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3-24 23:03黄金海徐志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2期
关键词:粮食存在问题现状

黄金海++徐志斌

摘要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泰兴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对泰兴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凸显,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进程。通过调研,介绍了该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66-01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不断推进,泰兴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较快。截至2016年4月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已达428个,经营面积达1.38万hm2,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的32.9%,加快了泰兴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全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通过实地调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通过认真剖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全市进一步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打下好的基础,为上层决策提供帮助。

1 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泰兴市种植业结构改革明显加快,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给农户和承包户都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农户不仅从中能够获得土地租金,而且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增加了收入;种植大户通过承包土地经营,也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为市种植业结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从2015年全年经济效益看,规模经营大户之间的不平衡性凸显,一些善管理、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大户经济效益较好,平均纯效益在6 000~9 000元/hm2之间;一些管理较好、技术配套中等、配套设施尚可的种植大户,纯效益达3 750元/hm2左右,少数保本,极少数出现亏损。特别是2016年的夏熟小麦种植效益不理想,部分大户持平略有盈余,大部分的种粮大户2016年亏损,其主要原因是小麦减产、收割成本增加、品质下降、出售价格偏低等,亏损严重的大户平均为4 500元/hm2左右。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较弱

目前,规模种植大户流转的田块,配套生产设施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需要,但排灌设施存在“渗、透、漏”现象,普遍都是带病运行,遇到大的暴雨或长时间的雨季不能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往往造成大面积整体受淹,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户的生产和效益[1]。同时,有的承包地的路道狭窄或存在断档,在田间不能形成环路,压低了机械化作业的速率,增加了生产运营成本。

2.2 田间治理投入资金较大

由于种植大户承包的土地少则33.3~40.0 hm2,多则66.67 hm2以上,要在田间进行改造,完善生产所需的相应的配套设施需投入的资金量较大,而且还要协调周边矛盾,对种植大户来讲,自己進行整治的难度加大。

2.3 配套设施及机械设备不足

大部分种植大户缺少晒场,往往通过在田间自然晾干,或等其他场地空闲时借用进行粮食晾晒,影响了下茬的播栽。有部分大户在晒场、机库、烘干、耕整、收播等配套设施上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没有进行较好的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投入成本,减少了收益;田间作业机械由于受到生产基础条件的限制且配套数量不足,遇到抢季节生产或收获时,不能够满足需要,总体上机械化作业程度不高,劳工投入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

2.4 融资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种植大户中有一部分是外来种植户的,当自有资金出现不足时,贷款不方便,必须拥有本乡镇户口才能在信用社贷款,异地来流转经营的大户难以申请到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来种植大户在泰兴市承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2]。

3 对策

3.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加大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上争项目配套一点、乡镇政府支持一点、大户自筹一点”四点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田间生产基础设施;二是通过水利配套项目实施,优先实施于大面积承包经营的田块,加大灌排主体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大、中、小三级配套,能排能灌,同时由政府给予适当的预算投入。

3.2 探索建立粮食规模经营公共服务中心,加大宣传推广

针对农场主无晒场、少仓储、烘干难等问题,可探索建立规模种植公共服务中心,设立烘干区、仓储区及公共服务区、机械配套协调综合服务区等,以节约土地资源、减轻种粮大户的晒场、烘干设备等资金压力和管理成本,形成资源共享,协同调配,解决种植大户晒粮难、收储难等问题[3]。

一是烘干区主要提供烘干配套服务,通过培训专业烘干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烘干处理,提高烘干效率和确保烘干后籽粒的品质、质量,以满足粮食生产企业对粮食品质、质量的要求,同时也为种植大户实时播种、适期收割提供保障,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打好基础。二是仓储区利用现代化的储粮装备、装卸条件,实行订单收购、上门收购,积极探索“二次结算”“粮食银行”等发展模式,为种粮大户提供储备服务,取得粮食的长期储存与保管,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方面风险的能力[4]。三是公共服务区可建立技术培训、电子商务、农资超市、合作社等多功能区,为种植大户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采取“政府扶持、市场主体、招商引资、农场参与”的运行模式。四是设立机械配套协调综合服务区,主要实现机械集中保养、统一调度、协调生产和收获,充分提高机械的利用效率和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既能为种植大户降低投入,又能为种植大户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五是加大宣传推广,鼓励种植大户主动参与农业保险,降低投入风险,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4 参考文献

[1] 胡小平.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比较效益[J].中国社会科学,1994(6):36-49.

[2] 杨健苏.推广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

[3] 李静.粮食生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4] 贾蕾,甄瑞.关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11):3-4.

猜你喜欢
粮食存在问题现状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