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野草之美

2017-03-24 03:25
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世界生命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野草之美

江苏省黄埭中学 乔坤飞

当代美学似乎有点误入歧途,它很多时候以客观世界为唯一,忽略了主体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的一种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诗意的生命体验。这种误入歧途,正如现今语文教学一线课堂的某些失误。随着社会的喧嚣浮躁,语文工具论不仅没有“老去”,反而“日益兴旺”,甚至极端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思想审美华而不实。所以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像英语教学,这是多么“很有见地”“很有市场”的“高论”呀,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教学已经麻木,就像对待爬山的石阶一样。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观照。

一、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源泉

当代语文教学,一直处在百家争鸣之中,但好像对于其本质越说越模糊,人们关注的是如何教,这些研究很多,但对教什么,为什么教,却很少过问,即使过问,也是研究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至于教学的目的,很多一线老师,无奈地承认,是为了让学生考得好罢了。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底线就是不能考得差,久而久之,语文教学的本质,即培养精神的,自由的,丰富的,高尚的,深刻的,追求真善美的人,让学生有充实光明的精神,有正确永恒的价值追求,而不是只教给学生一种技能,无从谈起。

一些老师认为教改年年改,但成效甚微,甚至哀叹语文教学已死,哀叹语文教学无用。这是极端的说法,因为语文教学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如语言文字运用,可以写各种公文,汇报。但这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给人性,给生命,给文学,给这个宇宙以尊严。

而语文教学的源泉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生活。这是语文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智慧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生命成长的重要原因。教育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就是培养的意思。即把一个完善的人培养出来。教育的源泉是直接面对生活,性情,把那个完美的人寻找出来,使他变得强健,充实,美好。人们只有承认生活是人性的结果也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教学才能高贵地展开,而不是自我鄙薄的功利,苟且。

语文教学和一切人类精神活动的源泉就是人的性格和生活。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艺术,一个没有充实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人,很难真正地触及到它们,即很难创造出能够与一切美和道义共鸣的艺术珍品。例如,经过了孤寂凄惨绝望之后,再以因为孤寂凄惨绝望而变得敏感的神经去探究周围的世界,那他就融入了整个世界,世界也为他所有。其实,人的心灵,质地很重要,就像湖面,湖面光滑剔透,就可以倒映出整个世界模样。心灵若好,世界在他的内心也就好,这样,整个宇宙才能一切皆有可能。

二、语文教学与文学审美

无论如何丑恶的人,他可以不爱真,不爱善,但很少有不爱美的。审美可以说是人的天性,它与世界的关系最深刻,最丰富,也最牢固,所以,面对世界,想要真正融入其中,就得进入审美境界,活在审美境界中的人生,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生,才是升华了的人生。

而语文教学的“工具”和“目标”是文学。我们都知道,文学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只要能去审美。审美能调动一切感官,刺激想象,激发智能,润活性灵,让人们重新审视世界和自己。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打破这个世界额外产生出来的关于庸俗的限制,我们美好的人性才能破土而出。所以,审美能够唤起人的各种潜能,使人性健康灵动起来。

审美的产生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美的产生在人的创造性的自由的观照。生命是与劳动等同的。劳动越自由,生命就越自由,越有意义。美,应该是事物所有属性中最有价值的,也是最终决定事物是此,而非彼的属性,也是它在这个世界上引以为傲的标识,所以,审美产生的感觉,是所有生命体验中最有价值的,是生命的最高形式,最高境界,是人类的诗意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尚坐标,是人类不同其他物种的基础。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而这个世界存在着客观的美,他在世界的美的陶冶中,形成的美的体验,会留在他的意识中,成为他性灵的组成部分,成为他的生命的营养,它能够自觉地主动地与这个世界的假丑恶斗争,让主体不偏离正道,把发生在主体身上的丑恶去除,使人得到洗涤,熏陶,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这个人从此能拥有牢固的审美态度。所以,审美习惯的养成完善,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必然之路,对促使心理健康和人格完美很有帮助。

审美情感很是特别,首先表现为,它是远离功利,超越功利,并与功利水火不容。审美很多时候不在实用,在审美过程中,主客体只在神交,保持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保持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所以,审美情感是一种非常纯洁的情感。其次审美情感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审美能让主体脱离桎梏,达到自由的性灵境界。审美的过程,是不需要任何强制执行的心灵的自发活动。审美这种自发性往往会带来一种轻松愉悦和自由和谐的氛围,让主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审美需要层级很高,有追求的人们的自我需要,往往会终究发展到这个层次,因为这是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说,带给他勇气和光明的,是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文学的审美,这是一种“捷径”,来让教育主体得到成长和升华。

三、语文教学和生命课堂

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培养人,不是培养一个物质的,工具的人。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实现,即启发人们诗意地,用尊严地,从容地,奉献着活着。教育还在于人的生活,它关注的是内心世界,知识技艺,生活智慧,人生价值。教育的核心是使人像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丰润的人,为了自己的幸福他人的幸福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人。而这没有审美,就不可能让物质的人觉醒。

生命是生活的起点,价值是生活的终点,生活是人生命成长的过程,生活其实就是生和活,既然有了生命,就应该考虑如何活的事,生命是什么,就是生活是什么,而给学生打好生命底色的最初生活,来源于语文教学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大多还停留在朦胧的,没有痛苦,也没有爱的状态。在某些知识技术技能应试的熟能生巧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能得到思想的跃升,性情的熏陶,既没有照顾到智慧,也没有照顾到审美。

美的课堂,应该照顾到这两个方面。智慧和美,密不可分。审美是情感激荡,但情感不是孤立的,表面它是感觉,内核是情感,是人的修养智慧道德价值体系。情感是审美的核心,智慧深埋在情感之中。

在语文课堂上,智慧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体现在价值意识。价值意识,在理智方面,能区分是非真假;在待人接物方面,辨别善恶美丑,知道取舍。智慧,也就是鉴赏能力。而审美,就是中国古代的道和艺,这是人类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完美融合,塑造出一个具有无限和充沛的自我。

语文课堂,如要熠熠生辉,应重视发掘自然,心灵,文化,艺术之美,这就要处理好语文教学的感性、理性和美性关系。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丰富的感性体验,缜密精确的理性辩思,美好茹润的美性升华。感性侧重于书本的材料,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素材感知,理性侧重于书本的工具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建构能力,美性侧重于书本的生命拷问,即它的价值,让学生得到高尚的审美趣味、艺术感受和终极归宿。

美学笼罩下的语文教学,研究的目标是语文课堂和生命美学的融合生成。让美濡湿生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生命,从而从容对待生命走过的历程,此历程中当然包括语文课堂。

语文教学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对功利的超越,是对庸俗的拯救,是让学生真实投入到文学文字的读写和生命的历程感受,用文学之手,从生命美学的的角度去拥抱世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个体的成长经历中促成审美的自觉运用,引导学生处理生与活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尊严和可贵,去追求人生的多面丰富和深邃,最终完成对自我固定命运的超越。审美是人类必有的能力,也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就如孩童,张开睡眼,去四季轮回中旷野,去发现野草之美,此万不可辜负。

猜你喜欢
世界生命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