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观’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17-03-23 10:20周荣方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记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

【摘要】“‘微、观教学法”是作者在总结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该教学法由记录和讨论两部分组成,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记录日常生活来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微、观教学法”由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学生为主体的制作过程、教师预读学生作品以及课堂讨论、完成二次教学等几个步骤组成。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跃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是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有益有效的尝试。

【关键词】“‘微、观教学法” 记录 讨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5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网络迅猛发展,师生掌握信息的渠道基本平等的教学环境中,更要注意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

如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学模式,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接触信息、分析信息,接受信息,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在高校理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愈加重要。

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针对如今大学生的特点,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创“‘微、观教学法”,收效显著。

一、“‘微、观教学法”的特点

1.微

首先,主客体微小;参与其中的主客体往往是学生本人或者同学、朋友、食堂的大厨、清洁楼道的阿姨等等,观察范围界定为大学生熟悉的高校生活。這个世界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理论的“美”也同样,让学生从细微的角色、身边的生活入手,去发现“美”,进而成就“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形式微小;在“‘微、观教学法”中,要求学生撇开长篇大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以手机、画笔等为素材采集工具,通过网络程序编辑,最终以PPT、视频、图说等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方式成文。

最后,角度微小。即“切口”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从记录身边事开始,“知微见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讲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论,事实上都是学者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理论,并再次用于实践中去。因此,引导学生观察他感兴趣的身边小事,从“小事”中体会到理论所在,让他看到、感到、体会到,才能真正做到理论“入心”,并进而指导实践。

2.观

一方面指观察,即对生活真实的记录;另一方面指观点,即要有自己的观点。在“微、观”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根据生活提炼观点,根据观点选择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后形成的作品,将再次成为课堂教学的客体资料,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综合而言,“‘微、观教学法”即高校大学生把自己校园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产生的想法或问题,通过书写文字、制作图片、录制视频等手段保留下来,作为资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辩论,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在讨论与辩论中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由“记录”与“讨论”两个部分组成。

二、“‘微、观教学法”在课程实践教学应用中的运行模式

1.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尊重教学活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课前准备尤为重要,准备不仅仅指理论知识的储备,还需要了解授课对象的心理状况、生活状况,思想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学生的作品并作出有效指导。

2.制作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

即在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不主动参与制作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导致学生畏首畏尾,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尊重学生才能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理解学生,这样的教学平台才能够实现“因材施教”。

3.认真预读学生作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预读”这个环境在引导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内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非常重要。预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作品内容;其次,对学生作品进行分类、归纳,了解相关主题的相关素材;最后,关注互联网、教材、学术界观点等各方面理论知识点,归纳相关理论,形成教师自己的基本观点。

4.积极引导课堂讨论,课后认真归纳总结,完成二次教学

教师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讲述与讨论适时调整自己的理解方式及表达方式,做到对讨论的有效引导,同时要注意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作业及观点总结归纳,同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PPT或微博、微信等方式来展示本次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力求做到将理论融入生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微、观教学法”的应用有效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微、观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切实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将学生的观察、思维、判断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能够使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深入大学生“人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课堂理论与校园生活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让学生学理论,更要让他会理论。理论联系实际才是理论学习的目的所在。因此让理论内化为行动力是高校教学目标之一。“‘微、观教学法”让学生关注生活,用“身边人身边事”做素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出他自己的声音,在记录的过程中教育自己、教育他人。

2.促进课堂理论与时尚方式相结合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让政治理论课“鲜活”起来,是很多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目标之一。“‘微、观教学法”把板板正正的课堂模式与古灵精怪的网络传播方式相结合,能够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喜欢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自主自觉的接受理论知识点、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理论由“心”而建,经得住考验。

3.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恰恰是是“‘微、观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学生尊重课堂才会认真对待作业,老师尊重学生、关怀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指导学生,进而激起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动力,构建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平台。

作者简介:

周荣方,讲师,讲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

猜你喜欢
记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试论基层电力市场营销策略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