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用“安全”的名义

2017-03-27 14:39张升利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秋游春游安全

张升利

朋友是位小学教师,女儿刚上初一。因为女儿的小学阶段一直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读书,上学、下学都自己带着,在学校的一举一动都有同事汇报,小学教师也特负责,女儿被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女儿上的初中离县城远,孩子必须自己骑自行车上下学,途经的一座水泥桥因为维修而封闭,在旁边搭建了一座铁皮桥。每当成百上千的学生过桥时,铁皮桥都会“轰轰”作响,上下颤动,让人心惊。加上刚进中学,课程一下增多,据说中学老师也不像小学老师那样事无巨细都要监管,所以朋友不免担心,担心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担心孩子对初中生活不适应。一次吃饭时,朋友问女儿:“上中学还适应吗?”女儿的回答是:“适应!太适应了!”女儿的反应出乎她的意料。她想起女儿对她说的,过铁桥时,摔倒在地是怎样扶起自行车的;堵在铁桥上,上面太阳晒,下面铁皮反射,汗是如何湿透衣衫的;放学后,和同学如何勇敢地探索了偌大校园的角角落落;运动会时,兴奋地结伴跑去给帅哥加油……女儿话语中一个“太”字,将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喜爱,对摆脱事事由父母、老师安排照顾好,到自己能有独立的时间、空间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深深地触动了朋友。她反思:是不是太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是不是滥用了“安全”之名,禁锢了孩子的天性发展?

事实上,为了“安全”,现在的学校许多传统的教育活动消失了,同时又创造了许多新“模式”。

“春游”“秋游”消失了。因为路途远,危险系数高,安全隐患大,“春游”“秋游”以及外出参观等活动彻底从小学生的活动中消失,也让只有在“春游”“秋游”中才能产生的美好画面从童年生活中清除。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教师,星期六带着孩子们外出游玩半天,虽然全都安全回来,孩子们也玩得十分开心、尽兴。但事后得知的校方大惊失色,给了小姑娘严重的警告。

体育课简单化了。长跑怕学生晕倒,有身体接触性的竞赛怕学生受伤,有器械的运动怕磕着、碰着,只能是简单地做做操、跳跳绳了。

劳动只剩扫地了。什么擦玻璃、扫天花板都外包了,更不用说去帮教师打扫办公室、清洗厕所了。记得以前的孩子被分配去办公室打扫卫生是何等的欢呼雀跃,爬高爬低,你拧抹布我来擦。什么摔倒,什么可能会割破手,一点顾虑都没有。

代之而起的是教室窗户、走廊全都装上栅栏,下课除了上厕所,不准出教室等等新规定。

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大家都感到诧异,不理解,尔后也都知道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大家也就见怪不怪了,认同了。怪也怪罪于“校闹”。网上也经常将孩子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出现安全问题时,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截然不同的态度作鲜明的对比。大意是中国的家长闹到学校要求赔偿,要求处罚人;而日本家长则是向学校道歉表示给学校添麻烦了。的确,只要有一起意外事故的发生,中国式“校闹”就会使学校疲于应付,甚至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迫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但我们在谴责中国家长素质低无理取闹、艳羡日本家长的通情达理时,是否想过我们在组织活动时,是不是做了最精心的准备,是否做足了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基础教育呢?其实,一项活动不是简单的实行,而是需要做足大量的功课。

活动前,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该活动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分析哪些安全问题是外部产生的,哪些是内部产生的。例如春游,外部产生的安全隐患有遭遇突变的天气、被虫蛇叮咬等;内部产生的安全隐患有:不遵守纪律,在途中产生交通意外;携带的食品不卫生,乱吃野外瓜果、生水,造成身体疾病;不听指挥私自行动,造成迷路;乱攀乱动,造成肢体受伤;身体虚弱,跟不上队伍,中暑;等等。然后讨论如何消除这些不安全隐患。如事先查看天气预报,带好伞具做好两全准备;蚊虫多的地方穿好长衣长裤;带好遮阳工具,避暑药品;活动中,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等。再探讨,如果活动中万一出现意外情况应该怎么办?包括如何自救,如何求助等。最重要的是要将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告知家长,既履行告知义务,也可征求家长的意见、建议,完善方案。如果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身体不适合参加活动,也能事先中止。活动后,教师要将活动作个小结,反思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以利于下一次的活动。只有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工作都考虑充分,才能比较大地降低安全隐患,即使会发生意外情况,也属于非责任事故,最大可能地避免与家长间的纠纷。所以,许多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外活动、独立活动不是不能搞,而是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尽心尽力做好事”中进行抉择。那些以“安全”为由而删除学生活动的,是否滥用了“安全”之名而不作为呢?

(作者单位: 江西省广昌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秋游春游安全
春游
春游曲(其一)
秋游去啦
春游
我们来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