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衰退的原因及恢复措施

2017-03-24 22:43康学会万继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2期

康学会++万继武

摘要 大麻哈鱼是图们江特有的经济鱼类,近年来资源严重衰退。通过调查与历史资料对比,论述了目前图们江大麻哈鱼的资源现状,分析了资源衰退的原因,并提出资源恢复措施和保护途径。

关键词 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衰退原因;恢复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65.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43-03

图们江位于我国东北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与朝鲜、俄罗斯的界河[1],全长525 km,入日本海。历史上,图们江盛产大麻哈鱼,产量达1 000 t以上,但20世纪50年代以后,图们江大麻哈鱼产量锐减,近几年每年上溯洄游4 000~6 000尾,仅10~20 t。为了解掌握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状况,有关单位组织进行了图们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特别是对大麻哈鱼采捕进行了监测,了解掌握了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状况,并对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衰退的原因、危害后果和恢复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1 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衰退情况

1.1 资源现状

据资料记载和近几年调查,图们江有鱼类46种,其中相对稳定分布的鱼类37种,以鲤形目鲤科鱼类居多,有16种,占总数的34.8%;鲑科6种,占13%。图们江下游分布有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滩头鱼、珠星滩头鱼、日本七鳃鳗、鲻、鮻等洄游性和河口性经济鱼类,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其中驼背大麻哈鱼近几年已经绝迹。上游栖息着喜清冷急流的细鳞、花羔红点鲑、马苏大麻哈陆封型等,其中细鳞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驼背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日本七鳃鳗、花羔红点鲑为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近几年,为了加强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并进行人工繁育放流,吉林省图们江边境渔政管理站组织在图们江俄朝大桥以上图们江下游江段适于捕捞的场所设置了防川村头道网滩、防川村二道网滩、借道处网滩、圈河网滩、河口网滩等多处集中捕捞点,秋季集中采捕大麻哈鱼,选调亲鱼进行统计。同时,对沿江村屯和市场销售进行检查、调查,对秋季从朝鲜进入珲春市场的大麻哈鱼及鱼卵进行调查,并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朝鲜渔船捕捞大麻哈鱼情况,基本掌握了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状况。目前,秋季大麻哈鱼每年上溯洄游数量维持在4 000~6 000尾,年龄区间为3~5龄,以3~4龄为主。年龄组成上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也有区别,黑龙江溯河大麻哈鱼年龄由4、5、6龄组成,而乌苏里江中大麻哈鱼由3、4、5龄组成[2]。黑龙江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5龄占57.70%,烏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洄游群体4龄占68.20%[3]。

1.2 历史数据对照

20世纪初,图们江水产品总产量达1 000 t以上,其中仅大麻哈鱼产量就达10万条以上。但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图们江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捕捞,导致大麻哈鱼资源量急剧下降,20世纪60—80年代,产量锐减到200~300条,驼背大麻哈鱼已濒临绝迹。近几年,图们江年水产品总产量恢复到100 t左右,其中大麻哈鱼产量十几吨,不足1万尾,不到1940年前后的1/10。

后来,因图们江江水污染、无序过度捕捞和水利截坝,鱼类资源遭到破坏,鱼产量逐年下降,1970—1990年最低年产量仅有几吨。近些年,由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及渔业部门加大对图们江渔业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大麻哈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有所恢复,但渔产量仍处在低位水平。

2 危害后果

2.1 图们江大麻哈鱼种群易危,亟待保护和恢复

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又名秋鲑[4],俗称大马哈鱼、马哈鱼、大马哈,生活于北太平洋水域,是北半球主要的经济鱼类,属典型的洄游性鱼类,在淡水中产卵繁殖,在海水中育肥生长。大麻哈鱼溯河后即不摄食,在洄游过程中体力消耗很大,到达产卵场时,生殖后亲体即相继死亡,一生中只产卵繁殖1次。在图们江,秋季大麻哈鱼一般于每年的9月中旬洄游上溯,到图们江下游段各支流产卵繁殖,持续到11月末。开始上溯较黑龙江、乌苏里江晚[5],受精卵孵化出的鱼苗于翌年4—5月降海。据国外研究,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大麻哈鱼其群体的生物学特征具有差异性,分属于不同的种群,其主要原因是产卵繁殖洄游河道不同、洄游路线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造成了大麻哈鱼种群的差异性。一般研究认为,大麻哈鱼在哪里产卵繁殖,降海后,经过几年的生长,还会回到出生的河道产卵繁殖,具有高度洄游性。图们江大麻哈鱼目前每年仅洄游4 000尾左右,已属于易危状态。加之其高度洄游性特征,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没有洄游群体降海,也就不会有洄游群体上溯,图们江大麻哈鱼将濒危、灭绝。

2.2 渔民收入降低,影响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

目前,图们江沿岸捕捞渔船已不足50只,渔民不到200人,人均收入1.5万元左右,收入较高的下游防川村人均2万元左右,个别捕捞技术好的可达3万元以上,与历史(可比价格)相差很大。许多渔民转产转业,涌入城市务工,增加了城市压力,特别是朝鲜族渔民多到韩国、日本等国外务工,边区人口流失较大,壮劳力基本没有,只剩下老弱病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捕捞作业安全和村屯安保受到影响。

2.3 鱼源国地位名存实失,我国海洋渔业权益无法实现

洄游到中国境内的大麻哈鱼资源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和图们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6条规定“有溯河产卵种群源自河流的国家对于这种群应有主要利益和责任,鱼源国可与其他国家协商后,确定源自其河流的种群的总可捕量。”据此,我国不仅是得到承认的“鱼源国”,而且应该享有在日本海和北太平洋捕捞大麻哈鱼等洄游性鱼类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特别是图们江洄游大麻哈鱼数量有限,日本海及北太平洋的大麻哈鱼一直由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美国进行捕捞,我国始终没有拿到捕捞配额,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国家以我国目前降海的大麻哈鱼种群数量太少而阻止我国加入捕捞队伍。中国远洋捕捞船队在北太平洋及日本海只能捕捞低值的沙丁鱼和狭鳕等,并需得到某些沿岸国的允许。

根据现行的国际海洋法和专属经济区划定等方面的规定,图们江口的临岸水域为朝鲜和俄罗斯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没有大麻哈鱼的捕捞配额,即便法律上保留了“珲春渔民自图们江出海”的权利,目前状态下,实际上珲春渔民出海也无捕捞场所和捕捞品种,也就意味着,虽然法律上保留了沿图们江出海、我国享有海洋渔业权益,实际上这一权益无法实施,也就是“名存实失”。

3 衰退原因

3.1 渔政管理落后,私捕滥获难以杜绝

目前,图们江流域干流、支流渔政管理机构共有8个,干流由省图们江边境渔政站负责管理,支流分别由延边州和沿江的珲春、图们、龙井、和龙、延吉、汪清等县市负责管理,仅有渔业执法人员36人、执法车3辆,无执法船,没有专项执法经费,面对图们江干流500 km以上以及一级支流红旗河、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密江河、珲春河等河流的渔业管理任务,远远难以满足需要,导致私捕滥获得不到有效遏制,禁用渔具使用及电、毒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制裁,渔业资源破坏还比较严重。特别在大麻哈鱼上溯期间,偷捕行为时有发生。

朝鲜捕捞渔船在大麻哈鱼上溯集群期间和上溯期间在图们江口及附近海域拦捞大麻哈鱼,缺乏监管,影响集群,造成进入图们江河道大麻哈鱼减少,影响大麻哈鱼上溯产卵繁殖和资源保护恢复。

3.2 溯河产卵鱼类洄游受阻,产卵场遭到破坏而消失

大麻哈鱼的洄游为溯河生殖洄游,需要洄游通道的畅通,需要适宜的产卵场。

3.2.1 河道破坏严重,鱼类洄游受阻。河道破坏严重。以珲春河为例,历史上珲春河河底为砾石底质,河水清澈、饵料生物丰富,是大麻哈鱼的主要产卵场。20世纪70年代,珲春河的采金业迅猛发展,在珲春河上游、中游和支流先后建起了7家金矿企业。淘金船在河道内挖砂取矿,挖河床深度达5~10 m,挖掘后的尾矿丢弃在河道内,形成大小不一的尾砂锥。河道采矿的直接后果是改变了河道的原有底貌和水文特征,致使河水水质明显恶化,破坏了水域生态环境,严重影响溯河产卵鱼类的洄游和繁殖。

溯河产卵鱼类洄游受阻。因农业灌溉需要,有关单位相继在珲春河中游建起3道拦河坝(哈达门、杨泡和图鲁坝),3道坝间隔各2 km左右,均由主体拦河水泥坝与排砂闸两部分构成,近些年在上游又建起了老龙口水库。此外,密江河上也有2座拦河坝。河坝的建设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同时,人为地在溯河产卵鱼类洄游通道上设置了障碍,使溯河产卵鱼类洄游受阻,上溯难以到达其产卵繁殖场。

3.2.2 产卵场遭破坏而消失。大麻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苛刻,如环境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底质为砂砾地。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图们江流域降水减少,以目前图们江江水的流量和大麻哈鱼的洄游数量,大麻哈鱼难以上溯到图们江上游南坪以上江段。据近些年的监测和调查,上游的干流及支流红旗河、中游及支流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和嘎呀河未发现洄游性大麻哈鱼。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在图们江下游的传统产卵场主要位于珲春河东岗子以上中段的三道沟、四道沟、西北沟和密江河中岗子以上的大荒沟一带。老龙口水库坝址位于二道沟和三道沟之间,由于珲春老龙口水库的建成和蓄水,珲春河上的3处传统产卵场已经淹没、消失,虽留有过鱼通道,由于流量和设计的缺陷,大麻哈鱼上溯期间,主汛期已结束,水库开始蓄水,过鱼通道无法起到理论上的“过大麻哈鱼”的作用。密江河上,由于大荒沟的经济开发利用、季节性漂流、人为干扰,大麻哈鱼也难以“安心”在大荒沟安家产卵繁殖。

3.3 水质污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们江及其支流持续遭受中、朝两国工农业点源、面源及生活污水污染。我国侧沿图们江流域大小企业近1 000家,较大的有开山屯化纤厂、石砚造纸厂;朝方主要有茂山铁矿、阿吾地化工厂,惠宁市的造纸厂、制糖厂。主要污染物有工业废水、废渣、尾矿砂、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由于悬浮物和挥发酚超标,刺激鱼的嗅觉、皮肤和其他器官,影响鱼类洄游、产卵、索饵和越冬。尤其是其味道的改变会干扰洄游鱼类“巡航”嗅觉的分辨力,可能是造成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锐减的原因之一。

3.4 资源增殖放流过少

增殖放流是目前世界各国恢复水生生物资源的主要有效措施之一。由于图们江大麻哈鱼的洄游通道受阻、多数产卵场人为干扰消失,增殖放流更是图们江恢复大麻哈鱼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从建国至今,我国图们江大麻哈鱼总放流量不足400万尾。其中,1963—1975年放流100万尾,1991年放流22万尾,1976—1990年和1992—2005年未开展放流。2006年开始,吉林省重新恢复大麻哈鱼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取得干流采捕亲鱼等技术突破,成功进行了大麻哈鱼人工孵化,2010—2016年放流大麻哈鱼鱼苗270万尾。而日本、美国、俄罗斯的增殖放流远远多于我国,据了解,日本年放流大麻哈鱼苗140亿尾以上,美国年放流大麻哈鱼苗60亿尾以上,俄罗斯远东滨海省年放流达3亿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吉林省大麻哈鱼等洄游鱼类放流数量很少,与图们江生物资源养护需要和巩固“鱼源国”地位要求差距甚远。

3.5 渔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图们江干流渔业基础设施落后,无渔港、渔政管理码头、资源监测设施、放流站等,制约了渔政管理和大麻哈鱼保護、亲鱼采捕、孵化及放流工作。同时,渔业科技投入少,对大麻哈鱼的研究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无法相比,同临省黑龙江相比也差距较大。新科技、新技术未在大麻哈鱼保护、采捕、繁育、孵化、标志、鉴定及放流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作用。

4 恢复措施

4.1 加强管理保护能力建设

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改善执法装备,保障执法经费。对图们江干流渔政管理机构进行增编,县市级机构纳入财政全额。同时,各级政府应保障渔政管理执法经费,配备适应管理工作需要的渔政执法车、资源监测设施、大麻哈鱼采捕运输设备。建造适合于图们江下游执法管理的渔政船艇,在图们江渔船集中地近海口的防川村建设渔政管理码头。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探索图们江大麻哈鱼中俄朝联合监管机制,保护大麻哈鱼资源。

4.2 提高对洄游鱼类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加增殖放流资金

提高对“鱼源国”利益和责任的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溯河产卵鱼类产卵环境、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使降海种群的总可捕量达到国际相关要求,是我国取得应有的海洋权益,获得北太平洋捕捞配额的重要前提。

国家和省级政府虽重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对图们江的增殖放流资金有所投入,但大麻哈鱼放流专项资金每年仅几十万元,满足不了亲鱼采捕、渔民补贴、繁育、放流管护等需要,国家应加大增殖放流资金的投入。

4.3 治理污染,疏浚河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图们江干流挖金采砂留有的大大小小的尾砂锥没有平整,图们江支流珲春河、密江河还建有农田灌溉用小型水拦河坝,阻碍了鱼类的洄游通道,沿岸企业仍在排污,采砂淘金仍在进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采砂审批,加强污水处理,整治挖金淘金、厂矿超标排污行为,引导规范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治理污染,涵养水源,改善图们江水域生态环境。加强密江河、红旗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整治漂流等保护区内开发行为。

4.4 加强图们江大麻哈鱼科学研究

进一步开展资源调查,丰富调查内容、充实调查数据,特别是调查掌握图们江河口及近海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状况,科学评估和论证环境因素对渔业资源的影响。对大麻哈鱼的人工采捕、繁殖孵化进行科技攻关,提高大麻哈鱼的采捕保活率、孵化率,培育成活率,为扩大放流量提供技術支撑;对大麻哈鱼种群鉴定、标志放流技术进行立项研究,利用现代遗传基因技术研究洄游群体与放流品种的亲缘关系,提高监测和放流效果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度。有研究证明移殖大麻哈鱼可以形成群体[6],开展大麻哈鱼移殖研究,从地缘较近的黑龙江省和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或朝鲜引进大麻哈鱼受精卵,在图们江进行移殖放流,增殖图们江大麻哈鱼资源,增加种群数量。

5 参考文献

[1] 江淮.图们江:大麻哈鱼的故乡[J].世界知识,2011(17):67.

[2] 唐富江,徐凤龙,姜作发.等.黑龙江水系(中国)秋大麻哈鱼回归群体变动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0,19(1):74-79.

[3] 韩英,范兆廷,王云山,等.黑龙江中游与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生殖群体的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1):25-29.

[4] 段广元,齐树海.人工孵化放流大麻哈鱼[J].大自然,1991(12):36.

[5] 赵春刚,潘伟志,陈军,等.2004 年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生殖群体结构研究[J].水产学杂志,2005,18(2):59-64.

[6] 王惠芳,田军.大洋河大麻哈鱼类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J].水产学杂志,1996,9(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