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切入 授生以“渔”

2017-03-27 21:42何赐仁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闲话李教授主旨

何赐仁

作为由中小学一线教师成长为大学教授的李华平,堪称把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的一面旗帜。他成为大学教授后,仍不时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理论反哺教学实践,执教的《老王》一课,就是用他主张的正道语文教学观打造的优秀教学范例。

【片段一】别径切入破解读

师:第一自然段从词句上来说,大家发现了什么毛病没有?

生:我觉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重复了,本来就是作者坐着老王的三轮,老王本来就该蹬,可这里偏要阐述一句“他蹬,我坐。”

师: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大家看看这一句是不是多余?有没有可能是“我”蹬老王坐?

生(齐):没有。

师:如果一个小学生写了这样的作文,老师会怎么改?

生(齐):把重复和多余的词去掉。

师:既然小学生写作文都知道要简洁,不要重复,难道大作家杨绛先生不懂得这个原则吗?

生(犹豫):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要刻意重复吧。

师:哦,你来说说。

生:有一种多余叫做强调,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老王是蹬车的人,“我”是坐车的人。

【赏析】在教学第一段时,如果仅让学生自读文本去解读这段话暗含的深意,无论老师怎样点拨,很多学生都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与其费时费力在文本解读方向纠缠,不如另辟蹊径切入其他突破口。李教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预先洞察了这个问题,于是从“反常”方向切入,从写作角度分析,如果这个句子出现在学生作文中,老师会怎样去批改。学生前后一比较,发现前面已交代“我常坐老王的车”,后面又说“他蹬,我坐。”文意重复,是多余的句子,应删去。但作为大作家的杨绛先生为何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在老师提示下,学生一再琢磨,终于悟出了答案:多余其实是强调,强调我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别径切入的处理方式,教师引导得轻轻松松,学生在自悟自答中收获满满。其教学设计之巧,值得所有语文教师细细品味和学习。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殊途同归”,亦是教学正道。

【片段二】引导点拨巧“授渔”

师:通过读第一自然段,我们发现问题了。我们是怎么发现问题的?是抓住文本中一句“多余”的话——“他蹬,我坐。”请同学们看屏幕,这种“多余”的话我们称之为“反常”。

学习一种文本阅读的方法: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屏显)

师:大作家对文字都具有娴熟的驾驭功夫,一定会遵循简洁的基本原则,但杨绛在这里却用了“多余”的话,这就是反常。这种反常之处正是需要我们下力气去研究的,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去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反常。文本中反常的地方还有——(屏显)

师:这是常见的“三反”——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就是简明,若不简明,就反常了。除此以外,还有反常情——违反人之常情。我给他送了东西,他可能也要给我送礼物,是不是?这是常情,我给他送了,他却不给我送,那就反常情了。反常理呢?一般的道理大家都懂,比如上课要守纪律,但是他上课却不守纪律,这就是反常理了。我们就要抓住文本中的这些地方。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症候式解读法”。

【賞析】解开课文中的反常处,对解读文本往往能取得事倍功半之效。李华平教授深谙此道,在教学中抓住反常处这个突破点细挖慢掘。他在对课文第一段“他蹬,我坐”这句话中进一步细挖,引入了“反常规、反常情、反常理”这“三反”解读原则,并在一番简短分析后由此上升为“症候式解读法”,整个解读过程,从文本中来,又返回到文本中去,只不过经过他“加热”,终于使“水”升华为了“汽”。在教学中,虽然也有老师会偶尔从这个角度进行解析,但要由此总结提炼出一种文本解读法,李教授不愧为文本解读的一名高手。他这种引导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归纳学法的教学策略,能真正实现授生以“渔”的教学目的。

【片段三】形散神聚显主旨

师:第一自然段还有一个词很有意思。“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请问,“闲话”是什么意思?

生(齐):拉家常的话。

……

师:老王的大事在“我”看来不过是无关紧要的“闲话”,那么“闲话”一词表明“我们”两人之间的距离是空间距离还是情感距离?

生(齐):情感距离。

……

师:“我”觉得他说的都只是“闲话”,所以才有了文本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就来源于“我”当时跟老王之间的情感距离。那么“我”和老王之间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距离呢?我们仍然要用刚才学的症候式解读法来解读,去看后边的内容。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老王组织上无依靠,生活上无依靠,亲情上也无依靠,这些信息是怎么得来的?

生(齐):老王自己讲的。

师:当时说话的只有“我们”两个人,所以这些话肯定是老王自己讲的,因此“据老王自己讲”就是一个多余的话,这里边也是一个反常的地方。而且,一般说闲话是有问有答的,这里却只强调“据老王自己讲”。为什么要反常呢?

生:我认为老王可能只是一个人在自问自答。

师:她说的是自问自答,我们换一个词语好不好?

生(齐):自言自语。

师:非常好。老王自言自语,“我”压根儿就没有——

生(齐):没有问。

……

师:其实,当我们把第一、二自然段读懂,把最后一段话读懂,这个文本也就读懂了。他送冰,“我”给钱;他送默存,“我”给钱;他临死前送香油、送鸡蛋,“我”给钱。看来老王始终没有走进“我”的世界,而“我”,是拒绝了老王走进“我”的精神世界。

【赏析】在很多老师看来,本文的主旨句是课文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抓住这一句话进行“生发”。但李教授却在教学中跳出了这种常规思维,反常地扣住第一段话“我常坐老王的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组织教学。由分析“他蹬,我坐”,让学生悟出了多余其实是强调,强调我们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了“症候式解读法”;再由“闲话”引导出老王无依无靠的处境及我与他的情感距离;最后“临门一脚”,把“球”射进了“愧怍”这个“球门”。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松散不着边际,却又处处暗藏教学处理的巧招妙招,直到最后李教授引导学生把开头与结尾连贯起来“瞻前顾后”时,我们才顿悟,前面的层层铺垫,皆指向课文主旨及本节课教学的主题。他在无人设疑处设疑,看似无招中藏有招,表面上看教学过程松松散散,但在抓起主旨这个“网兜”时,却发现教学过程中处处牵牵连连,早已指向了主旨。

李教授倡导“教学内容的高度聚焦,教学目标的集中精粹,教学过程的流畅自然,教学方法的新颖务实,教学效果的显豁持久”的正道语文教学观。这节课,他以一个范例向我们表明:正道语文在教学呈现上不是求怪求奇的教学解读,不是花招百出的形式运用,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紧扣文本解读,聚焦课文主旨,巧妙训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彻底转变。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闲话李教授主旨
闲话“腊肉”
鼠年闲话鼠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育槐
平淡真实显主旨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诗词闲话
别人的眼中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