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之异同

2017-03-29 14:06顾宇飞孙晓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0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声阿卡贝拉

顾宇飞,孙晓烨(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00)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之异同

顾宇飞,孙晓烨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 214100)

阿卡贝拉起源于中世纪的意大利教会音乐,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为人们所熟知。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形成于20世纪初,并随着近代合唱的发展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由来和发展、相似性、差异性以及两者的相互借鉴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区分两者特点上的异同,科学认识其价值所在,为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实践、相互借鉴以及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阿卡贝拉;中国;无伴奏合唱;异同

1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由来发展

阿卡贝拉是一种以人声为唯一表现方式、不使用乐队伴奏的多声部艺术表现形式,在经过不断发展后逐渐形成多声部和声和复调对位的音乐模式。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阿卡贝拉以牧歌演唱为主。到了文艺复兴后期,阿卡贝拉逐渐采用意大利美声唱法,可以充分发挥不同音区、音色及声部的表现力,加入了象声词与无实义音阶,音色愈加融合。而进入20世纪后,阿卡贝拉陆续被应用于流行音乐中,其中以美国耶鲁大学的Whiffenpoofs乐团为代表。在20世纪中期出现了“doo-wop”,一种“以主唱为核心,其他和声声部不断反复和弦和单音来与主唱配合”的演唱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充分挖掘声音潜能,开始用人声模仿乐器。运用麦克风发出B-BOX、Bass甚至电子乐音色,逐渐形成Hip-Hop、爵士、摇滚等演唱风格。直到今天,阿卡贝拉已经发展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许多高校组建起自己的阿卡贝拉乐团。

中国无伴奏合唱于20世纪初正式诞生。代表作品有《没有终点的长征》《疲劳的憧憬》《清平调》《春游》《云南风情》等。著名史学家汪毓和教授称:“在中国最先尝试运用无伴奏合唱进行创作的作品是1929年黄自创作的男声四部合唱曲《目连救母》,选用中国民间佛曲为题材,以地道的民族音调为作品的主要曲调,进行了有中国风格的、复调性的合唱处理。”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虽仅有百年,却因其纯人声易产生共鸣、贴近人心,成为当下人们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广义上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民歌号子、僮族山歌等。

2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相似性

音乐是一种凭借声音音响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演唱者通过声音音响再现音乐。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均强调人声运用的极致化,本文从运用无伴奏形式、运用多声部形式、人声为乐器理念以及训练方式相似性四个方面归纳了两者的相似性。

2.1 运用无伴奏形式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均采用无伴奏合唱形式,满足不使用任何乐器伴奏,人声作为唯一表现方式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只有人声的音乐形式都能称作无伴奏合唱。一首由钢琴伴奏的合唱将伴奏取消,虽呈现纯人声音响,但在实际表演中,前奏、间奏的缺失、丢失会导致音乐形象缺陷,达不到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艺术效果。因此,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和其他类型合唱便得以区分开来。意大利文A Cappella的原意是指“按照教堂风格”,在16世纪以前欧洲教会音乐主要以无伴奏纯人声演唱为主。现在的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虽然丰富了形式与技巧,但仍保持了无伴奏乐器纯人声的根本。

2.2 运用多声部形式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通常均采用四声部,分别为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以及男低音声部。在多声部合唱中,维持统一和平衡是基本原则。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常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对比和模仿的手法,以线型对比为创作原则,强化旋律线条,从而形成线型织体组合样式。根据每个声部对应音色、音高来拟写四声部,配合和声纵向衬托,以达到旋律线条在不同声部作变化与呼应、纵向声部的对比与横向声部的统一的效果。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上述构思,如改编阿卡贝拉歌曲《牧歌》与《阿拉木汗》。

2.3 人声为乐器理念

“人声为最好的乐器”,这是所有阿卡贝拉爱好者都认同的。早期的阿卡贝拉曲目《Grengorian Chants》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人声的魅力和美妙,逐渐从单纯的人声演唱开始尝试用人声作伴奏,不去依赖任何乐器。如今,阿卡贝拉在人声方面已经可以模仿贝斯、吉他、口琴、架子鼓等上百种音色。而在中国无伴奏合唱方面,中国合唱指挥泰斗、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马革顺指出:“人声是最能表达思想的乐器”。象声词的模仿和对无实义音阶的尝试使得中国无伴奏合唱变得丰富多样。从声学的意义上讲,人声确为千百种音色中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

2.4 训练方式相似性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普遍以多声部为构架,且没有伴奏乐器配合不易把握音准,所以通常采用分声部单独练习、再合唱的形式。而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训练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音准训练,音准无法精准的情况下,音色无法统一和谐,更无法塑造应有的音乐形象。平时应多以视唱练耳的训练提高音准,打牢基础。各声部不同音域、音色的特性为作品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可塑性。通常在音准训练后会集中于节奏的练习,尤其在阿卡贝拉中,节奏是乐曲的灵魂,常以切分、休止、附点节奏训练为主。在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训练中较为注重男低音声部的训练,因为男低音声部较少且是巩固和声的中坚,好的男低音声部会显著地增加实际音响的厚度。而往往在单独声部练习完毕进行合唱训练时,声音的和谐与平衡在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中显得非常重要。

3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差异性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运用了人声模仿乐器的技法,这一技法为阿卡贝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人声的潜能不断挖掘出来,扩大了音色与音域的构思范围与表演形式。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更多地从民族音乐和戏曲中寻找新元素。本章从歌词选用差异、演唱技巧差异、创作风格差异、和声调性差异四方面归纳了两者的差异性。

3.1 歌词选用差异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歌词选用时最大的区别在于非实义歌词的运用。如“DO-WOP”“啊”“呣”字,基本出现在开头、间奏和结尾部分,时常伴有颤音,用于填充作品,增加气氛,使音乐更加生动。非实义歌词会给人带来即兴感,可以让听众主观感受音乐的情感,突出节奏律动性。另外,非实义歌词会使用非实义音节模仿乐器音色,十分具有特色。非实义歌词的编写侧重于趣味性、律动和结构,随着阿卡贝拉的蓬勃发展,更多的非实义歌词源源不断地出现,拥有无限的可能性,同时带给欣赏者更佳的听觉体验。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在歌词选用上注重歌词意境的幽远含蓄,较为押韵,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没有过多修辞或者繁杂的文字去修饰,但不失其意象。中低音声部歌词常用于旋律的哼唱;感叹词如高音区表现情绪“啊”字的使用较多;字头有声母的歌词选用极具特色,如改编曲《野蜂飞舞》中的LO字。

3.2 演唱技巧差异

阿卡贝拉演唱技巧中最重要的特色是器乐化人声,又称象声技巧。指用人声模仿各色乐器音色,以达到人声代替乐器伴奏的效果。这是中国无伴奏合唱所没有的。这种表现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加音乐表现力,同时还可以用气息演唱器乐化旋律。象声技巧演唱需要极好的嗓音条件和音乐理论素养、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和谐、稳定统一各个声部,将人声音响发挥到极致。演唱者可以模仿二胡、古筝、三角铁、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吉他、贝斯、架子鼓等上百种乐器,在音响效果配合下十分逼真。而器乐化人声中最常用的则是“人声打击”,又称Beat-box,指人声节奏口技,兴起于美国黑人嘻哈音乐,承担了阿卡贝拉中节奏的灵魂,是歌曲的主心骨。一般人声打击需要掌握镲、架子鼓、大鼓小鼓等发音即可。如《坠落的爱》中人声打击部分就十分明显地突出了节奏重音,快速而富有张力。现在的阿卡贝拉乐团一般由4~7人组成,由于人数少,所以常通过效果器、麦克风、音响等设备将人声进行处理及放大。中国无伴奏合唱目前虽没有器乐化人声的技法,却有衬词演唱的大量运用以及花腔、直音、滑音、嗖音等润腔技法演唱特色。

3.3 创作风格差异

阿卡贝拉的创作风格主要分为布鲁斯、爵士、R&B、雷鬼、索尔五大类,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以民歌、戏曲改编为主。布鲁斯风格是由黑人们的田间号子、民谣和宗教歌曲结合演变而来的,阿卡贝拉歌曲《夜来香》则运用了布鲁斯风格创作特征;爵士诞生于19世纪末,融合了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切分节奏使用的非常多,贝司声部通常采用“进行贝斯”;R&B又称为节奏布鲁斯,具有极强节奏感,让人不禁舞动起来,因此也被称为摇摆布鲁,改编阿卡贝拉曲《彩云追月》则运用了R&B风格;雷鬼起源于牙买加,节奏欢快活泼,常伴以唱跳的形式,极具个性色彩,节奏突出反拍重音;索尔另一个名字为“灵魂乐”,起源于黑人宗教歌曲,跟福音歌、摇滚、布鲁斯相结合,很少用乐器伴奏,比较即兴自由。陶喆的《望春风》是一首带有索尔风格的阿卡贝拉作品。而中国无伴奏合唱改编结合的戏曲有《昭君出塞》、昆曲《1699桃花扇》,改编的民歌更是数不胜数,如东蒙民歌《牧歌》歌唱草原幸福生活的花卷、永儒布改编的合唱作品《四季》、被赋予思念之情的《彩云追月—盼归》。综上,阿卡贝拉创作风格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领域,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是致力于挖掘民族性的风格元素。

3.4 和声调性差异

和声是构成多声部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弦运用得当会使得歌曲的和声极具可听性。阿卡贝拉的和声一般保持开放排列,形成清晰的音响效果。节奏型丰富,一般分为复合型、倾向型、平稳型三种。音区纵向结合上常使用紧张度相近的音区,一般安排第一声部作为主唱,其旋律的音区较高,紧张度较高。第二、第三声部为伴唱,处在较低的音区,紧张度较低。阿卡贝拉织体因为器乐人声化的缘故和器乐织体编配十分相似。如改编阿卡贝拉歌曲《夜来香》中,声部间以小节左右时间距离进行同度模仿,常用音程有三度、四度、五度和六度。近些年阿卡贝拉也经常用到合音,在某一固定位置各声部齐唱或叠置和声,使得声音具有层次感。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多采用三度叠置和弦,而三度叠置和弦非常适用于五声调式的作品,如《牧歌》采用五声调式,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的功能和声,使得歌曲更加生动形象。在和声语汇方面,中国无伴奏合唱没有乐器伴奏的同时运用了交替大小调、离调、持续音等手法,丰富和填补了歌曲自身的和声语汇,将浓厚的情感表露无遗。如《云雀》中,由于属和弦的5音被升高,原来自然而和谐的纯五度音响转变为不和谐的增五度,和声上变得更为紧张,为乐曲增加了张力。而中国无伴奏合唱主调织体一般分为柱式和弦式、长音和弦式两种,而复调织体分为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调性方面基本建立在五声调式上,根据歌曲风格选择调性。如《良宵》为降B宫调式;《洗衣裳》为D徵调式。

4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相互借鉴及发展趋势

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发展至今,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并喜爱这样的艺术形式。人们自发的组成阿卡贝拉乐团和中国无伴奏合唱团,更有学者努力尝试将二者融合,以期在未来阿卡贝拉和中国无伴奏合唱的发展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作品。

4.1 相互借鉴

在学习现代阿卡贝拉技术的同时,中国无伴奏合唱爱好者也尽最大的努力,将阿卡贝拉技巧与精华融入中国无伴奏合唱,并与民族元素相结合。例如2010年5月,由中央音乐学院、江苏省演艺集团等倾力打造的无伴奏清唱剧《桃花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胆创新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和合唱旋律等,成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突破性地将阿卡贝拉技巧引用到戏曲中。昆曲演员细腻的唱腔与典雅的唱词,和百人无伴奏合唱团纯美歌声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艺术的创新。再如曾获“金钟奖”的中国无伴奏合唱曲《孤独的白蛇盖》将蒙古长调与阿卡贝拉技巧相融合,色彩性和声占主导,节奏落点在旋律主干音或强拍上。以无实义的象声词模仿马蹄声、风声等,很好地将衬词这一概念与阿卡贝拉的非实义歌词相结合。反之,也有将中国无伴奏合唱改编为阿卡贝拉形式的。如Strong Voices人声乐团,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就表演了改编阿卡贝拉曲《月亮之上》;再如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Zeal Talent阿卡贝拉合唱团,改编演唱过维吾尔族民歌阿达丽古尔的阿卡贝拉版本,得到较高评价。阿卡贝拉讲究明确的声部分工,突出个人音色特点并强调各声部协调与配合。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存在旋律线性思维、相对平稳及以五声音阶为基本的调式结构特点。中国无伴奏合唱想要结合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调式和声概念,在旋律线条基础上可以大胆编配理想和声,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三和弦等等都可以运用。通过专业技巧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打开一扇新的艺术之门。

4.2 发展趋势

在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未来发展中,其表现形式和风格必然愈加多元化。阿卡贝拉随着器乐化人声的开发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有着无限的表现空间。而中国无伴奏合唱也可在器乐化人声上进行试验,以寻求突破。在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不断尝试新鲜题材和风格时,越来越多新的表现技巧也会随之诞生。如《超级玛丽》和《铃儿响叮当》的混合,选用了家喻户晓的“童趣”题材音乐,以原曲的旋律配上爵士风格的人声伴奏,使歌曲增添了几分懒散和俏皮的气质。而我们知道中国无伴奏合唱采用的民歌素材一般较短,想改编成功一首具有新意、完整的歌曲,需要在歌曲的旋律发展和结构上作出调整,重复典型性乐句,辅以模进、移位、倒影等手法。突出四声部音色音域的特点,以加深听众的印象,并且可以尝试领唱的方式。在上海,阿卡贝拉已经走进了上海市民合唱大赛,“A Ca Dreamer”就是上海第一支中老年阿卡贝拉团队。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受众基数增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新的活力。

5 结语

不同的音乐结构形式必然拥有着其相似与差异性,阿卡贝拉起源于中世纪,作为最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西方宗教文化,而中国无伴奏合唱则蕴含着深厚悠远的民族文化。中国无伴奏合唱由于其产生时期的特殊性而有了突出的民族特性,也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声发展的缺陷而造成中国无伴奏合唱作品纵向和声创作思维的不足。本文致力于明确区分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特点,为阿卡贝拉与中国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实践、相互借鉴以及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当下如何在充分学习发展阿卡贝拉这一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将阿卡贝拉技法与中国无伴奏合唱民族性曲调相结合,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中国无伴奏合唱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1]冯希晨.阿卡贝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探析[J].歌海,2013(3):60-62.

[2]侯锡瑾.西方早期合唱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于润洋,蔡良玉.西方音乐通史[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95-96.

[4]唐进.谈阿卡贝拉乐团的建设和训练[J].大众文艺,2013(15):150-151.

[5]肯尼迪.布尔恩.唐其竞 译,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6]尤静波.合音演唱训练教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

[7]谢功成.合唱写作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017-02-10

顾宇飞(1992-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音乐创作与教学研究。

孙晓烨(1984- ),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音乐创作与教学研究。

J605

A

2095-7602(2017)06-0170-04

猜你喜欢
人声阿卡贝拉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老狗贝拉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四十九条围巾
爱乐之城
三根横线的秘密
HPLC法测定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的有关物质
高中音乐选修课程《人声极致“阿卡贝拉”》的开发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