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2017-03-28 10:11刘禀诚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方所句首新闻标题

刘禀诚



新闻标题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刘禀诚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方所成分充当不同的标题成分,能显示出标题性强弱,呈现出标题性序列;根据方所成分前后有无前后置词,可划分出标题性梯次。框式介词不适合于标题性强的标题,只适合于标题性弱的标题;方所成分的施事性强弱对标题性强弱也有一定影响。“去介词”“去框式介词”是典型新闻标题的重要特征。

新闻标题;方所成分;介词隐现

关于汉语方所范畴研究,前修时贤多有论述,可参见陈瑶[1]、马喆[2]的论文综述。这些研究都是立足于非标题语境。遗憾的是,除了有学者论及新闻标题中的工具成分(刘禀诚等)[3]、受事成分(肖九根等)[4]、选择成分(刘禀诚、石立君)[5]以外,目前尚未见把方所成分放在新闻标题这一语境中进行探究。本文主要考察居于不同标题位置的方所成分及其前后介词隐现情况,并试图作出一定的解释。

一、题首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朱德熙[6]112、储泽祥[7]41都曾论及方所词直接作主语的情况,举例有“墙上挂着地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尹世超[8]91则从标题视角认为,以上情况是“不带介词的处所名词+动词”格式在汉语标题中的具体运用。在汉语标题中,这种格式非常普遍。从居首的方所成分与谓语动词的关系紧密度来看,这种格式可依次划分不同的几组。请看①(波浪线、下划线、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A组:(1)看好经济前景 (《人民日报》2003-01-07)

(2)期待“财富”降临 (《人民日报》2005-05-16)

(3)启动创意“引擎” (《人民日报》2010-06-14)

B组:(4)看枣 (《人民日报》2001-02-26)

(5)观沙雕 江畔赏歌舞 (《人民日报》2003-08-06)

C组:(6)有记者 (《新民晚报》2003-03-1l)

(7)有了不走的剧团 (《人民日报》2006-06-27)

(8)里飞出了金凤凰 (《工人日报》2008-10-15)

D组:(9)百万人迎新年 (《人民日报》2008-01-03)

(10)数万人同唱东方红 (《湘潭日报》2008-12-27)

(11)万人同唱东方红 (《湘潭日报》2008-09-18)

E组:(12)蓝图绘就 (《人民日报》2011-08-16)

(13)新人辈出 (《人民日报》2011-08-16)

A组句首的方所成分既有确定性(专有名词),又有方位性(地点名词)。根据邹韶华[9]的观点,像“北京”一类名词,表示“确定的方位”是自足的,不需要另外加方位词。由于标题的简练性特点,专名前“在”或“往/到”也可以省略。但是标题中有一种类似专名或地名的处所词,其实指的是该专名或地名的,是后面动作行为的施事,它们实际上是一种“转喻化”用法,其前后不能加上框式介词“在……上”。吴卸耀[10]14认为,空间词语和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决定了空间词语的空间性和施事性;当空间词语的所指执行相应的动作行为时,这时空间具有较强的施事性。“看好”“期待”“启动”等动词赋予了明显的指人倾向,也决定了句首方所成分的。以上“法国”“上海”“浙江”“北京”就是生命度较高、施事性较强的“处所词”,它们都完成了由空间到施事的转变。B组句首的方所成分只是表示方位性的地点名词。B组的动词表示人的行为动作,似乎句首的方所成分应该有较强的施事性,但由于句首的方所成分是地名,不能像专名一样“转喻化”而被赋予较强施事性,较强施事性只能由隐含的施事成分充当,即较强施事性由“晋中看枣”“海滨观沙雕”“江畔赏歌舞”的人充当。尹世超[8]91-92认为:这些地名前面都有“到”或“在”一类的意思;不用“到”或“在”一类的介词或动词,不仅简洁利落,而且很有标题味儿。C组表示存现关系,句首的方所成分施事弱,可在句首方所成分之前添加“在/从”,如:[从]永城县里飞出了金凤凰。D组方所成分之后有主语,方所成分容易识解为状语或大主语。D组句首方所成分与后面的表人名词性成分之间关联性不强,因而我们一般把这种方所成分看作可以添加“在”的句首状语。E组句法关系为“大主语+(小主语+谓语)”。从句法韵律来看,“蓝图绘就”“新人辈出”结合紧密,韵律感强;但从语义来看,两例中的句首名词成分之间存在领属关系,因而这两例都可理解成大小主语之间添加了“的”的句子:“三峡库区的蓝图绘就”“上海京剧院的新人辈出”。从能否在句首方所成分前添加介词“在”来看,例(12)不行,例(13)则可。

能够直接在方所成分之前加上“在/从/到”而不影响语义的新闻标题,我们认为该方所成分具有弱施事性或无施事性,比如B、C、D、E组;反之,在方所成分之前加上“在/从”而影响语义的新闻标题,我们认为该方所成分有一定或较强的施事性,比如A组。以上五组标题方所成分关联的施事性强弱可标示为:A>B/C/D/E。

二、题中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题中的方所成分可以直接作状语,也可以通过与介词“在”一起组合成介宾短语整个地充当句子状语。

(一)直接作状语

(14)皇马战胜尤文图斯 (《人民日报》2003-05-08)

(15)NBA马刺队击败小牛 (《人民日报》2003-05-25)

(16)“刘罗锅”“练兵” (《中国文化报》2003-09-17)

(17)2.7万人观看升旗 (《北京日报》2007-05-02)

(18)“最真汽车套牌”出售 (《人民日报》2011-08-10)

(19)中医古籍文献归来 (《人民日报》2003-02-25)

尹世超[8]95认为:“桂林明代梅瓶京城亮相”(《光明日报》2001年5月17日A2版)与“新型家用车将在京同台亮相”(《人民日报》2001年3月30日第9版)属于同类,只不过“京城”前没用介词“在”,。换句话说,为了凸显标题性,方所成分作状语时介词“在/从”往往省略。不但如此,甚至其他名词性成分作状语时也可省略介词“在”或“以”。如,彭朝丞[11]认为“车臣匪首,被吸毒手下55美元卖掉”这一新闻标题应在“55美元”的前面加上介词“以”与之组成介词短语放在动词“卖掉”前面作状语,表示工具、手段。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因为像彭先生那么一改,标题味儿就荡然无存了。

(二)与介词“在”构成双音节介宾结构,整个地充当句子状语

处所词(语素)可以通过与介词“在”一起组合成介宾短语整个地充当句子状语。例如:

(20)电影《乱疹》拍竣 (《文汇报》2000-07-20)

(21)日中交流论坛举行 (《人民日报》2007-09-08)

(22)第七届地球奖颁奖 (《人民日报》2003-11-03)

(23)全球商报联盟成立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05-23)

从形式上看,第一类与第二类有所不同:前者没有介词标记“在”,处所词直接作状语,后者有连接处所词(语素)的介词标记“在”。以上两类也完全符合“联系项居中原则”。刘丹青[12]127认为,“联系项居中原则是一条制约力很强的语言学原则”,“介词位于中介位置不但最符合象似性,也与其他原则相协调”。

三、题尾的方所成分与介词隐现

题尾的方所成分可分为三类:作动宾结构的宾语;作“N+在+L”对举结构中“在”的宾语;作“名词+名词(处所词)”结构中的中心语。

(一)作动宾结构的宾语

宾语较普遍的有介宾、谓宾。这里只说动宾组合带处所宾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近年的标题运用中非常普遍,成为一种独特的语法景观。尹世超[8]81-82,92-93、刘禀诚[13]8,85-86都涉及到“动宾组合+处所词”构式。请看:

A组: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例如:

(24)乌俄总统聚首(《人民日报》2001-02-14)

(25)江主席做客(《人民日报》1999-09-15)

(26)琼斯抱憾(《人民日报》1999-08-27)

(27)恐怖魔爪染指(《人民日报》2004-03-31)

(28)“鞋都”书记问计(《人民日报》2004-04-06)

B组:什么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例如:

(29)“两国论”碰壁(《人民日报》1999-09-18)

(30)《竞马》登陆(《工人日报》2004-02-27)

(31)IT“金凤凰”落户(《光明日报》2003-11-05)

(32)环京自行车赛揭幕(《人民日报》2003-11-05)

(33)海湾航空巨头抢滩(《人民日报》2011-08-17)

有时候为了追求简练,凸显标题特色,充当主语的施事可隐含。例如(可归属于A组):探秘、遇险、忘忧、决战、走马。

刘禀诚[13]8认为:“不及物动词后带宾语(多为处所词语)。这些不及物动词在非标题语句中往往要接介词‘于’等词才能使整个语句成立。”这种结构往往可以进行句法变换。例如:

(34)中国科考队成功“度夏”(《人民日报》2006-02-20)

→中国科考队(在)成功“度夏” →在中国科考队成功“度夏”

刘禀诚、肖九根[14]认为,“动宾组合带宾语,一直都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如果我们把它放在‘自然焦点’这个角度来理解,理解起来恐怕要轻松得多。范开泰、张亚军认为:‘由于句子的信息结构安排通常采取由已知到新知的方法,因此自然焦点通常出现于句子的末尾,也有人称之为句尾焦点或句末焦点。’一些标题,正是出于‘自然焦点’的考虑,因而有意把一些表示时间、处所、与事的内容置于末尾。”所举语例有:

(35)“北京老唐”新装亮相 (《中国消费者报》2003-11-03)

(36)首批公司律师在亮相 (《人民日报》2002-12-27)

(37)兵马俑亮相(《人民日报》2007-09-13)

(38)中国国家展团亮相 (《人民日报》2007-08-22)

例(35)在4个对比项中,信息量最小,其他3项还交代了处所或时间(见波浪线)。拿例(36)来说,可以做如下转换:首批公司律师在亮相→首批公司律师亮相

原式“在吉”,介宾短语作状语,转换后的“吉(吉林)”具备了新信息的因子,处在“自然焦点”的位置,实现了向“自然焦点”的转化,也实现了由一般报道性标题(尹世超)[8]106向“标题格式”即“动宾组合+处所词”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参照物先于目的物”的说法也受到了挑战。

王伟[15]的观点恰好印证了这一看法:“汉语在表达方所和比较范畴时的认知策略是目标先于参照点,而不是参照点先于目标,依据是以及句子结构是否符合‘已知信息先于新信息’的普遍原则。以往的研究多基于,所以有误区。”我们的考察结论正是基于主谓句和话题句,而不是偏正结构(如“操场上的旗杆”)得出的必然结果。在含处所词的典型标题中几乎都是目标物先于参照物,方所词有明显的后置性特点。

(二)作“N+在+L”对举结构中“在”的宾语

在标题中,有一种构式值得注意,那就是:“名词1+在+方所1 名词2+在+方所2”。它们在标题中对举出现,标题味浓,节律感强。例如:

(39)痛在病在(《广西日报》2000-11-23)

(40)疼痛在病源在(《农村医药报(汉)》2006-08-04)

(41)败在根在(《人民政协报》2000-08-01)

这些标题格式,整体构式义为“什么事物存在于什么地方”。这里的“在”应理解为动词,表示“存在、位于、在于”等义,其后往往接上方所词语,充当整个结构的宾语。“在”作动词理解,还可以从以下语例前后的变化用词上中得到印证:

(42)家居卫生清洁地 人在欢乐和谐中 (《广西日报》2007-02-26)

(43)巴黎 人在楼中 车停地下 (《经济日报》2001-09-03)

(44)人在二线 心系一线 (《中国电力报》2008-01-24)

刘禀诚、肖九根[14]认为,这些对举出现的标题中的焦点属于显性对比、对比焦点,对比焦点是通过对比的方式或标记性成分来凸显焦点的。前后两个并列分句组合成的复句式标题,既可以是转折关系(如例39~例41),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或别的关系(如例42~例44)。

(三)作“名词+名词(处所词)”结构中的中心语

(45)工业物流数字信用生态文化

“六子登科”强广州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3-03-17)

(46)个性(《人民日报》2001-09-21)

(47)魅力四季(《人民日报》2009-10-01)

(48)生态以港兴市 (《人民日报》2007-06-02)

我们试图用认知理论的“框架—注意”和“背景—图形”(参照物—目的物)理论来加以解释。朱彦[16]165-168认为,“认知域中显著度高的事物是图形,显著度低的事物是背景。图形中显著度高的事物是目的物,显著度相对较低的事物是参照物。”“工业广州”“魅力海南”等结构中的中心语“广州”“海南”相当于认知理论的“框架”“背景”“参照物”;前面的修饰成分“工业”“魅力”等名词,则相当于认知理论的“注意”“图形”“目的物”。这再一次印证了前面所说的“在含处所词的典型标题中几乎都是目的物先于参照物,方所词有明显的后置性特点”。

四、主要结论

1.方所成分充当不同的标题成分,能显示出标题性强弱,呈现出标题性序列;根据方所成分前后有无前后置词,可划分出标题性梯次。

2.框式介词不适合于标题性强的标题,只适合于标题性弱的标题,或者说,有框式介词的标题,标题性很弱或不是典型标题;方所成分的施事性强弱对标题性强弱也有一定影响。

3.作为典型的新闻标题,方所成分作主语时一般无前置词但有少量后置词,作状语时可无前后置词(也可无后置词但有前置词),作补语时一般无后置词但有前置词。

4.新闻标题的方所成分前后“去介词”“去框式介词”是典型新闻标题的重要特征。

注:拙文初稿曾在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2014.9.13—15,北京语言大学)上宣读,承蒙与会学者提出宝贵意见,谨致谢忱!尚存错谬,概由本人负责!

[1] 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11-116.

[2] 马喆.现代汉语方所范畴研究述略[J].汉语学习,2009(3):78-84.

[3] 刘禀诚,黄玉萍,周静.新闻标题中的工具成分[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5):27-30.

[4] 肖九根,刘禀诚,聂桂兰.汉语标题之“受事1+动作+受事2”[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79-83.

[5] 石立君,刘禀诚.浅谈新闻标题的选择成分[J].新闻研究导刊,2012(11):54-55.

[6]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尹世超.标题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 邹韶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J].中国语文,1984(3):173-178.

[10] 吴卸耀.现代汉语存现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1] 彭朝丞.对新闻标题语法结构的品评(三)[J].新闻与写作,2010(8):89-92.

[12]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内部构成及语用效果[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 刘禀诚,肖九根.新闻标题的信息凸显[J].东南传播,2007(9):72-74.

[15] 王伟.汉语方所和比较范畴的认知及表达策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2-144.

[16]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郑宗荣)

①语料来源:“中国知网”报纸标题。

The Position Components and Adposition Looming of News Headlines

LIU Bingcheng

The position components can b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a title and show the strength of the title with a certain sequence.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re is a preposition or a postposition, the position compon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title echelon. Circumposi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typical title but for atypical one. The intensity of the agent has some influenc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title as well. “De-adposition” and “de-circumpositions” are both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ypical news headlines.

news headlines; position components; adposition looming

H146.3

A

1009-8135(2017)05-0089-05

2017-04-16

刘禀诚(1967—),男,江西吉安人,井冈山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与标题语言。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标题用语范畴化研究”(YY1533)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方所句首新闻标题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关于方所的整合营销研究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方所的体验术
实体书店,透过“方所”觅“方舟”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