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与出,课堂的教学艺术

2017-03-27 21:43罗文忠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鱼游小人主旨

罗文忠

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内容本质性的理解,引导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因而,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文本主旨的提炼和内化,这也是一节课教学的重心所在。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旨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提问学生: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从课文中你学到了什么,这样做简则简矣,可教学一旦变成枯燥的外加标签——为文本主旨的教学而走向机械问答,这样的课堂效益无疑是低下的,也是令人觉得乏味的。文本主旨的把握需要言与意的融合,也需要勃勃的生机和创造。不妨来看两则教学片段,也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九色鹿》结尾片段:“入”境处妙引无痕

师:现在请你们四个人合作,按照故事的情节变化来讲故事。可以进行想象与改编,但要讲得有声有色。(一组学生分工示范讲故事,略)

师:(一组学生分工合作讲完故事后,作听故事的孩子状,对四位学生)爷爷(众笑),你说灵魂肮脏的小人是不是在说我呀?你不是经常说我是小人吗?(众大笑)

生(爷爷):这里的小人是灵魂很卑鄙的。

生(爷爷):灵魂很丑陋的人,是坏人。而你是年纪小的小孩子,不是故事里的小人。

师:哦,这样我就放心了。爷爷,我还有个问题,那个叫调达的人怎么会变成一个小人?

生(爷爷):他见利忘义,恩将仇报,做了坏事。

生(爷爷):他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背信弃义,实在是人人痛恨的。

生(爷爷):他经不起金钱的引诱,就丢掉了人的良心。没有了良心,就变成了小人。(掌声)

师:看来,在金钱好处面前,最能检验谁是小人,谁是君子啊!爷爷,我要做君子!

生(爷爷):好!好!(众笑)

【赏析】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一则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老师在学生讲解故事中,以自己扮演小孩子,让学生扮演爷爷,帮助学生认识“小人”的不同含义,明白文中的调达是怎样成为一个小人的。学生一方面走进故事情境,真正感受课文对于小人的斥责之意,另一方面,也以老师的现身说法,明白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沒有生硬的说教,学生在与老师很自然的对话中,实现对文本主旨的把握。帮助学生走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文本,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不着痕迹地内化文本主旨,这要比简单问答的方式高明很多。

《鱼游到纸上》结尾片段:“出”文处智趣共生

(师生扮演母子,交流开始)

师:哟,儿子回来了!今天怎么放学这么晚啊?

生: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位王老师,给我们上课。

师:哦,王老师上的什么课啊?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等等,妈妈有点糊涂了,鱼不是在水里游吗?怎么能游到纸上呢?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你快给妈妈讲讲。

生:“鱼游到了纸上”是说有个青年画鱼画得特别好,就好像在纸上游似的。

师:那这个青年一定是个美术学院的高材生。

生:不是,他是个聋哑人。

师:哟,妈妈又有点糊涂了,你们都是身体健康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一个聋哑人的事呢?

生:因为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

师:呵,他有什么精神值得你们学呢?(学生有点迟疑,用眼神向同学求助)

师:你给谁打个电话求助一下?

生: (学生求助询问,教师提醒求助要有礼貌,要说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他特别热爱生活。(教师一边评价一边板书)

生:他还做事踏实、特别专心、忘我。

师:说得真好,一个人做事踏实、投入,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这就值得我们尊重,这也是他热爱生活的表现。这是这位青年,也是爱学习、会学习的你们带给我的启迪。

【赏析】这是北京名师王文丽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相比上一个教学片段,她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而是别出心裁地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跳出文本的前提下,智慧地展开“母与子”交流,学生学得有趣,而对文本主旨的领悟同样是水到渠成。环环相扣、富有激励性的问题,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带给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细致回顾的过程。跳出文本,引入生活,以退为进,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把握主旨,这同样是文本主旨教学的另一途径。

明人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这是读书的“出入”之法。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出”与“入”之间,领会教学的奥妙,这值得我们细加琢磨,在深化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们课堂的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高新区钟岭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鱼游小人主旨
春天的安排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罗平记
27《鱼游到纸上》
主旨演讲
指印小人来了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木勺小人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