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高职思政教育之使命

2017-03-23 10:20杨杨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思路

杨杨

【摘要】“匠,木工也。”——古著经典《说文》如是说。如今,“匠”字的文字解说也已从古时“木工”本义,逐渐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正如《辞海》对“工匠”一词的扼要说明:“拥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此解合宜的阐释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指导要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中,也应与时俱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此,本文以“工匠精神”的要义为指导,综合分析了“工匠精神”缺失将造成的影响,高职思政课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紧迫性及其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具体思路,以期推动高职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教育 思想政治 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59-01

一、“工匠精神”缺失的影响

从近年政府报告及多位领导人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要义所在,主要集中在下述几点:第一,精益求精。即,注重每一事务与行为的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追求极致与完美。第二,严肃谨慎。即,确保每一行为及产出的质量,采取严格的律己标准,绝对投机取巧。第三,坚持不懈。即,在专业领域上绝不停止追求,且保障每一环节的力臻完善。第四,敬岗爱业。即,热爱事业,力争发挥最大个人价值,打造行业优质水准。基于这一严苛要求下的教育领域,“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教书匠”成为众矢之的,与之“教育家”之间的虚假对立,使得“要教育家,不要教书匠”的错误认知长期存在,而在其误导下,部分教育工作者仍持有“无须做具体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研究”的观点,甚至还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为‘教死书,唯有宏观下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方才是教育学界的主流趋势,从而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进而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酿成教学荒芜,学生创新精神不强,实践能力不足的后果。殊不知,端正“匠心”认知,弘扬“工匠精神”,方才是教育之本,是时代精神之根。

二、高职思政课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看似平常重复,但却是一项具有极强创造性的劳动,其中穿插着各类变化与可能,唯有当思政教育工作者秉持一颗纯粹的教育心,并一以贯之,方能天光云影,竞相绽放,实现教学相长,全民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换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思政教育是其门类之一,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路上的行者,只有将其教育的“技”“艺”融合共促,像工匠一样热爱自己做的事,并追求完美,将自己的理解和美学价值赋予其中,自成境界,方能由技入道,道技结合,在不断提升自我修为的同时,为广大职校学生职业素养和品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虽不能确保臻于至善,但怀揣一份无限趋近至善的追去,亦能驱使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道路上,满怀欣慰和自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进而促使思政教育者逐渐树立对工作执着、对教学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将教育教学作为终身事业,专注而执着,力求教学工作的精细与极致。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路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更新换代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更加契合。”正所谓“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在此大形势下更应遵循“工匠精神”的引领,积极探索适合当代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路,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思想过硬的一代新人。笔者总结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高职思政课课教学中进行“工匠精神”培育提出如下几点思路:

第一,切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原则。所谓“匠者,身怀绝技之士也;匠艺,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匠心,灵巧独运,创设万物;匠志,毅坚不屈,乐而为之;匠德,怀天下,自古为人颂”的精神。即,要求广大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技艺精、善教导,熟生巧、善创新,不屈难、乐为之,为学生、可舍己的综合能力。具体地说,首先,要能够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所以,高职思政教学必须强化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借助实践教学的生动、形象特性,将思政理论观点对准生活热点、焦点,藉此验证理论阐析现实生活的能力,让广大高职学生深刻且生动地感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能够全面贯彻教书与育人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旨在培育学生品德素质,通过教授学生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能够全面贯彻教育与自学结合。将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转向主动式的自学模式转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思政工作者必须怀揣“工匠精神”,善于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授人以渔,对所授技艺能够精妙掌握,对行业领域能够深刻研究,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天赋、不同基础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以实现思政教育的最优化。

第二,重视能力本位,强调“技进乎道”。“会教且教会”是教学能力最简单的释义,也是教师的核心技艺。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能够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和评价观,还要同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教育评价也应以此为基准,重点考查学生的“应会”,而不仅是“应知”。而“匠心”本就是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这就要求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熟练教学流程、熟悉思政最新动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创新思路,为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奠定扎实基础;同时,还应秉持不自負、不自满、不停地学习和探索的态度,不断地寻求更好的结果,坚持“不屈难、乐为之”的“匠志”,从而登上巨人的肩膀,善假于物的刻苦钻研,将过硬的“匠艺”践行于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职校思政教育坚定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根本方向,也是职业思政教育的“灵魂”,而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作为教育重点之一,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谨遵“工匠精神”的指引,严正以待,“德”、“才”、“情”兼备,以高尚的职教“匠德”和人格魅力为表率,在思政教育中学好、用好“工匠精神”,为学生带来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进而让更多学生传承“工匠精神”,专心专注钻研技能,为我国成为技能人才强国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建. 工匠精神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 2016(34):51-55

[2]王秋夜.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养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20):34-36

[3]徐浩,孙敬.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向度[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6(10):24-25

[4]李雅婷.以工匠精神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经营管理者.2016(33):112-113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教育思路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我的思路我做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