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角下西藏传统建筑的保护研究

2017-03-22 02:40李欣亮赵青
祖国 2017年5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西藏

李欣亮+赵青

摘要:基于当前数字化时代,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西藏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已经成为必然手段。以传承我国民族文化为前提,从数字勘测技术、三维数字修复技术、数字记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四方面,对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西藏传统建筑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对西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 西藏 传统建筑 保护

西藏具有十分丰富、独特的文物资源,尤其是西藏地区的建筑,更是风格迥异。西藏建筑特点来源于该地区传统的文化与历史,并在建筑实践的过程中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运用当地素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藏传统建筑。藏式传统建筑风格与形态极为独特、优美,和雪域高原融为一体,呈现了古朴、粗犷的自然美特点,由此可见西藏地区传统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基于当下数据化网络时代,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统建筑保护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技术,突破了传统工作形式的限制,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对传统建筑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进而实现了西藏地区传统建筑的传承。所以,文章中基于数字化视角下,对数字化技术保护西藏传统建筑的几点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建筑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实现了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文物、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也发挥了重要的意义。西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一直保留至今,虽然之前保存的也十分完好,然而也无法保证经过风吹雨淋后的建筑质量,如果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必然会使其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科学技极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保证传统建筑完好性,同时也可以对其所蕴含的精神意义进行传承。当前我国在数字化传统建筑保护方面已经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例如西藏大昭寺佛像唐卡数据库这一工作,传统建筑是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开展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内容,所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主要趋势。

二、西藏建筑特点

(一)装饰手法极为华丽

西藏传统建筑在装饰方面体现了西藏地区特有的宗教艺术与文化,西藏传统建筑的装饰多用平衡、韵律、对比以及和谐和统一的审美观念与构图规律,从中给蕴含了深厚的艺术造诣,也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西藏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形式与手法主要包含了泥塑、铜雕、石刻以及绘画等元素,室内主要运用雕刻与彩绘的手法,而室外的屋顶部分则多采用挂置经幡、经幢、法轮以及宝伞等体现宗教文化的元,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如意头、松格门框、角云子、铜门环、窗格、窗楣、窗套等,以上种种都是西藏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元素。虽然整体看来西藏传统建筑多呈现粗犷的风格,但是也有璀璨生辉、精雕细琢的一面,更加体现了藏式传统建筑的艺术感。

(二)颜色多样化

西藏传统建筑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其手法十分细腻,色彩的构图多以大色块为主,重点体现了简洁、清爽的效果。一般在颜色的选用上主要以黄、黑、红等为主,不同的颜色与构图均被赋予了西藏地区独有的宗教文化艺术。例如黑色代表驱邪、黄色代表脱俗、红色代表护法等。建筑外墙的色彩主要以白色调为主,例如普通的民居、宫殿等;寺院的外墙则多选黄色与红色两种颜色,体现脱俗、护法之意;一般民居、宫殿以及寺院的窗子多选用黑色,但是在门楣、窗框、门框、窗楣、墙面等部位却运用了不同的多种色彩,在色彩的选择上尽显体细腻、华丽之感。

(三)给人感觉沧桑、古朴

通常我们观察西藏传统建筑,总有一种沉闷之感,第一视觉体验便是古朴、沧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其一在于建筑年代极为久远。例如西藏大昭寺、桑耶寺至今已经千余年,布达拉宫自7世纪至今也已经建成1400余年,由此可见其历史积淀;其二在于修建时取材较为原始,一般土房、石房、木房都是极为普遍的建筑形式,而石头也并非是现如今经过打磨的片石,而是未经雕琢的毛石;地面是被当地称为“阿嘎的土打平”的土地,由此可以想见为何藏式传统建筑多给人已沧桑、古朴之感了。

(四)体现宗教氛围

西藏地区的传统建筑中,从里至外都体现了宗教的氛围,不难发现,西藏传统建筑和宗教思想二者已经合二为一,宗教思想是建筑的灵魂,而建筑则是宗教思想的表达。西藏传统建筑的布局方面,主要彰显了随意性的特色,这也意味着佛陀是无处不在的;而居室内的柱子指代的是人们对于世界中心的崇敬。屋顶处悬挂五色经幡,其含义是人们心中对于宇宙万物所含有的敬仰之情;建筑内墙壁的壁画,也更为确切的表达了西藏人民对于神明的敬仰之情。一般在多层建筑中,经常会设置静谧房间,而这一类房间主要是作为经堂之用,由此也彰显了藏式传统建筑中对于宗教思想的表达。由此可见,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功能,无一不体现了宗教思想,尤其是在佛教圣地西藏,通过建筑的形式对宗教思想进行传达,这也是藏式建筑最为独特的一点。

(五)具有鲜明的风格

西藏传统建筑由立面角度观看,分为有边玛墙、门窗以及看廊和梯三个特殊要点,其中在窗这一因素中,一方面窗套是一个极为特殊的部分,而另外一方面则是窗子的排列。在建筑的整体结构中,窗属于立面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在藏式传统建筑中,窗子的排列极为有趣:其一,窗子的大小并不相同,有大小不一的很多规格,体现了一定的随意性;其二,在墙面上,窗子位置的设置并没有什么规律性,任何位置都有,且不存在同一水平线,这也重点体现了设计的不规划美。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于窗子的大小与位置排列是依據房间实际功能确定的,卧室在采光的要求上比较高,所以窗子也就比较大,但是一些非主要房间的窗子尺寸便比较小。这也着重体现了藏式建筑在风格上的鲜明和不拘一格。

三、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建筑保护中的运用

(一)数字勘测技术

数字勘测技术中包含了多光谱遥感考古技术、卫星遥感考古技术、超光谱遥感技术、航空摄影考古技术等。以航空摄影考古技术为例,这一技术的运用,主要是通过航拍的形式,对传统建筑的破损情况进行了解,设备会将掌握的信息发送至计算机中,有关人员通过观察了解建筑的哪一处存在破损,从而进行维修。这一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传统人力勘测的缺陷进行了优化,减小了工作量,缩小了传统建筑的保护难度,在不破坏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及时对其进行维护,以免出现损坏影响其使用价值。

以故宫古建筑的修复为例,当时故宫在修建时,主要以自然、人工建筑材料为主,但是经过岁月的侵蚀也逐渐褪色,相同的材料在室内和室外所呈现的效果截然不同。所以修复人员只能针对每种材料,结合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分类分析。在修复时故宫已经对彩画、内部装修等文物进行了保护。首先技术人员根据需要保护的文物进行了分类,并进行现状记录;随后,通过实测图与二维图片的形式将被保护文物进行再现,针对出现损坏的部分再次分类,并标注设计图标;之后结合勘察所得结果对损坏原因进行剖析,最终制定合适的保护方案。

(二)三维数字修复技术

三维数字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3D信息技术,对已经出现破损的传统建筑进行修复,其中比较常见的三维数字修复技术包括破碎文物修复与复原技术、3D数字扫描考古技术、三维数字模拟技术等。例如2016年3月份,上海青浦练塘古镇核心保护区的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这时,有关人员便通过照片建模技术将已经被毁的古镇建筑进行复原,利用计算机软件,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进行复原,并通过计算机展示已经完成复原的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对传统建筑破损状况进行模拟,进而开展修复工作。

(三)数字记录技术

数字记录有二维数字化记录、三维数字化记录两种形式,其中二维记录技术一般运用于平面的古书、壁画的修复。在进行修复时主要使用数字化摄影技术的形式,通过数码相机、等2D扫描设备,对古书进行信息化储存。而三维记录技术则是针对一些立体的建筑、雕塑等。一般在使用时,多采用测量、计算机视觉以及三维扫描系统几种常见的形式。其中三维扫描系统在运用时,主要分为数据的采集与处理两部分,运用手持式、机载、地面等不同形式的激光扫描仪,对需要修复的建筑进行数据采集,再利用計算机将数据整理后通过三维效果的形式展示出来,从而获知建筑破损之处。例如内蒙古地区对元上都遗址进行复原时,便采用了这一技术,技术人员运用测绘设备进行了元上都宫殿重要殿阁——穆清阁的全方位立体扫描,将扫描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之后,结合当下遗址考古发掘实际情况,通过三维模型的形式将穆清阁完整的再现。三维扫描技术在元上都遗址测绘中得以运用,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将元上都遗址情况进行准确地记录,之后利用相关数字化技术可以完成数字化博物馆的施工,这也体现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性,通过3D技术便可以观看古代建筑。

(四)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因为这一技术中涉及到了诸多信息处理形式,例如多媒体、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传感器、并行处理等。该技术的运用中,是通过计算机形成虚拟的环境,同时连接多种专用设备,生成直观的三维立体化建筑模型,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这一模型的观察,通过和环境的直接交流,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获得真实的感知。随后在生成的建筑虚拟环境中,可以真实的了解到传统建筑环境实际情况,生成虚拟环境,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共享,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观看到西藏传统建筑的风采,从而开展西藏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

四、结语

经过分析可知,基于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数字化技术不仅可以运用于教学、生产等领域,也可以将其运用于传统建筑、文物的保护。文章中针对数字化视角下西藏传统建筑的保护,从数字勘测技术、三维数字修复技术、数字记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并通过文章的分析了解到,运用数字化技术是保证西藏传统文化不受侵蚀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其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邓传力,蒙乃庆,贾彬.西藏传统建筑的营建和材料调查分析[J].兰台世界,2016,(22).

[2]康渊,靳亦冰,李钰.青藏高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青海省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6,(06).

[3]赵毅,黄林.西藏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与创意文化产品生成——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6,(12).

[4]赵亮,单彦名,何小娥.基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意识思考——以西藏林芝地区错高村保护与发展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7).

(作者简介:[1]李欣亮,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民族文化保护研究;[2]赵青,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光信息处理与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民族文化保护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保护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一个人的西藏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