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2017-03-28 13:14徐建平
新一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德育

徐建平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从五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领会美的心灵、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只讲德育不提美育至少是不够完善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使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活泼而富有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究竟有没有这个必要?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的确非常密切,但二者毕竟不完全相同。审美教育通过它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效果是明显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领会:

一、美的心灵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内在美必然表现于外部,即语言和行为的美。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展现了多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啊。有坚持正道的屈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等。教师善于通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像,使他们从这些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不仅对语文学习增加兴趣,而且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去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在他们的一生中将是受益无穷的。除正面人物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的形象。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总是力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的生活本质。作家通过反面人物,对生活中的丑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实际上是从反面对美的事物和正面人物进行推崇和赞扬。

因此,教师在分析别里科夫的顽固保守;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周朴圆的假仁假义,等等,都不要从概念出发,而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和主题,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引导学生从赏析中体验和认识这些形象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认清是非美丑,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深刻的教育,既欣赏了“文”,也明白了“道”。

二、美的意境

提到文学作品,人们总爱提到“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智慧的痛苦》)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后者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本质,所以,意境优美的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这种想像和联想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还要美妙得多。意境既然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不仅诗歌中有,小说、散文、戏剧中也存在。语文教学中意境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秋色赋》中灿烂绚丽的秋色,谷物果木丰收的景象;《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这样的意境在我们心中能不产生美感吗?当我们读到《暴风雨之夜》中地委书记为了人民的利益,弓着背迎着暴风雨前进,这种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心里不是也会升起一种冲破暴风雨的快乐之感吗?当我们读到《古战场春晓》,跟着作者的脚步,盘桓在古战场上,看着莽莽苍苍的千古江山,在领会作者凭吊怀古的豪情时,不是也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当我们齐声朗诵《一月的哀思》那令人悲痛的诗篇时,难道没有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从那“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意境中受到美的教育吗?

三、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抒发感情,描绘景象,刻画人物都必须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因此,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神之笔在诗歌中有、在散文中有、在小说中有、在戏剧中也有,可以说真是不胜枚举。如鲁迅杂文语言的幽默讽刺之美;秦牧散文语言的绮丽雄奇之美;邓拓散文语言的真诚平易之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多么壮丽而豪放;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多么的清新而婉约。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那“间或一轮”的眼睛,白居易笔下的如泣如诉的琵琶声真是妙笔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语言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而受到审美教育,并逐步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

四、美的构思

艺术构思是形象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整个作品精心的设计。它既包含了素材的提炼和剪裁,意境的展现和烘托,事件的安排和细节。细节的精选,又包含了各种写作手法的运用及语言的推敲等等。美的构思一定要避免平庸、俗套,力求达到“人人意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境界。老舍的散文《小麻雀》最后说这只有过不幸遭遇的小麻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作者没明说,却留给读者自己去琢磨、去想像、去寻求最合适的答案。

从语文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和学的双方都应力求统一于美。一个教师从备课、讲课到布置作業,既要体会作者之心,深刻领会文章的意蕴技巧;又要明察学生之意,正确地设计教学目的和方法,他是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当然中介。学生学习一篇作品,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逐步领会作品之美,就无异于在进行审美活动,也同时在发展他们的审美能力。任何一篇作品,无论它的内容有多好、技巧有多高,但教师的教学没有让学生领略到美,那就谈不上进行审美教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了。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