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以“学”定“教”

2017-03-28 17:57张和珍
新一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相融以学定教

张和珍

摘 要:“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本文拟以教学《黄河颂》为例,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主问题”引领下,以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关键词:以学定教;主问题引领;“教”与“学”相融

一、产生背景

我们学校地处余姚城郊,由于地域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地成绩好点的学生差不多都跑到城区学校去了,学校现在基本上属于外地民工子弟学校。学校领导为了缓解教师超编的压力,便竭力把一些差不多是小学二、三年级水平(当然不是二、三年级中的优秀者)的学生也招了进来,反正人数比较可观就行。同时,校长又迫切希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不断组织月考,与兄弟学校比试成绩高低,并让每个老师每学期上一堂公开课。此文便是三年前那堂校级公开课的产物。

课前,认真备课是必需的。我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研究透彻,还看了些《黄河颂》的获奖课例。我当然想过不“预设”课堂教学,让学生提问,自然生成教学过程。但是,因为平常上课,他们差不多有95%以上的问题不能回答,自问自答(或屏显答案再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上公开课了,我要让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一些必须弄清的问题得抛出来,让学生弄清楚。认为这同样是“以学定教”。但有一件事还是做错了:我让学生预习《黄河颂》却没布置预习题。

二、过程呈现(包括某些片段实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听过有关《敕勒歌》的故事吗?很久以前,敕勒民族在与来犯之敌作战过程中一度屡战屡败,以至于士气消沉。然而,在战斗的间隙里,有人轻轻地唱起了《敕勒歌》,接着,更多的人唱起来,最后全体高唱,唱完以后,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战士们一鼓作气,一举打退了敌人,取得了胜利。从中可以看出,文学艺术是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的。下面,我们就深入《黄河颂》去感受一下,看看它是否同样能鼓舞我们,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去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先看黄河在地图上的形象(PPT展示)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四)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后学生齐读

(五)思考:

1.从题目看,哪个是关键词?全诗分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看成是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凭什么说黄河伟大而又坚强呢?

2.歌词主体部分前边与后边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从怎样的视角写的?表现了黄河什么特点?

3.颂黄河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摇篮”、“屏障”如何理解?

4.诗的最后几句是尾声,主要写什么?

5.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目的是什么?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吗?能激励、鼓舞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外敌吗?(附板书)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六)作业:朗诵《黄河颂》,寻找田汉的《毕业歌》来感受。

三、课后反思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它以热烈歌颂的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学、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本以为这篇课文可以上得很精彩,结果大失所望:“教”者对于“学”者而言,差不多就是隔靴搔痒,双方不在同一个频道。这怪我事先没布置预习题。他们的所谓预习,就是读它一、二遍,字认识了,感觉歌词有点激情而已,至于问题,全然没想过。只有极少数要好点的学生,拿着参考书认真地看了几个问题与答案,但又没有真正吃透,一旦撇开书本,就没办法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问他们有什么不懂,他们会提出建设性的问题来吗?如果任由他们提没什么价值的问题,那我这节课会解决些什么呢?学校总是要讲究教学质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缺乏深度,就只有教师牵着他们,迫使他们思考他们不曾思考的许多问题。对于小学六年不曾读过什么书的学生来说,做老师的该怎样引领才会真正让他们多懂点什么?

都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应该也不是快的艺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每节课的效率是关键,因而每节课都必须切实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通常肯定不会由我们的学生提出,所以,问题全由老师提出也不是可怕的错誤。所谓“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我上《黄河颂》最失败的地方在于问题太多,教学内容不够集中。因为问题一多,不能快速解决,而时间有限,最后,我还是没能把“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本节课难点)这点给解释透彻,更不用说花时间多诵读了。

上过这堂课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现代诗歌教学既充满美感,又能让“教”与“学”水乳交融,水到渠成,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呢?针对《黄河颂》这篇课文,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自己平时上现代诗歌的体会,我想谈几点看法。

(一)感知诗歌:声情并茂地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刚拿到一首诗,首先是“跟着感觉走”,尤其对学生来说,在他们的直觉还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用一种很好的方式引领学生投身到作品的感性世界,初步领略和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毫无疑问,最好的方式就是声情并茂地朗诵,朗诵是开启一首诗歌大门的钥匙。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很好地体会和思考。拿《黄河颂》来说,如果老师自己朗诵得很不错,不妨先来范读一下,这样显得更亲切而富有感染力,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磅礴气势,让他们初步进入作品美妙的感性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诗歌不需要怎么讲解,只要不断诵读,“其义”大体就可以“自显”了,如流沙河的《理想》,诗中那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就是最好的解说词。《黄河颂》的文字看来也浅显明白,但有些表述,你真要弄懂为什么那么说,也不是很容易的。如:为什么说黄河“伟大坚强”,为什么说黄河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品析了。

(二)品析诗意:深入浅出的解说

前面我提到过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既然我们得面对这样的学生,自然得“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现在,假如我再上《黄河颂》这篇课文,我会删掉许多问题,只留下重要的三、四个问题放到课堂上讲深讲透,情况肯定好得多。因为重点、难点解决了,次要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腾出来的时间,可以多朗读,可以进行很有意义的拓展延伸,要不,做这些工作的时间就没有了。

那么,针对《黄河颂》这篇文章,留哪几个问题一定得在课堂上解决呢?

《黄河颂》歌词的主体部分“描写”与“歌颂”两块内容要分得清;“颂”,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大意也该知道;还有就是:为什么说黄河“伟大坚强”?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及我们民族的“屏障”?凭什么说黄河可以激励中华民族?这里,最关键的是搞清楚黄河“伟大坚强”(可从黄河的形象与功能角度考虑)在哪里。黄河有怎样的形象?教师可提示:横贯东西,高低落差大,气势磅礴,弯弯曲曲,让人想到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强”等等。还有,黄河横贯东西,气魄宏大,就形象而言也是伟大的,再加上黄河千百年来哺育、保卫了中华民族,当然称得上“伟大而又坚强”,而黄河“百折不挠的品质,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更能激励中华民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没有“民族精神上的城防”,光靠“黄河天堑”,终究还是挡不住敌人进犯的脚步的啊。在外敌当前的情况下,人的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不屈的精神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

讲深讲透了以上这些问题,学生再回过头去看这歌词,理解的深度自然就很不一样了,朗诵起来感情也肯定充沛多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阅读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灵出发。”是啊,我想,这该是我努力的方向。好几年前,本人上冰心的《纸船》,就是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学生合作解决,不能解决的,由老师解决。课上得自然、潇洒、随意。但如果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作品的有些内容又太深奥,我们的课程又有相应的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还能“信马由缰”地上课吗?

对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问题不能回答的学生来说,“预设”,是必需的;他们不思考,你迫使他们思考也是必需的。关键是,你得“预设”“牵一发而动全身”、“触类旁通”的主问题。你提出的问题,也允许他们回答不出,但是,在你形象透彻地讲解的时候,学生在仔细倾听,学生能心领神会,心有共鸣,这样,我们教学的目标不也就达到了吗?这同样也是“以学定教”啊!

(三)升華诗情:推而广之的引入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在抗战时期,当演出队把《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音乐作品演出完毕,其所产生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可以想见的。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这点,我们可以把田汉的《毕业歌》拿来(屏显歌词),声情并茂地朗诵给他们听,再把这首歌很富有表现力地演唱一遍(或放录音),然后让学生齐读,齐唱。在这样的歌曲感染下,人的爱国心不被激发出来是太有难度了!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还可以放《松花江上》给学生听,可作适当的点拨、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必定会越来越浓,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不同的教法也许有不同的好处,一棍子打死某种教法肯定是不妥当的。学生获得知识,养成能力的途径、方法毕竟不是单一的,清晰的,而是多向的,模糊的。我们不知道一堂课到底能让学生获益多少,作为教师,我们所要做到的是让课堂效益最大化。如果一堂课里,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在主问题引领下,讲解得较多,学生听得很好、很专注,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间师生的内心产生共鸣,那应该也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境界频现。

猜你喜欢
相融以学定教
我与你相融
心相融
尹延新: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从“相加”到“相融”,攀登媒体融合新境界
我能让水油相融哦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行在柘荣,相融于神奇的山水间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