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蚕桑产业为支撑推进蚕农脱贫致富*

2017-03-23 10:47蒋贵兵叶冠兰
蚕学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蚕农蚕业蚕桑

蒋贵兵 叶冠兰

(1.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2.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 400061)

以蚕桑产业为支撑推进蚕农脱贫致富*

蒋贵兵1叶冠兰2

(1.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重庆 400020;2.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 400061)

蚕业是重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传统优势产业,历来受到各级党政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重庆蚕业将更好地发挥作用,推进蚕农脱贫致富。

1 重庆蚕业在扶贫攻坚中取得的主要实效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庆市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丝绸产品数量曾创造过历史的辉煌,出口创汇额度占重庆市的1/6,蚕业生产规模居全国第四位。2016年,重庆市有桑面积达5.5万hm2,26个养蚕区县、10.4农户栽桑养蚕,全年发种39.1万张,生产蚕茧1.44万t,蚕农茧款收入4.67 亿元,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收入6.3亿元,总收入10.97亿元。黔江区把蚕业作为产业扶贫第一项目,有效推进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开展,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与助推蚕业生产发展的双赢目标。在全区65个贫困村中有53个村发展蚕业,桑园面积达到1 400余hm2,涉及农户2 121户、7 401人,实现贫困村人均增收924元。云阳县围绕“做优一粒茧、拉长一根丝、开发一株树、盘活一片地、脱贫一方人”的发展理念,养蚕区域已遍布15个乡镇, 9 860余农户,拥有桑园面积近2 401hm2,年养蚕达5万余张,产茧86.9万kg,产桑椹1.6万kg,产值过1亿元。奉节县拥有桑园6 670hm2,盛产期年养蚕20万张,鲜茧7 500t,蚕农收入1.1亿元。市级蚕业科技特派员,赴黔江区、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等地,实行“点对点”、“一对一”的蚕业精准扶贫,2016年重点贫困户发展蚕业实现年3-6万元的经济收入,真正实现蚕业生产助农脱贫致富。

重庆市以蚕桑产业为抓手,全力助推扶贫攻坚,实现了五大突破:一是蚕业发展由抓少数贫困户的重点扩展为抓贫困村整体化,实现了由“点”到“片”的重大突破;二是规划布局由局部区域扩大为覆盖全市贫困地区,实现了由“线”到“面”的重大突破;三是发展档次由零星分散蚕农户提升为规模百担社、千担村的量级,实现了由“小”到“大”的重大突破;四是经营机制由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过渡为由龙头企业带动,公司+基地+农户,实现了由“断”到“联”的重大突破;五是资金投入由分片转变为集中“拼盘打捆”,实现了由“分”到“合”的重大突破。

2 重庆蚕业在脱贫致富中的机遇优势

2.1 政策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蚕桑产业绘制了一张明晰的发展蓝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蚕桑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全社会整体脱贫,蚕桑将成为落后贫困地方农村的首选产业。重庆市是全国优质蚕茧基地之一,渝东南还处于相对贫困地区。这些都将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2 自然优势

重庆市广大地区的日照、气温、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均宜蚕宜桑,土地资源丰富,蚕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高山气候,立体气候明显,是重庆市贫困户、贫困村镇相对集中的区域,有广阔的土地,廉价的劳力和少污染的环境,这部份地区蚕茧单产高、解舒好、上车率佳,深受厂家的欢迎。

2.3 生态优势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规划,重点打造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两个区域均有兼具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重任,且面临大山区、大库区等特点,产业选择难度大,而蚕业生产在具有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修复等特性的同时,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建设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的优势扶贫项目。

2.4 科技优势

西南大学创建完成首个家蚕基因组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带领下,在推动重庆市蚕业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全市有蚕业科技人员3 000余人,重庆市蚕业科究机构从事蚕业实用技术研究,各级蚕业管理技术部门为全市蚕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将有力推动蚕业技术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2.5 市场优势

随着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复苏,外销市场对丝绸产品需求正稳步增长、价格逐步回升;国内消费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中产阶层数量增加,对绿色、环保、健康、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全民经济实力和购买力的增强,对丝绸产品多元化和特色定制产品需求更多;与大纺织、医疗、家居等行业的跨界融合,也拓展了丝绸产品的应用范围和空间。同时,鲜桑果、桑果酒、桑枝食用菌、桑叶茶、蚕蛹食品等蚕业多元化产品开发利用,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已成为蚕业调整结构重要途径。

3 重庆蚕业在脱贫致富中的对策措施

3.1 整合资源力量,推进蚕业机制扶贫

蚕业生产是以种植业为发端,具有种、养、加各个环节,涉及农、工、贸各体系。桑树种植和管理需要林业、蚕体饲养需要农业、蚕业技术需要科技、蚕茧加工需要经委、丝绸出口需要商务、脱贫致富需要扶贫等部门整合资源,协同力量, 增强合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对蚕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坚持在工作措施上“一盘棋”,在规模发展上“一体化”,在产业结构上“一条龙”,在技术推广上“一起抓”,形成蚕业扶贫的工作机制,更加充分地发挥蚕业生产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3.2 加大科技推广,实施蚕业技术扶贫

蚕业生产要求生产条件高,技术处理严,季节性强,同时,贫困地区在家养蚕的多数是老、弱、妇,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对接受蚕业新技术、新成果能力较差,而蚕业技术人员有知识、有技术、懂管理、信息灵。完善区县级推广站、乡镇服务中心、村社蚕桑辅导员三级网络体系。蚕业技术人员转变指导观念、方法和内涵,针对贫困户、村推行技术承包,实行技术责任制,开展技物结合、技劳结合、技资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开展蚕业技术培训、现场示范、技术咨询等活动,利用广播专栏、专题会议、科技赶场、印发资料、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把组装配套的实用蚕业技术实实在在地送到广大贫困蚕农手中,充分发挥蚕业科学技术在脱贫致富中作用,走出一条蚕业技术——蚕农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3.3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蚕业多元扶贫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受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茧丝绸市场行情跌宕起伏,单打一的栽桑养蚕模式面临着挑战,形成单位面积桑园效益不高,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发展思路,调整蚕桑产业结构,推动蚕业多化发展。在种桑、养蚕、结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蚕业资源,变废为宝,变一用为多用,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潜力,提高蚕桑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健康发展。扶持桑园套种套养模式,推广桑枝食用菌、桑叶茶、桑枝药材、桑叶饲料、蚕蛹食用等产品,开发桑果鲜采、桑果酒、桑果膏等系列产品,结合休闲、观光旅游,举办桑果节、蚕桑餐,进一步发挥蚕桑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经济效益。桑树具有固土保水、耐淹、适应性强等特性,加强桑树对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消落带及库岸带区域、矿场塌陷区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功能开发,打造绿色经济,提升生态效益。

3.4 强化典型辐射,发挥蚕业示范扶贫

从培育典型入手,把养蚕大户、重点村社、示范乡镇作为工作的重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种植、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的“四高”要求,建设一批十担户、百担社、千担村、万担镇乡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立蚕业多元化示范园区,形成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树立样板,做出亮点,塑造形象,使成功的经验一边试验示范,一边推广应用,做到成功一点,推广一线,成效一片,带动一方,达到了出经验、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在贫困农户中带动、辐射作用。

3.5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蚕业长效扶贫

龙头企业是蚕业生产经济化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力量,要更好地发挥蚕业生产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必须跳出蚕业抓蚕业,换个方式搞蚕业,依托好、利用好、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采取政策引导、部门鼓励、企业带动、蚕农参与的模式,由企业直接参与到发展之中。引导蚕茧收购加工的龙头企业认识到蚕业生产是他们的第一车间,参与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将生产车间前移,实施以工补农、以贸辅农等形式支持蚕业生产,打破各生产环节利益阻隔,对蚕业生产起到了较为强劲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带动蚕农脱贫致富。

3.6 争取多方投入,增加蚕业输血扶贫

蚕业生产有着植物栽培和变温昆虫规模饲养这两个生产过程,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才能生产出优质的蚕茧,实现蚕农增收。当前,蚕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体系还很薄弱,部分地方呈现“网破、线断、人散”现象;有的地方蚕业生产基地规模较小、档次较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尚未实现,综合效益发挥不够;不少贫困蚕农设施设备简陋,仍存在人蚕、畜蚕混养状况,蚕病时有暴发;头企业“量小体弱”,带动能力还不很强。这些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蚕农的前期生产的投入,完善产业扶贫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各涉蚕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加大蚕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整合国家茧丝绸专项、商贸补贴、农业发展、农综开发、退耕还林、财政扶贫、科研推广等涉蚕各方面政策,积极引导发挥社会资本,强力扶持贫困地区蚕业基础条件改善、设施设备建设、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多元化产品开发、龙头企业培育等,推进贫困地区蚕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形成长效机制,实现以蚕桑产业为支撑,推进蚕农脱贫致富。

4 重庆蚕业在脱贫致富中获得的经验

近年来,重庆市不断丰富和积累了蚕业在扶贫攻坚中更好发挥脱贫致富的一些基本经验,走出一条适合重庆市蚕业扶贫的新路子。

4.1 整合力量,是推进蚕业扶贫的基本前提

茧丝绸是重庆市的传统骨干项目和出口创汇的重点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也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自然优势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产业。为了适应蚕业生产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各市级部门和区县政府、涉蚕机构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职能,整合力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蚕桑产业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发挥主渠道、主力军、主干线的作用,较好地调动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的积极性,实现以蚕业为支撑、蚕农脱贫致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加大投入,是推进蚕业扶贫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们通过国家专项补贴一块,重庆市向拼盘投入一块,区县财政配套一块,龙头企业自筹一块,参与农户拿出一块等渠道落实资金。国家茧丝风险、重庆市商务、重庆市农业、重庆市科委、重庆市扶贫、重庆市退耕还林以及区县部门等发展资金专项用于蚕桑产业扶贫攻坚。这些资金按照“资金服从项目,项目服从区域”的原则进行下拔,直接由相应部门安排到了蚕桑生产上,实行的“打捆使用”,主要用于贫困户、贫困村的育苗栽桑、桑园建设、设施改造、设备添置、物资购买、技术培训等,这些资金对蚕桑产业助推蚕农脱贫致富起到了关键的保障作用。

4.3 团结协作,是推进蚕业扶贫的内在动力

蚕业是以种植业为发端的产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流通贸易业等,产业链条较长,只要“一脉不活”,便会出现“周身不遂”的后果,严重影响整体推进。目前,重庆市蚕业管理由于历史原因,呈现出多种管理体制,重庆市蚕业管理总站归重庆市商务委员会管辖,各区县蚕桑机构有的归农委管辖、有的归林业局管辖、有的归国资委管辖、有的归商务委管辖,虽然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但是,市级各部门,区县各机构,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团结协作,对蚕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增大对蚕业生产的投入,蚕业生产不仅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而且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稳中有升。

4.4 科技兴蚕,是推进蚕业扶贫的根本途径

蚕业生产是种养并举,季节性强,要求生产条件高、技术处理严,必须要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兴蚕战略,不断运用新技术和吸收外地先进的栽桑养蚕经验,紧紧围绕“规模、科技、规范、质量”八字方针做文章。积极主动地为蚕农开展技术服务,通过广播专栏、专题会议、科技赶场、播放录相、发放资料、走村串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桑树栽培、消毒防病、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改善上簇环境和条件等一系列组装配套的栽桑、养蚕、结茧的科学技术,实实在在地送到蚕农手中。强化蚕业技术各个环节,实施科技兴蚕,是推进蚕业扶贫的根本途径。

4.5 示范带动,是推进蚕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蚕业生产是种养殖业并举的产业,其生产的环节和技术是多样和复杂的,存在着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无论是新技术、新品种、还是配套的技术路线、专业化生产的模式,都要通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后,再加之推广应用。目前,由于栽桑养蚕的多数是老人和妇女,他们相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感兴趣的技术和试验示范的成果。近年来,相继创建蚕业示范园区,在调整蚕业生产结构,形成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为一体的现代蚕业生产专业化模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上发挥较大示范带动作用。从培育典型入手,把养蚕专业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作为工作的重点,树立样板,做出亮点,塑造榜样,为推动蚕业扶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蚕业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财富和遗产,是农业农村经济的传统产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政策资金为引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典型示范为辐射、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搭建各种载体,真正把蚕业打造成独树一帜的脱贫致富经典产业,为全市整体脱贫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 22)。

猜你喜欢
蚕农蚕业蚕桑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