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札记

2017-03-23 23:49王泉根
粤海风 2017年1期
关键词:吴宓完美主义文采

王泉根

中国古代“文学”之内涵

古人的“文学”所指,显然不同于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古之“文学”由“文”与“学”两义组成。

文——与“言”对应。古代写作的条件十分艰难,或刻于石,或刻于龟、甲,或刻于竹简,或书于帛,当能书于纸张,已是很进步很奢侈了。因而古人自然惜墨如金,十分强调“书写”的文字,强调文必有采——富于文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此“文”是对应于言——平时日常说话的口头语言而言,口语可以大白话,滔滔不绝,但书之于器(石、龟、筒、帛、纸)必须简精,而且必须深具文采,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包容、反映尽可能多的内涵、思想、心绪、情感。文与言由此分家,文必具采,如同织绵,因而文章又叫“文绵”。

学——是指学养,内涵,指写作者的修养,高人一等,非凡俗之辈,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故,古之“文学”,连起来理解就是:富于文采,深具学养——凡能写出富于文采的人,必是深具学养的人。因而,古代富于文采的随笔、奏章、书信、序跋、策论……都被视作“文学”。

文学有什么用?

文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凝聚起历史与现实、上代与下代、人生与人性、社会与民族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

虽然我们知道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篇诗歌的力量没有这么伟大,但是,当无数的微小力量叠加在一起时,文学的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它会引导一个时代的正气,凝聚一个民族的意志,升华一代人的精神。

反之,当无数充斥着泡沫、垃圾、丑恶的所谓“文学作品”叠加在一起,这个民族,这代人,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庸俗、变态、混乱、恶臭……

文学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精气神,一种能促使人类向上向善向美的精气神。

文气

文以气为主,气贯而文舒,文舒而笔畅,笔畅而势健。

曹子建一赋而功成

今闭门读书。又读建安文学“三曹”之曹植的《洛神赋》。曹子建独占天下八斗之才的声誉,多因《洛神赋》之斐然文采。子建以“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皓皓”之绝妙好辞,写尽洛神之美,抒发一已“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的郁结与惆怅。此篇之主题既非“感甄”,亦非“寄心君王”,而是写出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之人生“求不得”之苦,此乃佛陀“苦谛”之精髓也。香草美人,或是现实中之所梦所思所寄之真美人,或是臆想中之理想、目标、追寻之“美物”,但一无例外,均是“求不得”——上下求索,转辗反侧,“令我忘餐”,然终难获。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之海底公主,愿抛弃海底300年之寿命而追求成为人间之人,最终也是“求不得”。《洛神赋》使人一咏三叹,也是因此而起。

“三曹”父子在建安文学中是代表中之代表,除诗赋写得好,同时又有自己的文学主张——强调文采。曹丕《典论.论文》中之“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前录序》云:“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皜皜,与雅颂争流可也”。这是何等高格调“高大上”的艺术追求。正因有如此之文学观、文采观,曹子建笔下才能字字珠玑,刻画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维纳斯”之美丽形象: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若流风之迴雪。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曹子建几乎是调动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美好词汇,将情感将梦想将追求将愿景全部集中在洛神身上。对女性之美如此之刻划,从形体到举止,从外貌到内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曹子建是第一人,《洛神赋》是第一篇。曹子建凭此之赋,足以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撼动之地位。

儒学史韵语

晚备课。《中国文化概论》已讲至儒学的发展演变,拟分六段述之:先秦为原生儒学时期;两汉为儒学经学化时期;魏晋为玄学化时期;宋明为理学化时期;明末清初后儒学之衰落;“五四”后之现代新儒家。为便于学生记忆,编了以下一段韵文:

原生儒学,孔子奠定。授徒三千,编书六经。

后传数派,大哉孟荀。性善性恶,观点两分。

汉纳董言,儒术独尊。读经成风,两经相争。

援道入儒,玄谈魏晋。率性贵无,得意忘形。

唐立道统,与释抗衡。韩愈原道,儒业再兴。

宋明理学,周张始成。三教圆融,天理为本。

理分三派,张载主气,程朱主理,陆王主心。

明清以降,西风频仍。儒学式微,新学日盛。

五四新潮,主义纷争。只手批孔,花果飘零。

从西从东,两难并存。新儒继起,特立独行。

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生命文化

晚6:00自行车到校,在教研室为硕、博士生上课,涉及生命观的问题,给诸生特别讲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生命文化”:

1、追问生命的前生(来源):寻根问祖报本,重视一已生命之来源,故中国的史学特别发达(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又重孝,即重视赋予一已生命之父母;因而爱惜已身,重生。

2、强调生命的今世:经世致用,内圣外王,“不知生,焉知死”,在今生今世中实现一己之生命价值意义。故中国文化强调现实人生,脚踏实地,不尚空谈,做好今世的事。

3、注重生命的延传:士追求“三不朽”,民众讲究“传种接代”。敬重父母所授之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爱自己即是爱父母。

完美主义的失败

完美主义者最有可能成为失败主义者。

完美主义太理想化,因而也太天真,总以为这世界上能够而且应当实现理想中的人和事,对爱情、对事业、对专业、对目标、对职位、对价值,一切都设定最高标尺,以理想的最大化作为奋斗方向。殊不知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完善、不平等、不均衡、不圆满的,因而目标越高,奢望越大,最终也就失落越多,痛苦越深。

完美主义者太相信自己的力量,总是充满自信,满怀壮志豪情,所谓人定胜天,欲上青天揽明月,天上的月亮也能摘下来。殊不知人的精力有限,只有失才能有所得,欲得全反而必遭缺。什么都想圆满周全,结果什么都是竹篮打水,一个人同时追赶两只兔子,结果一只都追不上。

完美主义者总是事必躬亲,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因而人家做事总觉得不放心,不称心,不满意。如此一来必然忙碌,大事小事细碎事,事事关心,白天晚上节假日,天天忙碌。这是完美主义的必然生活姿态。殊不知,世无完人,事无完事,人生有涯,岂能事事躬亲,样样如意。

完美主义的精神与境界是值得尊敬、崇敬的,但不能效法,因为完美主义弄不好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太理想化,目标定得太高,反而会影响人和事的进展。

吴宓与学衡派是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完美主义者。他们既要“昌明国粹”,又要“融化新知”,而结果遭到两头夹击。吴宓一生都在为“殉道殉情殉学术”而痛苦,不但对道的追求理想化,对情的追求也是如此。吴宓的精神虽然使人崇敬,但其最后的效益却不得不使人遗憾与叹息——“好梦难圆成碎影,慰情无计剩劳歌”(吴宓诗)。

吴宓从中青年起就发愿要完成三本传世之书的著述:一、诗集,二、长篇自传体小说《新旧因緣》,三、哲学笔记《人生要义》。但最终也只完成了诗集,原因依然是太完美主义。吴宓中年时在西南联大完成的用英文写的《世界文学史大纲》、《欧洲文学史大纲》、《文学与人生》三书,也因不断修订而未能及时出版,最后遭际世事变迁,人生变故,连这三部书稿的下落也查无觅处,实在可惜之至。倘若当年吴宓不追求100%的圆满,此三书即使以60~70%的大半圆满度出版,对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也将是一独特之贡献。

猜你喜欢
吴宓完美主义文采
完美是个坑
翻译家的文采观
翻译家的文采观
玩笑话也需谨慎对待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完美主义的内涵和分类
完美主义害死人
吴宓与钱钟书
吴宓和毛彦文的红尘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