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2017-03-22 15:55
中国新闻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危机人生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时代主题。

今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第38个年头。这38年来中国经历了飞速的发展历程,其独特之处,举世罕有。中国社会在经历了30多年急行军式的飞奔之后,在成就满满的同时,也出现某种胶着、某种疲态,我们姑且称之为这个社会的“中年危机”吧。

心理学家的系列调查显示:人一生中幸福感高低变化呈U型曲线,44岁左右达到最低点。换句话说,人的一生,早期与末期一般感觉良好,中间过程却充满种种艰难。44岁前后恰是感觉最坏的时候。这段“考验”一般会持续数年,即人们所说的中年危机。研究者调查了80多个国家200万人,发现在不同国家、不同人身上,幸福感随年龄的变化走势惊人相似,均呈现U型曲线。研究者就此曲线指出,人生低谷似乎无可避免。

按理说,中年人、特别是上升时期的中年人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优势群体,既没有青年奋斗初期的焦灼不安、青涩稚嫩,也没有老年人夕阳西下的无奈与沧桑。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这是由人类有限的生命决定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再者,人生有周期,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社会的中年危机与人的中年危机有相似之处。只是不同时期,原因各不相同、路径各异而已。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像一个奔跑的少年,大家在创富的道路上狂奔 ,无暇旁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实施全球化,国际竞争激烈,可谓百舸争流;新世纪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更是风起云涌,在INTERNET上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那么,为什么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会弥漫着一股中年危机气息呢?答曰:社会发展历程使然。

首先,改革到了瓶颈期,任何一个国家当前行遇阻时都需要进行心理调适,以利再战。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中国经济所谓后发优势、人口红利等因素开始衰减,经济发展亟需新动力。第三,社会分配不公,“吃肉骂娘”现象在所难免。

此时社会出现中年危机的征兆尤其值得警惕:无能为力之感,之前追求的所有仿佛没有了当初的意义,整个社会失去往日目标,于是变得犬儒,于是敷衍,于是力不从心。“摸石头过河,石头没有了,干脆不走了”。

中年危机好比一个人在险峰上步步为营,而登上巅峰之后又出现目标失落。此时恰恰是最危险的时刻。试想国家作为一家企业,每一个决策都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乎每一位员工的实际利益,动辄牵动成千上万个家庭。而此时,作为领导者的企业家必须是一个勇者与战士,每一天他们都需要积极带领自己的企业不断开拓与奋斗,然而,其间的压力与内心的挣扎只有个中之人方能深刻体会。领导者需要负重前行,有时甚至需要壮士断腕,而此时社会各界的不满与抱怨是太过平常的现象了。

这个时代如何渡过中年危机?

第一,直面危机,调整心态。整个社会要避免受负面情绪影响,如果有负面情绪也应理性化解,切不可焦躁忧郁。社会领导阶层和中坚力量要在大众眼中树立攻艰克难的信心。

第二,创新驱动,不畏变革。人到中年已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极易不思进取,这时尤其要克服畏难心理。改革者及企业家尤其要在此时成为创新变革的第一主导力量,引导整个社会求变。

第三,自我革命,壮士断腕。事业有成的一大弊端就是当受挫时选择逃避,或进入某种路径依赖,缺少自我切割的勇气。政府官员尤其要敢于向自己开刀、向体制开刀。

我们要看到,中年危机也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是灵魂的拷问者,而他们对于人生的拷问也大多始于40岁左右。鲁迅在38岁时开始新文学的创作,“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陀思妥耶夫斯基45岁创作了《罪与罚》,被誉为“人类灵魂最伟大的审问者”;芥川龙之介这位日本现代文学界开创者,他的《罗生门》《莽丛中》直刺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敢于拷问自己,才能面对困境。我们更应看到,中年危机可以是一次再生机会,从此会开启一个人的第二人生。人如此,社會亦如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寻找最初的激情与梦想,叩问自己是否偏离了最初所追求的价值,回到起点再出发。

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规划新路径,也需要心理调适。只有真正地直面中年危机,才能很好地解决危机,找到下一阶段的目标,整装待发,重新上路。

祝愿中年危机过后,我们仍在路上。

猜你喜欢
危机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独一无二的你
危机来袭/等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