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三五”:变革与创新

2017-03-28 01:29王思政
上海国资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利十三五上海

文‖王思政

上海“十三五”:变革与创新

文‖王思政

面对发展大变化,知识大爆炸,价值观颠覆,需要重新学习,从零起步

上海市“十三五”规划编制从思路、纲要到专项规划,前后历经将近3年的时间,在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全市各方发挥合力,上海市发改委上下共同努力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作出了创新的尝试。作为规划起草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有对规划的再思考,亦期待这种再思考能对规划的落地执行助一臂之力。

陌生的时代

有一幅网络漫画叫马思洛人类需求的2.0版,在五个基本需求之下又加了Wi-Fi和充电,大家看了一定会笑,但蛮形象的,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标准配置,片刻不能离开。早在2010年芬兰政府第一个立法规定,将宽带上网权上升为基本人权,即所有芬兰公民在公共场所免费享有不低于1M网速的宽带上网权利。以前社会商品零售额是我们观察评估消费的重要指标,现如今信息数据消费成为新的风向标。台湾地区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止步不前,但有一个亮点全球遥遥领先,网民的每月数据消费达到10G,美国网民2G多,中国网民近400M。我国台湾地区政府部门、公共场所和企业院校等机构大多有免费便捷的Wi-Fi服务,且不需密码就可联接。

在苹果手机和微信发明之前,我们人类真的不知道自身还有这么多需求,这两个创新发明真正做到了创造需求,引导消费。以微信为例,2015年年底,微信用户已突破了9亿,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1000万,拉动的信息数据消费1000亿元,每天上微信平台的人数达30亿人次,创造了天文数字。2016年上半年,仅微信的活跃用户就已达到7.23亿人。微信已使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休闲时间全部被碎片化,微信重新发现了存量时间,与100多年前爱迪生发明灯泡,延长了人类学习、工作和休闲娱乐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类的早期文明来源从来都是“依水而生”,如6000多年前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源于伊拉克的两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发源于恒河;“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新文明开始“依网而生”,许多企业进入“无数而不生,无网而不胜”的新时代。俄罗斯科学家几年前按照全球各国网站和平台流量大小画了一幅互联网星球图,流量最大的地方是新文明产生最多的地方,网络语言、歌曲、游戏、文学等盛行。全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星球是谷歌和脸书,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星球是百度和微信。路人皆知的例子是马云硬生生创造了第一个互联网节日,11月11日全球购物狂欢日被世界认可。网购电商微支付成了年轻人日常消费的标配。2016年的“双11”,全球的交易额达1800亿元,来自全球23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通过中国电商平台购物。接下来12月12日有可能将被打造成第二个网商节日。

传统红利进入拐点

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我们经常讲一个词——红利,巧合的是本轮危机后几乎所有的传统红利都出现了拐点,进入下降通道,内外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化。

第一,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方面,中国已步入老龄社会,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市,老龄工作已成为政府和人大工作的重要议题。预计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比重将达36%,约540万人。上海人均期望寿命2015年达到82.75岁,已连续多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可以挤进世界前十名。人口结构方面还有“少子化”的问题,它与老龄化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少子化就没有老龄化。全球0—14岁的少儿人口平均水平是27%,中国是16.5%,上海仅有9.4%,过去这么多年有个规律性现象,全世界已经实现“收入陷阱”跨越的发达经济体,没有一个跨越时少儿人口是低于20%的。所以大家要理解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会作大幅度调整,从“双独”家庭二孩到“单独”家庭二孩,再到鼓励生育二孩是形势所逼,但现在综合成本太高。人口是编制规划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这个问题不分析透,规划有可能成为无米之炊。当然对人口调控问题各方面的争议也最大。上海“十三五”规划人口发展的思路是控总量,优结构。

第二,有形资源红利。工业经济时代有形的资源,大多面临枯竭的境况,透支严重,地大物博已成地贫物薄。中国的钢材、水泥、煤炭等消费量已占全球50%左右。中国2011—2013年三年时间用掉的水泥,比美国整个20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兴盛扩张期)的消耗量还要多,比尔·盖茨感到非常震惊,在个人微博中作过专门阐述。有意思的是这些有形物质吃光用光后,按照物质不灭定理,留下了痕迹——数据信息,新的资源红利出现了,这个资源还可以分享,生产消费更加环保。数据信息哪里最多,发达的地区和大城市最多,上海这方面很有新优势。全球还有个规律,70%—80%的数据信息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是信息数据资源的土豪。上海现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只以数据信息为生,没有土地、厂房和设备,只有人脑加电脑,生产的原材料是数据信息,生产出的产品仍然是数据信息,但它是高增值的。上海证交所开放部分数据信息给企业用,催生做大了一个证券分析行业,解决了数万人的就业。随着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开发无线频谱资源的重要性摆上议事日程。例如:700兆频段一直由文广局占用,历史上主要用于无线电视广播,当电视接收信号改为有线后,这个资源基本闲置。美国比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改为用市场拍卖的办法,来配置无线频谱资源,有时一场拍卖会能成交200多亿美元。理论上700兆频谱如能拿出来用于上海无线基站建设,现有基站可减少一半,且传播效率更高。上海这块资源基本上是按照早年供给制的办法分配给了十几个部门。这次我们建言献策,提出做好无线频谱资源利用建议被国家“十三五”规划采纳吸收。上海“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做好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不但要深化1.0的版本,即解决老百姓的知情权,还要升级2.0的版本,即解决企业和智库的使用权,激发更多的创新。另外也要关注互联网巨头平台公司由于垄断市场从而带来的垄断信息问题。

第三,环境保护红利。在编制“十三五”规划之初,通过几个渠道开展了大量的民调,专家座谈会、征求市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意调查等。许多人说,环境已不是环保问题,是民生问题;专家学者说节能减排生态发展是新的城市核心竞争力。这些观点很对。“十三五”规划中列出了25个主要指标,除环保指标外,全部要“跳一跳够得着”才算数,唯独环保指标要“跳两跳够得着”才算数,环保局领导感到“压力山大”。过去的5年,上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法规制定多管齐下治理雾霾,pm2.5指数减少了近10个点,未来5年pm2.5再要减少10个点,要基本消除劣V类水质水体,难度可想而知。雾霾、黑臭河水等污染物有本地源、外来源,需要群防群治,各部门、各省市联防联控。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制度,深化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保理念教育,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让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生活方式逐步深入人心。这次市委、市政府将崇明建设生态岛专项规划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要求,将崇明岛打造成长江末端的生态屏障。

第四,土地资源红利。上海是我国土地资源最为紧缺的城市,可开发空间所剩无几,未来主要从存量上做文章。上海的官方出版物上,全市的面积是6340平方公里。即使按照内部调整后的工作数据计算,上海的城市开发率已达46%,大大超过纽约、伦敦、巴黎和中国香港25%左右的水平。什么是城市开发率,即上海的地面将近一半由钢筋混凝土和柏油马路覆盖,再这么层层“摊大饼”开发下去到底行不行?三峡大坝建成后,上海的土地围垦量大约减少了一半。

为了进一步落实守住“人口、土地、环境和城市运维安全”四条底线的要求,上海首次在规划中提出“现状低效建设用地减量50平方公里。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着力优化用地结构,以盘活存量、功能融合、地上地下统筹为主要路径,向存量要发展用地。城市发展要规划建设小尺度、紧凑型的新型社区,合理设定容积率,推广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物功能复合(改变单一功能开放),建设综合管廊,通过功能融合释放发展空间。”

第五,制度红利。改革开放以来,大的制度红利有3个,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初试行的经济特区,一个是新世纪初加入WTO。许多人都认为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银行业、汽车工业、对外贸易等等都会面临重大困难,但是中央领导高瞻远瞩,下定决心加入世贸组织,以开放倒逼改革。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WTO历史上的一个奇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加入后会获得这么大的红利,谁也没想到从2002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外贸出口一度高达30%—40%,当年甚嚣尘上的“与狼共舞论”变成了“中国威胁论”。

实际上,在上述这些红利背后,还有一个知识的红利也下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执行的是高度计划经济,连2分钱一盒的火柴都要凭票供应。市场经济从来没搞过,两眼一抹黑,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不讨论,一路走到今天。从计划经济为主到市场调节为辅,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是面对发展的大变化,知识的大爆炸,价值观颠覆,需要重新学习,从零起步。

(作者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

猜你喜欢
红利十三五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牌照红利之后的直销未来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