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类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7-03-23 10:47张龙琳代方银
蚕学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服装类服装教学模式

孙 胜 张龙琳 代方银,3

(1.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2.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16;3.农业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服装类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孙 胜1,2张龙琳1,2代方银1,2,3

(1.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2.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400716;3.农业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服装类专业的典型特征是应用与交叉,需要将工程技术与艺术创造有机融合。基于学科定位与专业发展历程,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逐步形成了“艺工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服装专业; 艺工结合; 教学模式; 改革; 实践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科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1939年于四川乐山成立的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蚕丝科。经历70多年的学科演进,30余年的院系建设,学院专业设置现涵盖了从原料、纺纱、织造、印染到服装、设计整个大纺织创新产业链的学科结构,形成了层次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艺工结合”的办学特色,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大量的教学成果,并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1 服装类专业的设置与特点

1.1 服装类专业的设置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范畴,该专业的设置经历了一个“由工到艺、艺工融合”的渐进过程。纺织服装学院最早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按工科招生培养,后作为非艺术类本科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培养。随着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和相关要求的出台,过渡到目前由原“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置换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培养。至此,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纺织工程专业、轻化工程专业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学科的本科专业体系,其教育教学覆盖了整个大纺织创新产业链专业知识结构,为“学科交叉、艺工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

1.2 服装类专业的特点

中国服装类专业一般分为设计和工程两个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按艺术类招生,考生需要具备素描、色彩等技能并通过美术专业考试;服装设计与工程为工科专业,招生中文理兼收,对考生是否具有绘画基础没有要求。就教育教学培养规律看:服装与服饰设计是以服装服饰款式造型的视觉效果为主要追求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以服装的材料、结构、工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为培养重点。艺术类的学生注重设计感与艺术唯美,工程类的学生强调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和偏向性。“文理交叉”培养模式的提出和“艺工结合”办学特色的形成,则是基于产业对复合型人才或人才综合能力的实际需求,成为了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和客观要求,决定其具有突出的生命力。

2 服装类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

2.1 构建服装类专业“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设计艺术,着眼于“艺术和技术”的完美融合,需要制作出让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都满意的服装产品。设计最终呈现实物,以市场推广为终极目标。再优秀的设计款式,如果不考虑面料属性、制作工艺、个性化需求等特点,都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不可能成为畅销的商品。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服装设计师和制作者,学校在培养阶段就要让同学们明确“艺工结合”的设计思想,在教学体系的建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就体现“艺工结合”特色,目的是培养出既能展现出艺术素养和设计理念,又具有科学技术与工匠精神的创新服装设计人才。

服装类专业“艺工结合”教学模式,在纺织服装学院几十年的教学探索过程中,经过多次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完整稳定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个性化选修课程与自主创新创业等。服装类专业不仅开设了设计艺术课程:设计概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女装设计、男装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结构设计、服饰配件与设计等,以提高同学们的艺术审美素养,保持其在造型及创意设计方面的固有优势;同时开设了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学、服装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成衣工艺学等课程,不断加强艺术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结合设计制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培养理念中强调“艺术”表现,着重提升设计修养和创新设计意识,同时,坚定保持了学院一贯的“工程”意识,注重培养制作、营销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科专业相互“取长补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结合,从而深化了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与之配套的理论教学、课堂实践、实习实训三位一体的“艺工结合”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 建立了以“工作室”为单元的专业实践体系

包豪斯学院的“作坊”教学,开创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建国初期,中国的工艺美术界也建立了“工厂、工作室、课堂”三结合的“工作室制”。2013年以来,本学院按照服装类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艺工结合”专业特色的建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基于专业及学科定位,本学院自筹经费50万元,将西南大学48教学楼原部分实验室改造为服装专业教师的工作室,并单独成片管理。每位教师根据本科生培养、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不同的实践教学及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兴趣特长等,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学习实践。达到了理论授课与工作室实践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和互补,形成了“以创意设计为基础,以专题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延伸”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作室”开展跨界教学、主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着力推进项目培育,以此丰富“工作室制”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师生5年共获得国家行业协会、教育部教指委以上专业赛事奖项50余项,成功设立完成校企合作项目数十项。

2.3 建立了按产业需求兼顾个体差异的分类分层教学平台

以学校“基于综合、立于专业、归于个性”的人才培养原则,满足各类学生所学专业及个体需求,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构建分类分层教学平台。

学院打破传统的单一按学生成绩高低进行评价的模式,转而根据服装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特质(兴趣、能力、性格等)将其划分为学术研究型和社会应用型等。学院强化复合师资配置,大力组建艺工融合的教学团队,并通过建立职业特质相匹配的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大力推进导师制建设。同时,学院通过应用课程模块化设置、实习实践对象化安排,建立起分类分层教学平台。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向研究性、创新性转变,不断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效率。分类分层教学模式在解决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教学方法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不足等教学难题方面有重要突破。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素质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业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毕业生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3 服装类专业“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3.1 建立“以老带新——融入行业——国际接轨”多维度教学体系

建立“以老带新”制度,组建“老中青”传帮带优势团队,推动理论教学和实践经验分享。每位教师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紧密跟踪产业创新需求,使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多方面做到引领作用。

建立教师、学生海外研修制度,开设“丝路论坛”,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开展暑期夏令营,推进交换生工作;专业教师定期举行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每年均有一批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师生对行业的认知和对动态的把握能力,并强化师生的行业责任感。

3.2 构建“认知——参与——实战——升华”递进式训练模块

构建“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完全符合学校、行业和国家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是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脱节”的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充分体现了服装类专业教学的“认知、体验、探索”的培养过程。

服装专业本科生入校后,一年级开设《认知实习》课程;二年级进入工作室、开设《市场调研》课程;三年级开设《生产实习》课程,并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工作室建设运行和参加专业赛事;四年级开设《毕业实习》课程,着重强化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学生人文情怀、行业精神培育。同时,设立覆盖四个年级全程实践体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了学生主动实践意识。近年来,超过50%的学生参加过国家、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项目,学生创业成果丰硕。

3.3 建设“工作室——校外基地——科研平台”阶梯式支撑

“工作室——校外基地——科研平台”的阶梯式平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学提升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学校、行业、企业的资源集聚,扩大了资源空间,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满足了服装类专业多元化特点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开放教师工作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工作室为基地和组织单元,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开展学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美特斯邦威、红豆集团、睿诚实业等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成立“红豆班”、“夏布工作坊”、“数字化服装技术中心”。与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服装学研究中心(中国轻工纺织产业联盟)开展合作及成果共享。

3.4 发挥“机构——行业——政府”各级竞赛的推动作用

不断加强“机构——行业——政府”各级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凸显“艺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提供“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视野”;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的“校内评价——毕业生跟踪——行业反馈”三位一体评价与反馈机制,推进了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通过竞赛机制的的驱动,学生在将优秀服装设计作品制作成华丽优雅的参赛服装并展示的全过程中,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将“艺工结合”的理念充分地融入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院连续三年代表学校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并举行专场发布会,学院与广东省时尚学生服装研究院联合举办中国服装立体裁剪创意设计大赛,学院与重庆市纺织工业联合会、重庆服装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举办重庆国际时装周大学生服装设计新人奖大赛、重庆市“服装十佳制版师大赛”等,获得了多个高水平比赛奖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扩大了学院和学科的社会影响。

[1] 廖青,范秀娟,周永凯.创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化艺工结合类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67-72.

[2] 吴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为例[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3] 卢新燕,陈东生.论“艺工结合”理论指导下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服装设计方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119-122.

[4] 陈东生,甘应进.艺术工学特色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探析[J].中国大学教育,2010(2):31-34.

[5]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09(8):49-51.

[6] 缪旭红,蒋高明,吴志明.艺工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3):201-203.

[7] 杨建生,张军,殷海华,黄本亮.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实践工作室”构想[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2,(7):151-153.

*资助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3308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DJK2016C020)。

孙 胜(1976-),男,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蚕丝纤维材料。

代方银,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fydai@swu.edu.cn

猜你喜欢
服装类服装教学模式
加速进入金融市场,23家企业成功上市 沪深京三市纺织服装类企业2021年度IPO上市情况及分析
加速进入金融市场,23 家企业成功上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让人心碎的服装
我国2020年1—6月纤维品出口同比增长3.2%
2018年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半数以上收益高于上年度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