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实现机制研究

2017-03-24 12:06李汉广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

李汉广

摘要:双导师指以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提升培养质量;双主体指以教师为引导主体,学生为学习主体开展学习活动;为了保障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从队伍选取、经费保障、培养方式、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一个可靠且具备可考核验证的方案。

关键词:双导师;双主体;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126-02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有一句教育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完成从被动受教育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如图1所示,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相差极大,主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比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高一倍以上,学习效果更佳。

以澳大利亚和德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体系,学生在非常早期的学习生涯当中,便完成了职业教育体系和学科教育体系的细分,学生早期的技能储备较为充分,个人心理定位都较明细,再加上双元制教育体系的辅助,国外的职业教育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同度较高,学习的针对性也较高。与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制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喜好,而更多地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无法满足本科院校的录取需求;另一方面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当中,学生并未有任何职业方向的体验和学习,选取专业当中有着严重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第三个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年龄正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转换期,个人意识开始明确,受社会的各种影响加大,相较于高中以前阶段,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和信任程度开始下降,对企业人员的信任度上升。上述几个问题带来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当中目标不明,职业定位不清晰,对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应用缺少信心,不明确所学知识在未来岗位当中的应用;以上问题累积的结果就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期间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从应试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需求的快速转变,也不能快速地将学习风格从单向接收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面的几种情形,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针对性,试图在高职院校当中试点一种精品化培养模式,将学生根据职业定位和学习特点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搭配企业和学院双导师,由校内导师负责知识、技能的传授指导,校外教师负责技能的方向性指导和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指导。在对内的教学组织当中实施双主体模式,教师作为教学引导的主体,负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始学习。这样的一种培养模式,本研究暂时称之为: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为保障这一模式的进行,研究了以下的相关实现机制。

1)双导师机制: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当中导师的选取是重点,而学生的选拔更是重中之重。校内导师的选取必须选择职业能力较高,与企业的结合比较紧密的教师,而且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最好具有三年以上的企业挂职或者工作经历。校外导师的选择必须选择具备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热爱教学的外聘教师,目前在试点当中所采取的主要有两条途径,其中一条是聘任本院往届毕业生,另一条途径是聘任跟本院有合作的企业,包括有人才招聘合作和项目实施合作的企业;选择这两种途径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种模式选择的外聘教师的参与度比较高,比较乐于参与教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两种模式下选择的外聘导师不完全是因为课酬因素参与教学,能较好的降低学校的项目实施成本。学生在入校之初,就需要先进行职业认知见习,安排对应的企业进行专业介绍和就业分析,并且邀请往届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引导学生确立专业目标;编制专业技能和岗位需求思维导图,通过现在较为流行的微信群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思维导图,展开交流和讨论,明确职业定位后,根据职业定位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校内导师擅长教学技术而职业技能较为弱;校外导师则职业技能较强,但是教学技术较为薄弱,在过去的实践当中发现,很多企业外聘教师在上课当中,不能很好地将所掌握技能转换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授,所以双导师制的选取在于取长补短,同时增强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现校内教师和学生向企业的良性输出。

2)培養机制:校外导师的工作繁忙空闲时间不定,而且通常不在校内居住,如果单纯的限定在校园范围内开展教学,将浪费较多的时间在往返途中,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加成本。在具体的培养当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教育手段开展学习,不单纯的拘泥于实体化的现场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具体有以下五种手段:一是利用微信群、QQ群等聊天工具,完成导师和学生的课外交流;二是利用世界大学城等云空间平台,完成作业的提交考核和学习材料的组织;三是利用目前火爆的各种直播平台,完成教师与学生身临其境的交流体验;四是利用校园网资源,将实验室平台发布至互联网,完成在任意地方的实践环境获取;五是实地实体的面对面交流,包括在校内实训场所的实践交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交流和跟班学习,模拟场所的实践永远无法跟实际工作相媲美,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效率远高于在学校的学习。以上五种方式相互搭配,至少应该在一个月完成一次面对面交流,导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至少在一周要完成一次在线的交流指导,每一个具体学习子项目的推进都需要在云空间平台完成作业的布置和批改,严格的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3)双主体机制:在整个学习的组织过程当中,必须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模式,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引导主体。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更多的使用引导式的教育方式,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带动整个教育过程的进行,将知识的储备过程从课内转移到课外,在课外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相关学习材料,在完成课外储备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当中,以各种讨论、学生展示、批判辩论的方式,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在学习上真正实现从内容变问题的转变,从讲授变研讨的转变,从答案变行动的转变;从教师教我想教,到学生学我想学的转变;这一转变机制的实现,需要导师辅导学生实现对个人职业生涯定位的清晰,对所学技能的信心和对未来工作的期望。教师在教授知识当中的定位弱化,而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开展讨论、开展实践当中的定位强化。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引导的设计当中。在质量学上有一句名言:好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教师整体的引导式设计过程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教师必须创建一个安全、平等、开放、包容、有着严格程序设计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职能并没有被弱化,只是从知识传输的主体转换为引导的主体。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不是好教学,而缺少教师参与的教学也无法是一个成功的教学,只有双方作为各自领域的主体开展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的实现,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

4)经费保障机制:项目实施的一个巨大的难题是经费的保障,解决的方案是按照项目化方式实施,学习项目围绕职业技能大赛和考证进行。在每一个课外学习小组的活动开展前,有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共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学时和指导学时,以专项项目经费的方式申请经费,经费拨付主要是支付外聘教师的课时费用,由于培养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将作为合作培养企业的实习生,具备定向培养的部分性质,外聘教师的参与度较高,而且对课酬费用的关注度较低,目前实施当中单个项目的外聘教师经费每学期不高于2000元。校内教师的经费获取以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和指导实习经费的方式拨付,在对最近三年来的教师指导大赛获奖经费分析发现,一线指导教师每年获得的奖励经费平均在3000元以上,教师有足够的参与动力参与项目实施,不再产生更高的课酬支出。

5)考核机制:质量即生命,为了保障项目的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考核标准的指定、考核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在线上线下多种培养方式的交替进行下,如何保障导师正确履行职责,关系到整个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考核方式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是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执行,在项目之初,项目负责人就必须提交完整的学习计划和考核标准;在项目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学习计划,提供完整的活动记录,记录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任何变化必须预先申报,由专业负责人进行记录和审核;而终结性考核包括大赛获奖情况、考证通过率和企业录用率,如果考核不达标,则项目经费不予拨付。

6)监督机制:为了监督项目的正确进行,在实施过程当中,在线学习资料、聊天记录、视频资料都必须作为学习过程验证的一个附件材料,采取个人申报、外部监督、双向确认的方式。学习计划和学习记录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申报,专业负责人进行审核;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完成对实地交流、在线交流等各种方式的检查,系部教学督导和系部主任进行监督抽查;通过CRP系统的导师功能模块,由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确认,证明学习过程的有效开展。

结语:本文研究在對学生根据职业定位细分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互相补充,实现对学生的联合指导;在教学当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的主体;以双导师、双主体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为了保障这一培养模式的实现,研究了相关的选拔机制、经费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将这一培养模式真正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邓艳,林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实施优化方略——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2] 黄振中.“双导师制”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中的完善与推广[J]. 中国大学教学,2012(2).

[3] 耿有权,彭维娜,彭志越,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J]. 现代教育管理,2012(1).

[4] 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

[5] 李太卫,邱法宗.专业硕士培养体制调整下的双导师问题及对策[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

猜你喜欢
双导师双主体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基于“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电力电器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物流工程”领域职业资质认证中双导师有效运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