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3-28 11:34韩小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现代史世界

韩小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陕西西安 710100)

■历史民族研究

“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韩小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陕西西安 710100)

本文回顾了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交流成果。首先总结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其次梳理了本次年会参会论文的研究概况和学术观点。通过会议综述,希望大家了解本次研讨会的基本情况及其成果,对未来世界现代史研究有所裨益。

世界现代史;研讨会;世界史学科

2016年7月14—15日,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协办的“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开幕式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世界史学科带头人李朋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及俄联邦萨哈林国立大学等80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此次会议有两个主题:1.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年会暨换届选举;2.全球史视野中的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分论坛分为五个主题:(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20世纪的革命与世界秩序、政治思潮、社会发展理论;(3)20世纪以来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4)20世纪以来美国与东亚的关系;(5)高校及中小学世界现当代史教学中的难解之题。大会共收到78篇参会论文,与会专家学者在会场畅所欲言,围绕大会主题所覆盖范围及各自专业方向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展现了国内世界现代史学术界的前沿动态。

一、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发展探索

世界现代史在西方史学界一直不作为世界通史的重要部分,甚至不承认它是一门历史学科。他们通用的Modern History一词,既指近代史,也含现代史之意,没有专门的“世界现代史”这一名称。 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教研体系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建设与更新,在当前时代下如何建设这一学科,使其得以良好科学发展,成为与会专家研讨的重点话题。

南开大学张象教授作了题为“世界现代史新体系探索”的主旨发言,他总结概括了世界现代史的研究宗旨和基本特征,并提出了他的“时间带”概念。他认为世界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应按“时间带”分为三大单元或三个时期进行。[1]18在每一时期会相继出现一系列相关国际事件,构成了该历史阶段的特点和界标。他指出,20世纪初至1939年前后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为世界整体化态势的形成期,现代科学革命兴起,世界总体战争与世界规模的均势体系出现。1939年前后至1970年前后为第二时期,这一时期为世界整体化态势的再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与世界整体化新态势的出现,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格局。1970年前后至2000年前后为第三时期,这一时期为向全球化的初期过渡期,信息技术异军突起,产业结构升级及知识经济问世,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出现大转折,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改革并向信息化过渡,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高潮。在此基础上,张象教授指出全球化是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提出了“创新、开拓、并具牺牲精神”的世界现代史研究方法,藉此缅怀已故史学大师齐世荣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则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作了“如何审视和书写20世纪的历史”的主旨发言,他罗列了当前关于通史写作的不同观点,提出有必要对20世纪人类的历史重新书写,但同时提出对通史写作的基本要求。针对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受到西方各种史学思潮冲击,出现研究的碎片化、虚无化等现象,他指出作为通史的历史书或历史教材,要主流化,不能边缘化,要写时代潮流、要演奏时代的主旋律,要写出站在时代前列、推动时代前进的历史人物、主要历史事件和时代发展方向等。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详略得当。

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在“世界秩序的重建与世界现代史研究”的主旨发言中则从国际关系历史微观研究角度出发,分析了国际秩序崩塌与重建问题,提出了非西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世界现代史研究中的诸多困惑,如“社会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社会主义?第三世界的资本主义?第三世界的某某主义?”“国家类型划分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构建中国家?失败国家(脆弱国家)的出路何在?”“跨境族群的分布与现代世界的冲突:部落、族群和宗教(教派)与民族国家的磨合与困境?”“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否刚刚开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二、世界现代史教学实践问题

世界现代史是全日制本、专科高等院校历史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将这门课程建设成为学生喜爱的、符合时代发展的精品课程,是高校教师建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围绕世界现代史教学问题这一话题,与会代表们在大会的分组学术讨论环节进行了认真的交流。

内蒙古民族大学卢少志教授指出,当前高校世界现代史教材内容明显陈旧落后,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界研究动态的进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补充有关国际组织、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伊拉克战争与中东和平进程、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冷战后的大国关系等当代世界热点、难点问题,弥补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最近二十年的当代世界历史。其次,他还指出,高校教师应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自觉地把科研的新成果、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引入教学中,才有助于对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武汉大学徐友珍教授就当前世界现当代史引进教材的现状与使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目前高校世界现当代史英文教材的翻译出版和原版引进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从众多的引进教材中择优选用,如何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这些教材显得尤其重要。在引进教材的问题上宜秉持开放态度,及时跟进,细心甄别,有的放矢。在引进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应齐头并进,以确保其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国内外教材最好配合使用,以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授课内容的组织应基于但不囿于一两本教材,应充分吸纳相关学术研究进展,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新意;在译本和原版教材间,应鼓励、引导学生阅读外文原版教材,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著,并规避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疏漏和谬误,也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并提升其语言能力和批判鉴别能力。

华中师范大学庄万友副教授探讨了当前世界现代史教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国内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主要涉及过三种说法:十月革命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端说;近现代不分说。庄万友认为,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为开端的观点,从全球视野对世界现代史用新的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在摆脱西欧中心论方面进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值得借鉴。二是关于现代史与近代史的区别问题,庄老师指出,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初级阶段,这是由于16—19世纪的世界是欧洲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其世界性还不充分,这一时期只是世界历史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史则是全球性现代化阶段,20世纪在迄今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在20世纪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联结成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新阶段。三是关于20世纪的巨大变化问题,庄老师指出,20世纪有四个方面比较突出,分别是科技革命成果空前辉煌;西方文明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国际风云急剧变幻。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世纪是世界战争重发的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战后的全球性冷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当今世界,维护和平的斗争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关于这一话题,与会代表们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探讨了“20世纪的帝国与战争”。就帝国的概念问题,德国学者罗伯特·格沃特提出最新的观点,即一个依据与帝国中心的关系来分等级进行领土划分与人口管理的实体。[2]3梁教授认为总体上讲,无论是古代的王朝帝国还是近代的殖民帝国,帝国的基本特征总体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延续。帝国在实质上就是一个强势民族管控下的多民族共存的社会共同体。[3]42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帝国呈现出多种形态。而帝国具有共有的特性,即多民族属性、辽阔地域、强大军事、集权管理以及聚合力文化。在帝国的形成过程中,战争是扩张的工具,也是其灭亡的火种。20世纪是帝国衰微的世纪,诸多在争战中崛起的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瓦解崩塌,而战后具备帝国本性的新型帝国又在变身,在国际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帝国因战而兴,因战而亡的规律并没有过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军事科学院李龙副研究员探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对人类和平的意义问题。法西斯主义是有史以来最邪恶、最凶残的人类公敌,反法西斯战争历经曲折艰辛,胜利来之不易。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最先举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义旗,从1931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十年中,中国一直在孤军奋战,以劣质武器独立抵抗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在中国苦苦支撑、急需获得国际支持和外援的关键时刻,中国要求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主张难获响应,主要大国、强国作壁上观。这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历史教训。他认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最大遗产就是,人类数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对战争与和平理念的共识,建立了有效的维护和平机制。而战后日本社会对战争罪责不能深刻反省,总有一些人以法西斯残渣余孽面貌出现,歪曲历史事实,开历史倒车。这是挑战人类良知,对抗国际正义,注定要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的粉碎。

北京大学李维副教授探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泛欧”联合思想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众多欧洲联合的鼓吹者和推动者。其中以奥地利人卡莱基倡导的“泛欧”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卡莱基认为欧洲联合的未来是“欧洲合众国”,但它不是美利坚联邦的翻版,而是瑞士联邦的放大,欧洲联合有一个从邦联到联邦的渐进过程,英国与欧洲的不和谐关系将长期存在。卡莱基的“泛欧”思想为我们认识、理解当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启示,对一战以来欧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当今的欧洲联盟,乃至预测、判断欧洲联合的未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20世纪的革命与世界秩序和政治思潮

20世纪是一个真正的全球国际体系,作为世界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的革命、世界秩序、政治思潮等也成为本次会议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南京大学洪邮生教授探讨了20世纪国际关系演变的研究框架问题,他介绍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范式,提出对于国际关系史研究需要一种更为完整的国际体系概念和方法论框架,并介绍了英国学者布赞和劳森的国际体系理论观点。他认为,“20世纪”可以被看作从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百年“长时段”。[4]8120世纪见证了国际体系结构从多极体系向两级体系和单极体系的演变,它与现代性和意识形态的变化直接相关。洪教授指出,大国关系的真正稳定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二战后美国主导建构了一系列国际规则、规范和制度,建立了自己的西方“制度霸权”,为自己主导世界秩序披上了合法性外衣,至今美国主流学者仍不断论证美国霸权下国际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此,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则体现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为变革现行国际体系和秩序提供了选择路径,这不仅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而且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的博弈和局部战争还在不断发生,怎样更深入探讨国际体系及国际关系演进的客观规律性,对世界史专业学者来说是责无旁贷。

山东师范大学陈海宏教授讨论了他的研究课题“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思想”。在冷战时期美国形成了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各种军事战略,包括“遏制战略”和各种核威慑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限制损伤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军事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空军第一”、“争夺制海权”、“质量建军”,并形成了新的作战思想。陈教授认为这些战略和军事思想使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但也产生许多问题。美国“核威慑”为基础的军事战略,是不现实的。这一战略对于常规战争是毫无办法的,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就是这种战略失败的最好例证。美国虽然在军备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但其军事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军官比例过多、过分依赖空中力量等。

五、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东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以及美国与东亚的关系也是与会专家们探讨的话题。

吉林大学徐萍教授讨论了她的研究课题“东北亚民族主义的类型及内涵”,将东北亚几个典型国家的民族主义给予了分类,将中国的民族主义界定为“提升威望型民族主义”;日本为“右翼极端型民族主义”;韩国为“依附自强型民族主义”;朝鲜为“国家统一型民族主义”;俄罗斯为“大国主义民族主义”。徐教授对于民族主义的分类是基于国家民族主义展开的,并根据东北亚各国的具体现状,对于各国的民族主义进行了总体上描述性的界定,可以使我们较为直观地认识到东北亚各国民族主义相对鲜明的特色。

赣南师范大学魏炜教授探讨了新加坡社会福利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新加坡的社会政策鼓励个人自我奋斗,在不改变反福利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小保障大服务的社会福利体系,在医疗、养老、抚幼等基本保障方面强调个人与家庭作用,在住房、交通、教育、就业等公共事业上突出政府职能。对个人责任的规定使新加坡取得社会进步的同时避免了福利国家的政府负担。魏教授认为以中国的现有国情,要达到目前一些福利国家的水平还很遥远,可以在继续推进已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学习借鉴新加坡大服务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建立一个覆盖广、层次高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先期目标,辅之以周到精准的社会救助,规避新加坡小保障的个人福利导致的局限性,逐步扩大社会福利的范围和层次。

在这次研讨会上,同仁学者之间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共同的感受是世界史研究的发展在于“广”、在于交流与分享,同时老一辈学者提出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看法,并道出了对青年史学研究者的殷切期望。

除学术讨论外,本届年会另一议程是研究会理事会换届选举。选举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张丽研究员主持,选举产生了第九届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分区会长及理事。最后,主持人张丽研究员提出“史学工作的研究领域应放眼全球、落到实处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本次会议绘下点睛一笔。

[1] 张象.世界现代史概要—新体系探索[C].哈尔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 罗伯特·格沃特.一战帝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梁占军.20世纪的帝国与战争[C]. 哈尔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4] 洪邮生.国际体系视野下20世纪国际关系的演变:关于研究框架的一点思考[C]. 哈尔滨: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学术编辑 黄彦震]

[责任编辑 李兆平]

A Summarization of the Ninth Annual Meeting and Sympos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ssociation

HANXiao-ting

(DepartmentofHistoryCultureandJourney,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change production of the Ninth Annual Meeting and Symposium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ssociation.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theme of this meeting. And then it sorted out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academic point of view. We hope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is seminar and its common conclusion by summarizing this meeting,and hope to benefit the future research of Modern History.

Modern History;symposium;world history

2016-11-16

韩小婷,女,陕西宝鸡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现代史、中东史。

K15

A

2095-770X(2017)03-0061-04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3.014

猜你喜欢
现代史世界
随机矩阵特征值新盖尔型包含集(英)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论十七年的“中国现代史”研究*
——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为中心
特约栏目主持人语
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