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王重阳(1113-1170),道教全真派创始人。辛楣,其名出自《湘夫人》:“桂栋兮兰燎,辛夷楣兮药房。”清代史学家钱大昕(1728年—1804年),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江苏嘉定人(今上海嘉定)。忠信,其名出自“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吴忠信(1884-1959年),安徽合肥人,曾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新疆省政府主席、总统府秘书长。独清,其名出自《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创造社早期诗人王独清。信芳,其名出自《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望舒,其名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宜修,其名出自《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如明代有女作家名沈宜修。自清,其名出自《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如现代作家朱自清。嘉树,其名出自《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如宋氏三姊妹的父亲宋嘉树。秉德,其名出自《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如周秉德,周恩来侄女、沈钧儒的长孙媳。怀瑾,其名出自《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如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年—2012年)。若木,其名出自《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夫人于若木。纫兰,著名学者费孝通的母亲名叫杨纫兰。其名出自《离骚》“纫秋兰以为佩”。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名也有很多采用楚辞取名法,现举二例。琼枝,其名出自《离骚》:“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沈琼枝这个具有妇女个性解放意识的形象。钱钟书小说《围城》中赵辛楣和唐晓芙的名字,均出自《楚辞》。《九歌·湘夫人》云:“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九歌·湘君》云:“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芙蓉、薜荔一在陆上,一在水中。依此典故,方鸿渐与唐晓芙命当无缘,在小说中最后二人也分手了。

姓、名、字蝉联,皆出自《楚辞》。胡绳(1918-2000),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其名出自《离骚》:“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余上沅(1897-1970),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其名出自《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杜蘅,字芳洲,清代画家,番禺(今广州)人,工人物写生。其名出自《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广东番禺人。名字出自《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朱湘(1904-1933),字子沅,现代著名诗人。其名、字出自《湘君》:“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化用《楚辞》原意构成名字。以嘉锡为名的就有两位现代著名学者,即文献目录学家余嘉锡和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嘉锡之名源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此名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景仰,又与父为子取名的情境相契合,而且以姓连名成意,是以典故词语取名之上品。沈兹九(1898—1989),中国妇女解放事业的先驱者,原《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胡愈之夫人。其名出自《离骚》:“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苏灵扬,周扬夫人,曾任北京师大女子附中校长。其名出自《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冯沅君,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恭兰。其名出自《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径以《楚辞》篇章为名、字、号。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室名九歌草堂、怀沙亭等。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湖南常德市桃源人。赵九章(1907—1968),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开封,中科院院士,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九歌》《怀沙》《渔父》《九章》均《楚辞》名篇。

综上所述,楚辞取名法是中国人取名的一种常见方式。其始于三国,盛于近现代。以《楚辞》为本源所取之名,都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寄托了取名者或名字主人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杨颉慧.从两汉人名看汉代的神仙信仰[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吕祖谦,等.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6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2016-12-1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093)

谢葵(1971-),男,湖北石首人,主要从事荆州地方历史文献研究。

K28

A

1673-1395 (2017)02-0027-03

猜你喜欢
楚辞屈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李铁环作品
屈原和楚辞
《读屈原〈天问〉之一》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