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2017-03-23 10:20李坦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要】大学生手机成瘾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进行分析,借此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希望在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成瘾 心理健康

【基金项目】2014—2015年度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重大课题“高职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15SAQ13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170-01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度全国手机用户达13.06亿。手机已不单是大众通讯工具,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延伸,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此引发了一种社会问题:手机成瘾。这种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突出,香港中文大学的卞梦炜、梁永炽通过对大陆414位大学生调查发现,大约有13.5%的受访者存在手机上瘾的现象。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概述

成瘾原用于医学领域,指的是对化学药物的滥用。后来,行为科学提出行为成瘾的概念,这种成瘾行为能产生强烈的心理与行为效应。手机成瘾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是指过度频繁地关注手机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对手机再度使用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反应。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手机特点

目前大学生的手机持有率已经达到100%。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具备了通讯、娱乐、社交、学习、生活等功能,满足了大学生的多种需求,对他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

2.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

目前,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多是以学习成绩为学生评价标准,学生存在学习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当这种情况一直得不到缓解,学校和家庭的社会支持不到位时,大学生往往会寻求网络社会支持。邓兆杰等人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存在一定相关,高手机依赖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更多表现为拒绝和过度保护等方式。

(二)自身因素

1.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

大学生在心理上仍然处于由半成熟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而这些心理特征同样也会影响手机依赖行为。刘红和王洪礼研究表明孤独感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1]。当个人处于情绪的孤独感中很有可能就会采取手机上网、手机游戏和手机短信的方式,来排解孤独感[2]。

2.从众心理

在大学生之间会存在从众心理,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3],这是一种增强安全感的手段。韩登亮、齐志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引起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当身处教室、宿舍环境时,身边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手机娱乐、交流互动时,大学生为了能融入集体,不被边缘化,也会开始高频率的使用手机,以此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3.满足自身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大学生满足生理和安全层次上的需要后,他们开始追求社会交往、被人关注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可以借助手机来实现。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软件与朋友、同学、陌生人交流,交往范围更广,不受现实生活中一些条件的制约,满足了他们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他们通过晒“朋友圈”的方式,来获得他人对自我的关注,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与认同感。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控制策略

(一)學校要正确引导

学校要提高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危害的认识。一是学校要定期举办关于合理使用手机的讲座,普及手机成瘾的危害性。二是学校要建立课堂期间使用手机的监控机制,杜绝大学生上课期间使用手机进行娱乐的现象。三是对于已经存在手机成瘾问题的大学生,要给予帮助,建立科学合理的戒断手机成瘾的举措。

(二)家庭要多关心

家庭要转变家庭教育模式,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对待孩子。多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大学生活中的苦恼,对于他们的情绪、学业、人际交往等问题要及时关注,提供社会支持。

(三)大学生要自觉抵制

大学生要增强对手机成瘾行为的抵制,加强自控能力。一是自觉缩减平时手机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克服对手机的依赖性。二是要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以丰富的课外生活来替代平时对手机社交网络的依赖,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红,王红礼.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1(6):1453-1457.

[2]魏丽宏.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1(2):70-73.

[3]章志光,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420-432.

作者简介:

李坦(1987-),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