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

2017-03-24 22:27赵丽丽朱祖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分布特征利用建议

赵丽丽++朱祖荣

摘要 气候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利用对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1981—2010年和县主要气候资料,分析了气温、日照、降水等主要气候资源的特征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提出了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建议,对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利用;建议;安徽和县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24-02

气候资源作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和保护关系到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良好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为前提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最典型也是最多的[1],如在农业生产上对日照、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有一定的数值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和县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大县,也是安徽省蔬菜生产第一大县、安徽省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9万hm2,年产各类绿色无公害蔬菜110万t,产值21亿元,占同期种植业总产值的72%,农业总产值的50%,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改革开放以来,和县积极探索有效利用气候资源,通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更加适宜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尊重客观规律,选择宜种地区、宜种作物和品种及适宜的种植时间、种植模式,产出更加优质、安全、生态的农产品。同时,积极探索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给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为农业三产带来了更多机遇和丰厚的回报。

1 和县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

1.1 区域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50′31″~31°50′46″,地形地貌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 m。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耕地面积约占全县48%,最高山地海拔315 m。境內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5条河流,另有滁河为县北界河。

1.2 气温

根据和县1981—2010年气象资料统计,该县年平均气温为16.2 ℃,全年最热月份为7月,月平均气温28.4 ℃,最高气温达38.6 ℃(2003年7月29日);全年日最高气温≥35 ℃的日数平均为14.6 d,≥35 ℃最多的年份是1998年,达17 d;全年最冷月份是1月,最低气温-9.2 ℃(1984年1月23日),月平均气温为3.0 ℃;日最低气温≤0 ℃的日数平均为37.1 d,日最低气温≤0 ℃最多的月份出现在1984年2月。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表1)。

1.3 日照

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对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和辣椒、番茄等大棚蔬菜的生长发育有着很大影响。根据现有资料2000—2015年气象资料统计(1981—2010年观测资料不全),和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912.6 h,月平均最强日照月份集中在5—8月,6月由于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的关系,出现拐点低值。年日照百分率43%,年日照百分率60%日数156.3 d(表2)。

1.4 降水

据统计,和县年均降水量为1 118.5 mm,其中8月降水最大,达229.3 mm,全年降水分布不均,6—8月降水较为集中(图1),占年平均降水量的37%,5—9月为暴雨多发期,年平均暴雨日数3.1 d。由于地形和下垫面的影响,极端天气发生时易旱、易涝。

1.5 地温

地温是表示土壤中的热量状况。根据1981—2010年气象资料统计,地面温度(即0 cm地面)年平均温度为18.1 ℃,年平均最高地面温度30.7 ℃,年平均最低地面温度11.5 ℃。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气温较为相似,适宜的地面温度对农作物增产增收及作物品质等有着重要作用,加强土壤温度的监控,合理调节土壤温度是农业发展的大趋势[2](表3)。

2 主要气象灾害及气候资源利用

2.1 主要气象灾害及特点

根据历年气象资料分析,和县地区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为暴雨、台风、干旱、大风、寒潮、雷电、低温冻害、高温热害。其中,1991年特大暴雨洪涝、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2001年持续干旱、2008年初雨雪冰冻、2013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持续性高温热害等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很大影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气候资源利用及成效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倡导农业产业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在创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过程中,引导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种养农户大胆引进、应用“三新”技术。

以蔬菜产业为例,11月至次年3月,日照时间短、气温低,和县广大农技人员以蔬菜生产棚体改良为抓手,利用和县的气象资源优势,积极开展GP-C9532复式日光温棚研究。由于年降水丰沛,每年均受到台风的影响,冬季有积雪,气候条件要求蔬菜棚体从以元竹为材料的第1代棚体技术发展到以钢架为主结构的第2代棚体技术,继而形成比较成熟的以多层次、多结构为主的第3代棚体技术,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GP-C9532复式日光温棚棚型结构设计新颖、科学实用,具有抗压性强、保温效果好、便于操作、生产性能和经济性能好等优势。截至2011年底,GP-C9532复式日光温棚技术实际应用面积48.33 hm2,经测算平均效益高出普通大棚12.0万~16.5万元/hm2。棚体结构的改良和变化,带动了农膜、微滴灌、微耕微播等新型棚体材料和蔬菜无限生长等新型栽培技术的更新应用,拉长了和县蔬菜生产周期,扩大了蔬菜种植范围、品种,形成了具有长江中下游地区特色的“春提前”“秋延后”蔬菜栽培模式。

3 发展思路及建议

3.1 大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增强农业抗灾防灾能力

以蔬菜产业为例,近几年来,和县把膨胀规模、建设基地、促进标准化生产作为核心,通过政府推动、财政助力、农业实施、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推进蔬菜产业“西移北进”,已建成的蔬菜生产标准园41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7个,辐射带动全县逾2.67万hm2蔬菜种植。各蔬菜生产标准园(基地)以设施化栽培为主要模式,实行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较一般农业经营的抗灾防灾能力有很大提升[3]。

3.2 推进多样化经营方式,减少农业生产灾害的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和县推进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大宗农作物,大力引进和运用“三新”技术,如油菜育苗移栽技术、水稻旱育秧与机插秧技术,对增加产量、改良品种等具有较好效果。针对西部、北部山岗丘陵地带地形地貌特点,从技术、良种、设施3个方面积极向广大农户推广“小五早”作物种植技术,如利用地膜覆盖技术等,促进早豆、早瓜、早薯、早玉米、早花生等“五早”作物生长发育,不仅解决了种植结构、品种提前上市等问题,也是丘岗地带农户现实的增收致富捷径,而且避开了气象灾害易发时段,间接地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警预报,指导农业防灾抗灾

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動关系密切,及时做好农业气象预警预报,能够有效防范农业生产灾害。农业部门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把农业气象灾害性预警预报列入农业应急预警处置机制,建立工作机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工作联系,如建立联席会议、工作通报等制度,对于农业部门做好农业灾害性天气预防预警、指导农业抗灾防灾十分必要。

4 结语

和县地处东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既适宜种植喜温作物双季稻,又利于秋播作物的安全越冬,比较适宜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大豆及辣椒、番茄等大棚蔬菜生长发育。

合理避开低温冻害天气、炎热高温天气,如该县总结推广的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广大农户种植的蔬菜生产技术——“春提前”“秋延后”的大棚蔬菜种植模式,高温闷棚煮田抗病虫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和防治技术,辣椒在田保鲜技术等,不仅拓宽了农业生产活动时间和空间,而且合理利用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更能有效防范和减少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

文章分析采用的和县近30年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数据,在气候因子、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给分析的结论带来偏差,今后将结合时间序列更长、范围更广泛的气候资料来分析,以取得更客观、准确的结论。

如今,互联网在经济领域引发各产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建构[4],农业的发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气象卫星、互联网新媒体等,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在“互联网+农业+气象”的时代,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必将大大提升。

5 参考文献

[1] 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2] 郭阳.探析地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业信息,2015(1):20.

[3] 丁贤昌,李衍素.设施蔬菜生产经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 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互联网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猜你喜欢
分布特征利用建议
画与理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岭南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三代人的建议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五垒岛湾海域石油烃分布特征
池塘淤泥氮营养物质分布特征研究
废物巧利用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