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一堂“理想教育课”

2017-03-27 20:20王淦生
江西教育B 2016年12期
关键词:曾皙子路理想

王淦生

说不清什么原因,学生时代厌倦“读经”的我在讀起《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却总感到特别的亲切。而今既为人师,为工作所需,有时不得不去钻钻故纸堆嚼嚼经典,偶尔翻起《论语》,总要重读一遍这篇文章,且每读一回都觉得别有韵味。

儒家学派乃至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将《论语》推为儒家经典之首。经典,自然让人萌生几分敬畏,不过读这部书更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和善的老人对话。翻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忽然觉得它多少有些类似于今天教育杂志上流行的那种“课堂实录”。而这节“课”的主题,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叫它“前途理想教育”应该很合适。

孔子是中国教育界公认的“祖师爷”,而且查查他的“课程设置”——礼、乐、射、御、书、数,看看他所用的教材——《易经》《尚书》《诗经》《礼》《乐》《春秋》,孔子似乎是文理音体兼通、理论实践全包的全才。从这节“课”的授课内容来看,老师定一课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不加任何“答题要求”“注意事项”之类的限制,要求学生自由发挥,“各言其志”,正是为了让弟子们无所顾忌地去畅谈理想,勾画人生。

再看授课方式,这节“课”颇有些今天中外教育界时兴的小班化教学、交互式学习的味道。学生仅有四位,并无讲台,方式为“侍坐”,即“圆桌会议”模式,完全是一种师生平起平坐的氛围。就这一点来看,孔子“座谈式”的授课方式也非常符合今天以“民主、开放、平等”为宗旨的教改精神。

如此民主的授课方式,自然引来活跃的“课堂气氛”。老师话音甫落,学生子路便“率尔而对”。子路年轻气盛,率真自信,甚至有些心高气傲,他胸怀“兼济天下”之志,一口咬定即便是一个战祸、饥馑频仍的国度,若由他来治理,“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大有整治乱世舍我其谁的气势。初读此文时,我以为首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孔老夫子定会为之击节赞赏,偏偏他老人家却是“哂之”,笑而不语。从“课后”他与曾皙的交谈中得知,孔子做出这种反应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我以为不仅如此。联系孔子的人生背景来看,孔子早年亦“积极进取”,求官心切,无奈仕途坎坷,屡遭挫折,遂弃仕从教。子路心比天高的从政理想怎能不使孔子联想到自己跌跌撞撞如丧家之犬一般的青葱岁月?孔老师不在“课”上轻易批评一位敢于亮出真实观点的学生,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维护了学生的自尊。那一笑当中有对子路“其言不让”的善意的嗔怪,更多的则是一位长者对后生的包容。再说,谁又能说子路的梦想就一定不能成为现实?

就在师兄弟们描摹着自己的理想图景的时候,曾皙却是一门心思地埋头为他们制作着“背景音乐”。直到老师点到他名的时候他才“铿尔,舍瑟而作”,为自己描绘出了一幅迥异于前面三位学长的人生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我看来,这是多少带有几分出世思想的人生旨趣,当会招致孔老师的贬斥,孰料却激起了老人家的一腔共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虽说曾皙之语也许与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略显龃龉,却与孔子此刻的心境完全吻合。一句话揭示老师心灵之魂,让他在学生面前无意间袒露出自己的心迹。这与今天某些老师在课堂上弹奏的那些连自己都不愿相信的言不由衷的高调相比,孔老师诚挚的话语具有着多么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让学生“各言其志”,教师又岂能言不由衷?

短短三百余字,人物个性鲜明。这有赖于记录“课堂实录”者不凡的文字功力,恐怕更得益于孔老夫子不随意给学生“塑造灵魂”,而“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此为孔子教育第一成功之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给出“标准答案”,不追求结果的统一,不对学生妄加褒贬,这是我从这节“课”中获益的第二个方面。志向远大的,却因“其言不让”而被“哂”;追求放诞自由似无大志的,却因挠着了其师心灵的痒处而被“与”,这些都出乎我的意料。而在孔子看来,他们都是在“各言其志也已矣”,所以也就都有了得分的理由。孔子的弟子中各类奇才毕备,应该说与其师的这种“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最让我感动(已不止于“获益”)不已的是孔子对学生民主、包容的态度。师生平起平坐,相互交流,已属不易;允许学生“课上”不去听讲,玩弄乐器,又该需要多么大的包容心!

因为他深邃的教育思想处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正可谓教育的返璞归真,正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推陈出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jxjywyy@126.com

猜你喜欢
曾皙子路理想
解读《论语》
以本为本缘本溯因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