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余晖照农田

2017-03-30 09:30
晚晴 2017年3期
关键词:良法科技成果山区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于1948年的徐先捍,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年少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能吃饱饭。于是,15岁的徐先捍初中毕业就报考了农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学习农业知识,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户多收粮食,让人们不再挨饿。

1966年,徐先捍从农校毕业,先后在三都县农业局、贵定县农业局、黔南州农科所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矢志不渝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带领团队打造出“金优404”耐寒水稻项目,在惠水县摆榜乡取得成功,并幅射到贵州76个县市推广,获得省州科技成果奖励。

但是,徐先捍并没有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陶醉止步,他还想为贵州冷凉山区群众找到一个更优质、更耐寒、更高产的杂稻品种。

2006年的一天,徐先捍从《中国知识产权报》上获知“滇杂”系列品种特别优良,他就自费来到云南大理的稻田里,引进“滇杂31”到贵州示范种植。2007年,徐先捍的团队在惠水县摆榜乡地势较高的稻田里种下“滇杂31”70亩,绝大部分试验田的水稻产量创下了同田历史最高记录。苗家山寨沸腾起来了,农民群众喜笑颜开。

从2011年至2016年,由徐先捍主持的“滇杂31”良种和“浅肥密嫩”良法项目成了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贵州省星火计划项目、广州和黔南科技合作项目,为全省海拔1100米至1600米之间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变丰产田取得重大突破。

为霞尚满天

2008年,徐先捍60岁,他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这时,云南省广大种业的董事长先后三次亲自邀请徐老帮助他的企业发展,并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徐老谢绝了这位董事长的盛情邀请,因为他的心中一直装着贵州家乡冷凉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就这样,徐先捍拿着仅有的退休工资,为实现理想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退休后的9年时间,徐先捍为推广“滇杂31”示范种植,长期奔波于惠水县摆榜乡、贵定县四寨村、望谟县麻山镇等20多个示范点,他深入村寨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经过反复示范、指导、检查、督促,将“浅肥密嫩”配套技术与“滇杂31”良种有机结合,使“冷烂锈阴瘟”低产田中水稻平均单产从263公斤上升到544公斤,平均亩增产281公斤,增产106.76%,实现了贵州冷凉山区低产田中水稻单产的重大跨越,成为贵州省应用科技精准扶贫的新亮点,在国内产生良好社会反响。如今,徐老带领他的团队用这项良种良法在贵州冷凉山区共计实施16万亩,为一万多户农民增产稻谷4203万公斤,新增产值11660万元。

2015年,自然灾害频繁的四寨村遭遇了重度秋风冷害和水稻瘟穗双重袭击,水稻减产程度惨不忍睹,按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平均单产只有92公斤。庆幸的是,这一年,徐先捍承头与德新镇政府合作,帮助该村建立了1000亩“滇杂31”良种良法示范田,大灾之年夺得了平均亩产稻谷476公斤的好收成,使该村农民群众的吃饭问题化险为夷。

困难面前不言弃

2016年,徐先捍的项目遇到意想不到的资金短缺,在项目经费迟迟不到位而农事季节又很紧迫的情况下,徐老动员老伴把家里十几万元的积蓄全部垫付出来解决燃眉之急。这一年,四寨村的“滇杂31”良种良法扩大到1500亩,平均亩产606公斤,比同田對照每亩增产360公斤,获得历史以来的特大丰收,苗族群众载歌载舞,纷纷感谢徐老给他们带来了吹糠见米的大实惠。

退休9年以来,徐先捍为了亲临示范点宣传指导培训,每年总有大半时间在通往偏僻山区崎岖险峻的道路上来回奔波,他三次在途中遇险死里逃生,但他每次从鬼门关回来后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话:“阎王不收我,还能做点善事真幸福啊!”要问这一生他有没有遗憾?徐老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长年累月不在家,没有好好陪伴家人,以后一定要抽空陪老伴出去走走。”

2016年12月6日,黔南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毅为“黔南骄傲”十大人物徐先捍颁奖时,这样称赞道:“他是专家,但更像一介农夫,最爱与土地为伴;他在冷凉山区精心耕耘,毕生梦想只为农田丰收;他所有的荣耀都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猜你喜欢
良法科技成果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论法治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山区
福建省:出台新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