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怎样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3-28 21:43张婉茹
新一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科学教学创新能力小学生

张婉茹

摘 要:小学科学课引领着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科学课应在实验教学中迸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立足于做,突出实践性;着重于思,注重启发性;着力于放,体现自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学;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又不是用耳听科学。要学好科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一)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浸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浸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多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二)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賞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上《植物》这一单元时,用摄像机拍摄天天陪伴他们学习生活的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自己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二、精心准备,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学生实验是通过操作实验器材来实现的,实验器材必须合理地精心准备和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结构。学生运用所选材料进行实验,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与规律,归纳出科学概念。如教学《磁铁》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磁铁性质,我把学生分为两个实验组,每组选择的材料不同,其达到的效果明显不同。第一实验小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铜片、铝片、塑料片;另一组选择的是磁铁、铁片、回形针、大头针、图钉、铜片、铝片、塑料片、小木头、小石子、玻璃、橡皮、布条等。由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第一组选择的材料中,具体的同类(铁制)材料只有一块铁片,无法从同一类的材料中找到“磁铁能吸铁”这一规律;第二组选择的材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科学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是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因此,教师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有效过程。只要我们用点心思花点时间,就能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获取大量的优秀实验材料。

三、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一)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就把这个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课上同学们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有全局观,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三)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总之,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内、外部条件,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会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猜你喜欢
科学教学创新能力小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